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万国公法》是丁韪良在华期间翻译的第一部国际法著作,其中文版的问世是近代国际法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也是国际法学东渐之肇始。身为一介外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并积极谋求出版此书,是与当时西方列强对华政策的深层背景紧密相连的,有其特殊的深层用意。但此书的翻译出版在客观上使晚清人士从正面第一次对西方国际法有较全面的了解,而它所传达的西方文化观念和国际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变革中的近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
晚清以翻译西方法学书籍,引入西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法学的传入,在近代中国和世界法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对动摇晚清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以及对清末中国法制改革和法律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条件,西方法学的传入所呈现的时代特征和规律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5):106-116
晚清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入侵下更加落伍于时代,而美国人却在中国受到了比其他西方人更好的政治礼遇,这就为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来华生活60余年提供了难得的政治安全环境。他在文字传教、外交活动和汉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获得了十分满意的精神生活,因而在情感上倾向于对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肯定褒扬。这种褒扬中国的文化心理倾向,是丁韪良自始至终的一种文化多元原则,又显示了他的中国文化造诣和高尚的精神修养,堪称才、情、德俱佳的"中国通"和世界文明融通的远见卓识者。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法学流派是西方一个非常年轻的法学流派,本文试从女性法学法学的历史发展的角度透视这个法学流派,从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法学到激进女性主义法学,再到现在的黑人女性主义法学,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法学等,女性主义法学的发展是和西方后现代思潮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5.
法律社会学是继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之后西方又一大法学流派,是一门在法律和社会的互动中以求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学科。由于法律社会学自身的特性,中国社会变革与法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解决中国社会现实的法律问题的需要等多种因素,决定了法律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明清“西学东渐”的浪潮 ,西方高等教育及其大学模式始被导入中国。在此过程中 ,欧美来华传教士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艾儒略的《西学凡》、花之安的《德国学校论略》、丁韪良的《西学考略》等 ,即为明清导入西方高等教育的几部主要著作。它们导入了西方学术的知识分类体系和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体系 ,揭示了西方高等教育在近代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 ,为晚清创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后,西方法学知识以传教士、中外贸易、不平等条约及会审制度为载体传入中国.随着近代西方法学知识的输入,中国留学生通过自费、官费两种途径远赴西洋、东洋,以学习近代法政知识,掀起了法政留学高潮.留学生回国后,迅速进入政治、教育、法律等领域,成为进一步传播西方法学知识的主要力量.法学留学生通过译介欧美、日本法律书籍,移植日本法学概念,引入西方法律文化,向社会传播西方法学知识,为民国大陆法系法律制度的创设奠定了基础,也加速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构成了西方社会近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它和《圣经》一书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逐渐渗透到西方哲学、法学、教育、艺术以及科学等各个领域。本文拟从节日习俗、语言中的习语典故、文学作品和绘画音乐这几个方面浅淡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世界现代化的趋势及“西学东渐”的潮流,我国近代比较教育始得萌生。本文以晚清美国来华传教士丁韪良的外国教育考察及《西学考略》为个案,着重分析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特色等问题,并力求揭示丁韪良比较教育研究的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10.
1850年来华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在华62年。伴随着传教士入华和中西文化的相遇,丁韪良的传教活动也须应对中西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问题。国内虽对丁韪良的活动有丰富的研究,但缺乏在跨文化视野下探讨其传教策略的转变。文章拟从跨文化视角,围绕文化冲突、融合的主线来阐释丁韪良不同时段的不同传教策略与相应活动,这对深入认识、理解和客观评价该时期传教士群体在华的活动以及其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地理、历史环境来分析法律思想,并着重分析了中国法律的宗法群体本位观念和西方法律中的自由个人本位观念。  相似文献   

12.
张磊 《商洛学院学报》2013,27(1):11-15,28
外交保护是国际法上国家保护自己国民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围绕外交保护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手段,国际社会存在比较大的分歧。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编纂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是目前该领域最权威的国际法文件。以该文件作为线索,可以发现,国际法委员会对外交保护的"准定义"尽管已经较为全面,但是还应当融入"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与"用尽当地救济"这两个关键要素。就外交保护的手段而言,一部分西方学者认为应当包括武力行为,这源于外交保护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成为西方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及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都认为,外交保护必须采取和平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伯尔曼的名著《法律与革命》以宗教信仰为总的出发点和基石,论述了基督教教皇革命对西方近代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通过探求西方近代法律体系得以建立的精神本质来为现代西方法律传统所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之道。这一独特的视角及使此书在西方法律史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我们去研究分析和借鉴。但作者强烈的宗教倾向也导致该书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4.
法律信仰:法治建设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与宗教联姻而生的法律信仰是西方法治得以确立和生长的观念基础,法治之所以首先在西方获得理论证成并付诸实践,与西方国家特有的以法律信仰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传统有关。作为后发法治国家,我国应以史为鉴,牢牢把握法律信仰这一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尽早实现国人百余年来梦寐以求的法治国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从古代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过程中,欧洲社会出现了城市和产生了城市法.城市的兴起有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法律等多种因素,而城市法及其观念则是最内在的因素.促进城市法产生在于城市的管理制度,即商人自由与司法独立,以及城市的特许地位,这是法律发展的特别道路.城市法具有共有特征、世俗特征和宪法特征.城市法的基本制度、理论和思想,对近代西方法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Drawing on Martin, Hammer, and Bradford's (1994) work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is investigation explored Latino expectations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using focus group interviews. Like the Martin et al. (1994) study,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was examined in four contexts — intracultural‐social, intracultural‐task, intercultural‐social, and intercultural‐task. Results indicated overall support for seven of Martin et al.’s (1994) eight behavioral categories. Data from 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this study suggested an additional competence category specific to task contexts as well as some emic behaviors not identified in the Martin et al. (1994)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非常擅于对人性进行探索。他对人性的揭示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二战的反思,戈尔丁小说《品彻·马丁》是其剖析人性恶的力作。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马丁以自我为中心,贪婪自私的本能和心理。本文通过解析《品彻·马丁》中主人公的人性观,探索总结世态人情中人性的复杂性,由此让读者深刻认识人性,深刻认识人类自身本质。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法产生之后,自然法学派为其存在和理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际法学的基本理论或是具体规则,无不受到自然法学派理念的影响。作为国际法雏形的“万民法”,与自然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文艺复兴之后的学者们更在自然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国际法体系。因此,自然法学派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是值得瞩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杰克.伦敦一生奋斗不息、辛勤耕耘,功成名就之后因看破人生而英年早逝。其代表作品《马丁.伊登》中的同名主人公马丁.伊登,无论在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还是在人物命运、社会背景等方面都深深地折射出作者杰克.伦敦的影子,可以说《马丁.伊登》即是杰克.伦敦深沉的自我写照。  相似文献   

20.
陈丽萍 《教师教育研究》2007,19(1):49-52,3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荆棘遍地、百废待新。日本新宪法第23条“学问自由予以保障”的原则,奠定了日本大学教师学问自由、管理自治的法律基础。依据宪法精神,《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等与大学教师相关的系列法律相继出台,以此为基础确立了日本大学教师管理制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立法方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通过了《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与大学教师管理相关的法律,使中国大学教师管理步入了有法可寻、有法可依的轨道。但是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立法迟滞了30多年,大学教师内部管理制度的法律基础还相当薄弱。学习、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学教师依法管理的先进经验,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师管理制度的法律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