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律是反映人自身本质的一种主体性活动,它是指人们通过对外在制度、伦理、规范的认同,并将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认知模式来指导自身行为。从自律心理机制与实现角度看,自律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依据自我心理需求与感受拒绝对自己价值最小或不符合大众道德价值观的行为选项,舍弃某些近期(享乐)需求,换取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或者说是个体做出相对客观理性的选择并行动,它影响到个体人生经历的轨迹与质量。抑制短期享乐,着眼长远,承担责任,符合人类普世价值是自律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信仰式德育是一种理想、信念和信仰道德教育,它能够促使学生领悟道德的终极价值,实现从“知”到“信”、从他律向自律的提升与转化。信仰式德育的弱化甚至缺位是当前高校德育陷入知行分离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确认信仰式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实现认知导向与信仰建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道德需要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确证了道德主体的存在,具有明显的价值特性,是具有先天本源性基础的需要。建立在完全自律的基础上,通过"奉献"被满足,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巨大的驱动性。大学生道德需要教育是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过程,是大学生与道德文化的双向互化活动,是师生相互理解并通过交往而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5,(84):170-171
自律是对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目标,然而,自律不是自然存在于儿童的道德进化过程中的,这期间他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民主的他律是通向自律的有效途径,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责任为导向,从制度文化的创建、行动文化的落实到自律文化的培养几个方面帮助儿童顺利从他律过渡到自律。  相似文献   

5.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它指修养主体在独处之时仍然能自觉地按照原有既定信念和道德原则行事,表现为高度的道德自律。“慎独”思想对于当前德育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声远 《中国德育》2006,1(5):21-24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从无律、他律到自律。儿童教育的关键和难点在于使儿童由服从他人的规则转而服从自己的规则,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的尊严是自律和自我教育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自律和自我教育要遵循适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姜萍 《云南教育》2001,(21):9-9
一、培养自律精神要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入手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先导,起着理性指导作用,它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识基础,是自律道德的导向机制。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的人不可能自发产生自律行为。道德问题除了道德认知外,还有不可忽略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内容。如果只重视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忽视了道德情感、意志的培育,那么德育就存在缺陷。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自律精神首先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德育素质,这是自律的基础。二、自律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细胞”“自律”是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8.
文章深入发掘中国本土视域下以情为德育教学导向的基础、传统美德为德育教学导向的方法、核心价值为德育教学导向的目标的真善美、知情意、道德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德育导向机制。德育教学路径必须把社会主导的对象昭示给对象,让人们认识它、体认它、认同它,以使自己的价值追求不与社会的主流价值相冲突。  相似文献   

9.
全面分析当前高职学生自律意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培养合格高职人才教育实践的需要.文章以台州二所高职学校650名学生为样本,较为详细地调查了高职学生自律认知、自律评价、自律行为和自律教育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四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从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德育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自律意识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仁由己"、"自省明过"、"见过自讼"、"改之为贵"、"克己归仁"是孔子关于自律的重要观念。这些观念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并隐含了一套富有实践价值的自律操作模式。同时,这些观念还明确了自律的缘由、自律的基础、自律的保证、自律的要求、自律的总纲,并包含了孔子对自律主体、自律方式、自律内容、自律价值、自律标准等问题的思考,它们一起构成了孔子的自律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陈旧的德育思维方式是时代的呼唤和德育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新时期学校德育要从道德理性走向情感体验,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互动,从知识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外在他律走向内化自律,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转型势必影响到青年学生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如何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摆在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在教育中指导学生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指导学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二、指导学生处理好理想价值和功利价值的矛盾冲突。三、指导学生处理好社会道德现状和自身道德修养目标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三种关系,增强新时期青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主要应从四方面入手。一、德育目标层次化。二、德育主体自律化。三:德育内容现代化。四:德育活动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在悠久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建构了一套成熟的,涉及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价值与规范体系,还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的德育机构与制度及一整套完备的德育理论。德才兼备、以德统智的总体取向,修己达人、中和一贯的人生追求,寓理于事、化民成俗的实施策略,躬行践履、自律自省的修养路径是中国传统德育的精髓。对中国传统德育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换,才能超越传统,适应现代,开辟中国德育的未来新路。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语言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富峰 《教育科学》2006,22(1):31-33
道德语言是德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道德命令、道德评价、道德交流是道德表达的主要方式,在德育过程中,常用的德育方式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劝勉、道德对话和道德独语。在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上,采用不同的道德语言形式,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在德育对象道德发展的他律阶段,以道德劝勉为主,在自律阶段,以道德对话为主,在他律和自律相统一的高级阶段,则要努力培养道德独语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张忠华  张萍 《中国德育》2015,(15):23-26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学校德育带来挑战与机遇,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信息优势,搭建完善的"互联网+德育"平台,将"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凸现"自律",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责任感、诚信品质和道德认知能力,加强"互联网+"的监管控体系建设,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信息素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文化是信息网络技术和文化互动的产物。网络文化全方位地走进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传统德育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出现困惑 ,面临挑战。重构适应网络空间的德育新模式成为高校德育的必然选择。重构高校德育模式必须正确处理网上和网下、自律教育和他律教育、全球化和民族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德性人文关怀本质是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道德高尚的人。它丰富了青少年道德情感,提升了青少年灵魂本质。德育人文关怀要求青少年实现精神上的自律,引领青少年道德生活从道德理性出发。这对于青少年德性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培养道德情感、启迪理性自觉、引导精神自律、完善心灵和谐。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发展现代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学校德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学校德育出现了三大典型的矛盾:学校德育守成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矛盾;学校德育价值整合趋势与多元文化的开放格局定位的矛盾;学校德育的他律特质与个性发展的自律倾向的矛盾。最后,在社会变迁这个大背景下,对我国学校德育如何走出困境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自我教育是学生将自己作为德育对象,有目的培养自己的优良思想品德,克服不良思想的教育过程。它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自我教育是德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力量。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最终要使受教育者养成自律、自强、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在中小学生中进行自我教育。是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20.
德育实践中,德育重心必须从他律转向自律。其基本遵循是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省自控和自然自由。其必由之路是德育课程渗透、专题活动引导与生活实践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