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关怀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容许发体罚或变相体罚来摧残儿童。体罚和变相体罚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奴化儿童的野蛮残酷的手段。这种反动的教育思想和做法,已受到严厉的批判和制止。前上海市邑庙区私立卫平小学教师刘梅华因施行体罚,严重地伤害了儿童的身心,而受到严肃惩处,就是一个明显的事例。  相似文献   

2.
古代时期,人们对体罚的接受程度很高,惩罚在很多时候都是以体罚的形式出现。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体罚的弊端逐渐为人所知,中外各国都开始逐渐禁止体罚儿童。体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身心健康还会引发新的问题行为。但实际上幼儿园中的体罚现象依然存在。幼儿教师对体罚和惩罚的认知不到位是此问题频发的缘由之一。划清体罚与惩罚之间的界线,正确使用惩罚,普及法律知识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正确认识体罚的危害,从而进一步减少幼儿园体罚儿童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刊上一期发表了“不能再让祖祖国的花朵受到摧残”一文以后,广大读者对目前某些小学里仍有对学生施行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一致表示愤概。我们认为,要杜绝变相体罚,根本之道在于教师能明确认识国家对于新生一代的教育要求,并具有热爱儿童关怀儿童尊重儿童的思想情感。鲁迅先生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是卓越的教育家。他在1918年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这里特发表“鲁迅深切关怀儿童”一文,希望大家学习鲁迅先生关怀儿童的精神,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  相似文献   

4.
首先应划清体罚与惩罚的界限。体罚一般指教师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是封建教育的产物。“惩罚是通过使受罚者感到某种不快而改变其行为和发展的有计划的活动。”可见,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从李老师的教育行为看,她对明明实施的是惩罚而不是体罚。当然...  相似文献   

5.
体罚按其内在动因可以分为感性体罚和理性体罚。感性体罚具有不可控制性,因此人们力图避免感性体罚,但感性体罚又是理性体罚的基础,理性体罚的内容是对感性体罚的内容的合法化与规制化。对于同一错误,理性体罚的内容和程度不总是相同的。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内,理性体罚程度的多少、内容的差异也会因教育的场所和儿童的身份而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虽然理性体罚的内容是相同的,却可能出于相反的体罚原因,其要达到的目的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体罚是为了纠正、控制和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对儿童实施的旨在引起其身体的疼痛或不适(而非伤害)的行为。体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行为有长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体罚”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也是学校教育中屡“禁”而不“止”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一令许多教育实践工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教育措施”,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试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审视体罚,以期为摈弃体罚的思想与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对策。1.法学角度看体罚我国制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中都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具体而言,《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  相似文献   

8.
体罚,是以损伤人体,侮辱人格为处罚手段的错误的教育方法。从法学角度看,实施体罚的主体是特定的,即实施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教育工作职务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父母责打子女不是体罚行为。同时,体罚的对象只能是学生。从体罚的特征看,体罚是教育工作者在履行教育职责过程中对受教者所实施的一种侵害行为,是教育违法行使职权的结果,是滥用职权的表现。从体罚的结果看,会对学生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从实施体罚的主体的主观表现看,体罚是出自主体主观上的故意而非过失行为。现将体罚学生的有关问题作以分析探讨。一、体罚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任亚方 《中国德育》2012,(21):24-25
如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校园软暴力现象已逐步引起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高度关注。校园软暴力不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它不是通过殴打等暴力行为解决问题,而是使用谩骂、诋毁、嘲笑性的语言或蔑视的态度,侮辱、伤害学生的精神和心灵,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暴力。  相似文献   

10.
体罚,是以损伤人体,侮辱人格为处罚手段的错误的教育方法。从法学角度看,实施体罚的主体是特定的,即实施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教育工作职务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父母责打子女不是体罚行为。同时,体罚的对象只能是学生。从体罚的特征着。体罚是教育工作者在履行教育职责过程中对受教者所实施的一种侵害行为,是教育违法行使职权的结果,是滥用职权的表现。从体罚的结果看,会对学生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从实施体罚的主体的主观表现看,体罚是出自主体主观上的故意而非过失行为。现将体罚学生的有关问题作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教育惩罚问题已有较多研究。但教育惩罚是什么、教育惩罚为什么、教育惩罚向何处去等核心命题仍待进一步厘清,因此需要进一步澄清教育惩罚的概念、追问教育惩罚的目的、重构教育惩罚的可能性空间。教育惩罚的教育意义不容否定,但需要厘清合理的教育惩罚是什么。教育惩罚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使儿童行为合于规范,而在于为儿童走向幸福生活引领道路。教育惩罚的发展空间应是无限广阔的,具有丰富而灵活的多样化可能。  相似文献   

12.
兴趣对儿童的课程学习极为重要。传统教育采取了大量的兴趣培养方式,而杜威把这些方式归结为两种:训练、奖励与惩罚,并建议培养儿童对课程的兴趣应从外在强化手段走向课程自身。文章根据我国的教育实践分析了这两种课程兴趣培养方式,并结合教学案例论证了培养儿童对课程本身的兴趣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即关注儿童的经验和教材心理学化。  相似文献   

13.
教师运用惩戒权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把惩戒和体罚混为一谈,加之立法规定的不足,致使教师惩戒权处于混沌状态,影响了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事实上,惩戒和体罚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必须科学界定教师惩戒权,并对其进行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家长维护孩子权益意识的增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构建和谐社会政策的推行,家校纠纷这一常见的问题在其产生原因、后果和处理等方面呈现出较以往不同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校长和家长在教育惩戒、家庭教育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认识和行为上的困惑和误区。本文以一起真实的纠纷为例,对以上的困惑和误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体罚一直是各国立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国经历了百年废除体罚艰难,到如今却仍举步维艰。基于对传统文化同情的理解,深刻领会他国对于体罚问题的观点和价值判断后发现,我国体罚制度从实体制度到程序规制的整体缺失是我国体罚权论争的结症所在。为了巩固废除体罚的成果,我们势必要思考如何定纷止争;如何在实现禁止体罚的同时,不削弱教师的管理权。  相似文献   

16.
从父母特质的三个角度即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养育观念分析父母特质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子女教育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这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发挥作用。父母特质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趋利等因素的影响,人性恶找到了发作的温床,表现为社会犯罪现象凸显。国家依法惩处罪犯,一方面,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未成年子女(以下简称“特定子女”)也在法律惩处中遭到连带和殃及,从而又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社会稳定的高度、关注民生的良心,探讨了对“特定子女”帮扶的社会主义理念原则:在经济理念上的民生原则,在思想理念上的疏导原则,在教育理念上的保障原则,在发展理念上的法制原则。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的儿童现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观点具有恒常价值,代表了教育文化思想理论的精髓,并能很好地启发和指导学前教育实践。本文力图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挖掘学前儿童的教育观点,着重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关于儿童的创造能力和生活能力进行分析,探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对学前儿童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utility of a conception of parental educational involvement as the arrangement of contingency operations that normatively change: the frequency of children’s school‐related behaviour, the reinforcing potency of stimuli produced by studying, and children’s tendencies to request parental intervention. A child‐report measure of parental contingency use was developed and administered to 1520 schoolchildren (Grades Four to Six).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three internally consistent dimensions of parental practices: use of punishment and negative reinforcement contingencies; use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 contingencies; and non‐responsiveness to children’s requests for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Frequencies of use of punishment/negative reinforcement contingencies and of parental non‐responsiveness were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use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 contingencies and with teacher’s reports of children’s achievement. These scales might therefore identify parents whose current educational practices are likely to be less than optimally effective, so that they might be helped to intervene more beneficially in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affairs.  相似文献   

20.
教育惩罚是学校教育中一种常见,却又常被部分教师误解和误用的教育方法,教育惩罚亟待澄清。教育惩罚是给予学生正确反馈、维持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必要手段,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教育惩罚的实施策略包括:差异性策略、一致性策略、严密性策略和适度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