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市民体育形成的背景与定位、城市体育场馆资源开放理念及相关概念界定、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因素的分析,充分发掘市民体育运动需求与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开放的互利多赢性特质,为推进我国城市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全面开放的政策制定提供保障性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太原市几所规模较大的大中学校的学生进行口头访问,以及在人流密集场所对市民在进行体育运动锻炼时所选择的场所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时间、形式、经营方式等情况。分析了影响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因素,以及开放后所带来的效应。如何加强学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大众的体育健身服务。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7年初我校成为无锡市第一批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的试点学校,至今我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无偿开放已近三年,为广大市民的健身作出了较大贡献。结合我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设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况的总结,探索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具体方法并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常州市公共体育场馆活动开展状况调查,发现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该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排在前三位,依次是:健身咨询、健身辅导及健身培训,多数市民健身趋向于公益性服务;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及中午的营业空闲时段,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项目几乎涵盖了目前开展的所有经营项目。提出整合公共场馆的各种资源,培育公共体育场馆的消费主体,构建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中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价值补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宏观政策倡导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前提下,通过对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必要性的分析,指出学校体育场馆在开放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与教学冲突、应考虑校园环境与锻炼者人身安全的问题;也提出政府应加强立法、学校应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等建议来促进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  相似文献   

6.
刘倩  陈锡尧 《体育教学》2008,(11):20-21
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中小学体育场馆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显然,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为中小学体育场馆社会化开放提供了依据。然而,准公共产品由于具有拥挤性特征,因此便具有局部排他性。对于中小学体育场馆来说,需要一定的经费来源来支持其向社会开放。值得指出的是,中小学体育场馆资源的社会公益性是相对的,其前提是不能影响学校体育的正常教学。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有其历史背景和国家层面不断完善的制度性保障为依托,是对百姓需求的响应和反馈。以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提出解决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关键性问题的创新之道,即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融、应用"互联网+"体育云平台管理系统等。并以"桃浦模式"和"慈溪模式"为典型案例,分析其管理模式的内涵、受托公司的特点,凝练其所具有的分工与协作统一、管理专业化程度高、信息查询便捷、开放学校后顾无忧、社区居民健身安心等优势。研究旨在为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服务模式提供借鉴和选择依据,推动场馆服务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同中小学体育场馆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显然,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为中小学体育场馆社会化开放提供了依据.然而,准公共产品由于具有拥挤性特征,因此便具有局部排他性.对于中小学体育场馆来说,需要一定的经费来源来支持其向社会开放.值得指出的是,中小学体育场馆资源的社会公益性是相对的,其前提是不能影响学校体育的正常教学.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文献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河南省城市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现状资料进行梳理,尤其通过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向社会开放效果较好的试点学校的开放管理措施进行了挖掘。研究认为,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是解决人均场馆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开放对象多圈囿于本校师生,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自身周边环境等因素及学校自身的经济利益,制定符合自身的对外开放方案。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强政策导向和管理引导,以最大化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及创造必要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媛解运动场地相对不足的矛盾,北京市各公共体育,馆向社会开放,各机关、企业、学校内部的体育场馆也逐步向市民敞开大门全民健身活动已深入社会、走向家庭,成为改变市民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市民身体素质普遍增强体育促进了城市人文景现的建设和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是文化表达的一个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通过本人几年来的实践、观察、研究,对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形成、发展、出成绩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述,充分证明发展学校课余运动员训练的关键是教练员的主导作用,强烈的事业心及持之以恒的训练方法,突出重点的几个方向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安徽省合肥市区中学生参与校外体育活动的体育现状,探索构建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服务网络,为学校、社区、家庭合力开展中学生校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学校、家庭、社区在组织学生校外体育活动上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2.中学生参与校外体育活动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锻炼的手段和方法不够科学.3.活动内容传统单调,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爱好和活动内容多样化的需要.从发挥社区、家庭体育的作用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官学中学校武术从夏朝到清代、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由阶级代表下的学校武术到大一统下的学校武术这一历史发展脉络的了解,总结得出以下两点对学校武术发展的建议:学校武术应该以满足需要为目的;学校武术应该生活化。文章认为“需要”和“生活化”不仅是学校武术健康发展的根本,还是发展我国教育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孔天敏 《安徽体育科技》2001,(3):106-107,111
长期以来 ,体育教学中一味追求“齐步走”导致了“吃不饱”和“吃不了”两极分化的教学现象 ,以至教学质量不高 ,本文在通过对“宽松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探讨 ,在实用、科学、多样、新颍、全面的教学氛围中 ,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由此对体育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 ,提出了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中小学生假日体育锻炼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明确假期学生进行可持续体育锻炼的理论依据,并通过访谈和问卷来研究假期体育锻炼模式建立的群众基础。可行的中小学生假期体育锻炼模式有校园的教学式、非教学式、健身健心式;社区组建的指导式、比赛式和自由组建的家庭式和伙伴式。假期学生持续锻炼应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共同关心来营造良好的可供学生进行假日锻炼的场所和社会舆论,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持续有效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毕业  陈涛 《浙江体育科学》2006,28(2):64-66,70
为探讨运动处方锻炼对中考前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采用实验比较的方法,在中考前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实施运动处方的实验,运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经过运动处方锻炼,积极性应对水平提高,消极性应对水平降低;女生比男生明显。  相似文献   

17.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兴国的战略举措。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明确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和手段,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蔡传明 《福建体育科技》2007,26(5):46-48,56
采用资料法、逻辑法、测量和统计等方法,并应用自编的《中学体育教师学校生态环境感知量表》测量了福建省中学体育教师学校生态环境感知的总体情况。对不同特征的中学体育教师学校生态环境感知情况进行了差异性检验;针对调查结果提出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基于此,我们对学校武术教育功能所进行的剖析对学校武术教育如何摆脱困境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文章从武术教化功能、文化功能、艺术价值这三个同位而一体的功能价值出发,对学校武术教育进行重新的理论与实践的构架,以期探索一条真正的中国武术传播的坦途。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些传统的道德礼仪准则被打破,而新的道德礼仪准则还没有完全确立,从而导致人们思想道德出现混乱并产生危机。文章对武术教学过程中的礼仪教育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教育思想,道德教化的作用和价值始终贯穿于中国武术的产生和修炼的全部过程,也成为中国武术延续、传承的核心价值;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应重视礼仪教育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良好品德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