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说明道家哲学人生观主要特征是现实社会人的异化、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和自然超越的人生理想,在这个哲学基础上指出了道家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崇尚“道法自然”的审美理想,追求的是一种与不脱离现实而超越现实功利世界的精神的自由、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浅谈老庄道家美学思想的生命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道家美学思想赋予了“生命”独特的内涵,使生命经由婴儿期,历经生死,最终达到生命的超越,人生的自由。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其包含的深邃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庄子是中国人生论美学的源头,明道经世的崇高追求与独善的信念相辅相成,构成儒家人生论美学基本精神。庄子将哲学反思和审美超越结合起来,从个体心灵入手,引导人们反思和批判世俗价值观念。儒道在培育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异曲同工。梁启超、王国维以西学为参照,继承儒家的明道经世传统与道家生命安顿、审美超越的精神,从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的视角反思与批判封建思维和观念,成为现代人生论美学的直接源头。当代人生论美学的宗旨是以文学艺术的方式或审美的方式展开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反思、批判和重建,进行自我精神调节,传播正确、进步的观念与思维,推广明道经世的崇高追求或独善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先秦时期的老庄学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命题。这些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历史地规定了中国美学的内容特点和发展方向。“至乐无乐”就是这些命题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命题,它对后世的音乐美学,诗歌美学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题研究。一、“至乐无乐”──双重超越的美学命题庄子的“至乐无乐”论和道家的“道”论紧密相连,是个具有双重超越的美学命题。那么,如何来理解这个具有双重超越性的美学命题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命题中“至”和“乐”的涵义。简单说来,“至”在这里有最美、最善、最高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神学美学与道家美学都围绕着"不可见性"与"可见性"建立起各自的"象论"。神学美学由"神无定形""道成肉身"到"三位一体"的言说过程,铺开了一条"超验美"的言说道路;道家美学则经由"大象无形""得意忘象"到"三言"的言说过程,走向了"超然美"的路径。比较神学美学与道家美学的"象论",我们能在比较美学的层面上去把握中西文化的内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道家人性论的本质是以"德"释"性",而以"得道"为"德",凸显出"自然德性论"之于"仁义德性论"的超越意蕴。这种超越在老子那里表现为对"仁义礼智"的解构和对真朴之"德"的复归,而庄子则以"天性"进一步表现出反知反人文的倾向,而导之于逍遥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徐玉玉 《文教资料》2011,(23):112-113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美学派别.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是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作为宇宙之本原.以“道法自然”作为人生之要义。老子的“道”论隐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道”成为“美”的本体论依据:庄子认为“美”根源于“道”的自然性.庄子之“美”集中地表现为其对自由逍遥之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叶维廉作为一位道家美学的追寻者、阐释者与海外传播者,早期通过对三四十年代现代诗歌技巧的学习,对中国诗论、中国古典诗语法的美学探源,对艾略特、庞德等西方现代诗论研究而进入道家美学探索的门径;中后期他把道家置于比较诗学的视域下和西方后现代语境中来观照,极大地彰显了道家美学的现代价值与世界意义.而揭示叶维廉对道家美学现代阐释的意义,既可以理清叶氏美学探索的精神源头和理论脉络,又可以展现道家美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生衍化、与时俱进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魏晋时期,玄学美学本体论由自然宇宙观转向了人文本体观,玄学的"自然"主义思想是对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继承方面:"自然"即"道性"本体。超越方面:"自然"即"精神生命"的自由性;"自然"即返归本真存在的生命自觉。魏晋玄学作为人生本体之学,其命意在于精神生命的自由与解放,其目的在于借本体的追问,给生命的自由找一个终极的依据,借对"自然"本体的确认,为无限的、自由的、自然本真的生命作注释,从而使生命返归本真的存在状态,成就个体生命的诗意自然、自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深重,使他由早期的"文艺必谈政治"转为文艺必须"超政治"、"近人生",并建立了"幽默"、"闲适"、"性灵"论,追求道家美学的审美特质,如尚"自然"、主"真"、求"趣"等。林语堂的文学观点是中国道家美学与西方表现论"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关学的超越与回归论者认为,当代美学要超越传统的艺术论美学,回归到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自然、社会及至杂美学中去.然而从认识论审美化、伦理/美学以及新感性等方面,对作为策略或旨趣的审美感知所做的多角度说明,显示出美学的超越与回归论乃是一种后现代美学.以美学的超越与回归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事实上并不适合当下的中国现实语境.  相似文献   

13.
生命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并不完全与自由本身相对应,只与自由的目的即自由的超越本性相对应。生命美学把对于必然的超越这样一种建立在自由的客观性、必然性的基础之上的自由的主观性、超越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生命美学看来,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类才能创设出一个自由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情”的涵义大致可以归纳成三个层面:事物之情实,人内心之真实,以及情感的真实。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更侧重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怀,重视道德情感;道家则侧重于个体的生命情调,特别是对自然自由的审美情感的观照。儒家要求以理节情,标示了其伦理化、道德化的思维倾向;而道家情感自然论则标举自由任性的思维取向,主张缘情求美,强调情感的个性化和超越化。  相似文献   

15.
论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深重,使他由早期的“文艺必谈政治”转为文艺必须“超政治”、“近人生”,并建立了“幽默”、“闲适”、“性灵”论,追求道家美学的审美特质,如尚“自然”、主“真”、求“趣”等。林语堂的文学观点是中国道家美学与西方表现论“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乐记》的美学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美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较高的地位。它被定为儒家著作,但其中不乏道家美学思想。从美学范畴方面来论,道家思想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乐记》的"动静"说、"人化物"思想、"遗音遗味"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道家的美学思想中老子、庄子关于文艺否定论思想一直受后人关注。这种观点基于道家“道”的观点。道家主张“道”是宇宙世界的本真,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人们认识的只不过是它的虚幻的现象而已,从而推出人的感官对它是无能为力的。道家从否定人开始提出了文艺否定论的观点。文艺否定论主张反对文化学术、言辞辩说以及一切审美活动。但是道家也不是一概否定美,他们只是否定感性的具体现实美,也就是用来刺激人的感官的世俗艺术。他们主张的是自然之美,也就是道之美。道家的美学思想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终极意义上,审美是一种自我同一性体验。古代中国的道家和禅宗美学是如此,现代西方的马克思美学也是如此。但是,道禅美学自我设定的绝对理念是宇宙本体论的道或佛,而马克思美学自我设定的绝对理念是人类本体论的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然而,二者相通的是:在审美感悟中,个体都是通过与绝对理念的浑然合一以超越有限性和相对性而达到精神上绝对无限和自由的。  相似文献   

19.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审美活动是人的自觉而自由的活动,是使人成为全面、完整的亦即感性的人的活动,但审美是在人的丰富而多样的实践过程中与对象发生联系,进而通过对对象的主体性创造来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确认的,这样的审美活动才使人的自由有了具体的价值内涵。而生命美学论运用简单否定的方法使美学研究陷入了虚无主义,同时抛开了具体的实践活动而空谈人的自由,也使人及其生命自由成为不可知的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