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本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以人为发展的根本,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肯定人的利益需求的统一;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以人为发展的目的,尊重、维护人的价值和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以人的完善为发展的取向,强调人自身存在的意义,致力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有力的法律保障;法的产生是人发展的结果,法的发展是人发展的体现;法自身的价值体现在自由、平等、公正等诸多方面;法所追求的价值是法治、民主和正义,这些都体现了人发展的需要;法的最高价值取向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冬梅 《海外英语》2014,(10):207-208,219
该文具体分析了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和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人道观,并简要总结了两人人道观的异同。莱辛的人道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她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而德拉布尔的人道主义观主要体现在她对边缘他者的同情,对两性观的独特思考和对生态问题的思考。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和出身不同,两人的人道观的具体体现和视角也显得稍有不同,但两人共同展示了作为作家创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帮助学生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其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其本质是把自然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因而高等学校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并在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加以体现。具体而言,就是德育观念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内容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与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课堂中的幸福是师生之间完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体现。幸福的课堂中,教师的幸福感体现在课堂的细节当中,体现在教师的心态,体现在教师的投入,体现在对自己职业的幸福感和为人  相似文献   

6.
《华章》2008,(1)
图书馆是产生文明、播种文明的圣地,是体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理想的圣地。图书馆人文精神是指图书馆工作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其基点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  相似文献   

7.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体表现为它的生存论价值、方法论价值、创新论价值和发展论价值。其生存论价值体现在使教育对象更好地立足社会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实现教育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所具有的个体价值和满足社会进步需要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统一;方法论价值体现在既注重知识的重要性和理论化内容,又强调价值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内容,能够开拓主体自我价值实现的新途径;创新论价值体现在培育人的创新意识、激发人的创新动力、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发展论价值体现在满足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世窗微言     
《八小时以外》2014,(9):10-11
做该做的事 一个人的豁达,体现在落魄的时候。一个人的涵养,体现在愤怒的时候。一个人的体贴,体现在悲伤的时候。一个的人成熟,体现在抉择的时候。谁都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做你该做的事情,才叫成长。  相似文献   

9.
从人的价值角度审视德育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体。从人的价值角度探讨德育的价值,可以看出德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上,更重要地体现在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上,因为社会是由人来构成的。德育的价值体现为为社会服务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双重功效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既体现了人与人的世界的同一,又体现了人与人自身的同一.这种同一内在地要求必须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确认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一切从人出发,充分反映人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树立一切依靠人和人民群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5.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教育。教育的社会职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 ,是教育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动态性 ,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教育背景的复杂化 ,使知识陈旧和能力退化的速度加快了 ,青年教师不可能从老教师那里获得行之有效的现成经验 ,必须独立应答教育领域接踵而来的新问题。构建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模式 ,成为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