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垒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称呼语“亲”的语用功能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用语"亲"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张,由网络内部社区语泛化演变为社会共同语。"亲"可归入称呼语范畴,其语用功能主要包括招呼与情感表达两方面,凸显交际中言者对听者的主动示好。  相似文献   

4.
从注重在日常之外寻找诗意转向凝视日常生活内部的诗意,是当代诗歌在内容与书写方式上的重要变化。诗人人邻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兼具这两种观照日常的方式,在一种对日常生活的有距离的古典凝视中,呈现了从超越到内爆的转变,表达了对现代生活的现代性体验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韩愈诗歌[1]中有大量以描写日常琐事及表现世俗人情的诗作,这类诗歌主观上是韩愈个人对杜甫的推崇和借鉴及其“不平则鸣”的理论主张使然,客观上则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它们对于诗歌创作在题材上走向世俗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晶娟 《考试周刊》2013,(8):171-172
对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一般研究,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期,移情被认为是一种使社会生活成为可能的基本人际关联结构。而对移情这一重要课题的实验研究是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的;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首先,移情在促进和保持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一种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7.
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发表于1950年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其中所揭露的生态问题及作家对生态的焦虑是整部小说的主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性生命的荒原化。生活在父权社会中的女主人公玛丽,婚后由自信独立逐步变得沮丧麻木,从话语权的消失到生育权的被剥夺,鲜活的生命变得如同即将枯死的野草、不毛之地的荒原;二是自然的荒原化。莱辛在作品中批判地揭露了现代文明社会带给大自然的重创,尤其是斯莱特们对掠夺和榨取土地的无情和贪婪,最终导致一片片沃土变成了荒原。莱辛的小说彰显了她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男女平等、天人共存。  相似文献   

8.
本评述了西方若干心理学家的自我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述他们对自我与焦虑之间关系即焦虑观的研究。由此得出结论,焦虑是自我的功能,是自我决定焦虑的产生;焦虑又是自我完善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唐朝和宋朝的亲蚕礼都有一个创制、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对亲蚕礼的实践。唐宋两朝的亲蚕礼既有各自的特性,又有延续时间长、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和礼制规定与具体实践有出入的共性。发生于唐宋时期亲蚕地点的变化是一种质的变化。通过对整个古代亲蚕地点的考察,发现从周朝到晋朝亲蚕于北郊、东郊或西郊主要由于阴阳五行观念;南北朝时期南朝延续汉晋规定而西郊、北朝则有向周代回归的倾向亲蚕于北郊;唐宋以后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伦理观念亲蚕地点逐渐由郊外转移到了内苑。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追求和向往讲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的生活,不仅是社会良性发展之所需也是个人立足社会之所需。通过对阿格妮丝·赫勒在《日常生活》中关于道德定义、道德特性和道德知识(道德概念)以及日常生活伦理道德的逐层次分析,比较清楚地揭示了道德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着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日常生活进行引导,回答了为什么我们要过讲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的生活。赫勒有关道德的相关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前我国道德评价新标准具有新启示以及我国伦理道德建设的方向有一定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烨 《亚太教育》2020,(3):179-179
中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经常会感到焦虑,而外语学习焦虑很容易削弱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所以,探究缓解外语学习焦虑的对策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对中学生外语学习焦虑的表现和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亲告罪是犯罪体系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其核心价值在于保护被害人权益,这一价值决定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由于对这一核心价值的把握不够准确,我国亲告罪立法出现了实体的和程序的问题,其中程序问题更为突出和紧迫,如不首先解决亲告罪追诉机制问题,亲告罪的价值就无从发挥,实体法的改进也难以成功。本文以保护被害人权益为出发点,认为构建被害人自主选择追诉程序的机制是破解我国亲告罪追诉困境的根本出路,也迎合了当前检察机关职能调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卤代烃的两种亲核取代反应历程,从反应特点、以及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进行讨论和比较。  相似文献   

15.
"庄户生活"表达了民国山东乡村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在山东广大乡村,"庄户生活"是民众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乡村农耕生活的称谓与表达,是对山东乡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乡土性述描。在山东民众朴实的乡土话语里,一般称农家为"庄户人家",将"下庄户地"作为基本谋生手段,将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空间称之为"庄户地里",而"庄户生活"则典型地表达概括了以乡村区位、农事谋生、土地耕作、农时节律等为核心特征的乡土日常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乡土作家贾平凹的价值取向显得无所适从。一方面在他的意识里有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和对落后、保守的不满;另一方面有对现代文化的勃勃生机的向往和对现代文化带来的负面价值的不安,两者日益明显的矛盾所构成的精神危机使贾平凹陷入无法决断的焦虑和困惑之中。这种焦虑和困惑无疑影响到作家的创作。而冷漠就是防卫焦虑和困惑的很好的工具,这种冷漠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历程印证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脉搏。在中国社会与政治的激烈变动中,有的创作者表现出种种变动,前后时期的创作表现出不同的色彩与风格。有的作家在历史与现实的表象下,始终保持着自己不变的言说立场,体现出一种执着与韧性。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位创作者,在历史的浮光掠影中,始终保持着自己“乡下人”的立场,永远珍藏着自己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的小说大都描写家乡高邮地区已经逝去的传统日常生活,茶楼、米店、酱园的生活,更夫、地保、瓦匠、挑夫、锡匠、木匠等这些现代几乎不存在的职业,都进入了其审美的视野,这种审美的关照使作者笔下的传统日常生活带有了一抹诗意的光环。这种传统日常生活的诗意守候除了受其所受文化、个性气质影响外,最主要的在于作者的艺术机制,这种艺术机制的核心观念就是对"和谐"矢志不移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9.
论教师“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制度的压迫、思想的辖制和自我的奴役。当代教育倡导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通过理性的启蒙、个体的反思和行动的解放,达到改造教师“日常生活”的不合理性,回复教师本真丰富的教育生活状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宣告要将摹仿诗人永远逐出城邦,与此同时,柏拉图推崇另一种非摹仿性的诗歌,其目的在于以一种在教育上有效的方式表达出他的信念与标准——这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诗歌——究竟该怎样看待其复杂重叠的相互关系?本论文论述并比较了历来的诸多学者的观点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柏拉图贬抑那作为摹仿的诗歌而向往一种理想城邦所需之诗的典型,后者属于柏氏哲学王国的一部分——如此方才产生出柏拉图的两种诗歌”:1.对摹仿诗人的批判只有在以哲学语言构造一新城邦的整个过程为背景时才能被理解;2.对一个现实城邦中的诗歌表示不满之际,柏拉图用语言构建了代理想之中的哲学城邦与诗,其只有在哲学中才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