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了本文以史料为据,论述了子思“为民而仁”的思想在传世史籍中已有记载,而非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等篇揭开的谜。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史籍中有关肃慎的历史记载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先秦至汉代,二是三国及后世.第一部分中,肃慎在史籍上以多种姿态出现,但也存在部分问题,如肃慎的读音、肃慎与中原的联系以及具有神话色彩的肃慎的史料.第二部分中,从肃慎进贡入手,探讨了肃慎进贡所代表的意义,即其被统治者当作宣传文治武功和天命所在的工具.同时,"肃慎"一...  相似文献   

3.
自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史家纷纷沿用。东汉以后,纪传体已超过编年体而居主导地位。唐初设馆修史以来,纪传体史的发展呈一枝独秀的局面。班固改通史为断代,陈寿创纪传体国别史,郑樵汲取典制史的优点来改造纪传体,是三次较大的体裁革新。  相似文献   

4.
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为我国传统史书编著的三大基本体裁,三者鼎立。从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问世以来,后世继作踵起,自明、清两代,援用这种体裁写成的史书,不下几百种。纪事本末体史籍在数量逐渐增多的同时,其体裁的革新也使得纪事本末体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三个阶段探讨了先秦时期历史记录形式的产生过程。第一部分利用民族学和古文献材料,探讨了氏族社会后期历史知识的保存与传播方式。第二部分主要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尚书》中的有关材料论述商周时期历史记录形式的萌芽。第三部分以古典编年体的繁荣及其嬗变为线索,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记录形式的产生。作者认为:历史记录形式的产生,是社会需要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自觉史学意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张晓珊 《中国教师》2009,(Z1):359-360
我国上古时期就有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类形式观念,商周时期,形式的"形而上"内涵落身到政治王权的统治层面,呈现出"狞厉"、"庄严"的时代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性解放和文化大发展的步伐,形式呈现出"人文"和"理性"的多元内涵。从人的认识观念出发,与西方"形式"内涵更为贴近的是贯穿于天、地、人与古今的"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藏文史籍<如意宝树史>中所记载的有关蒙古王统的史料为主,将其与蒙文史籍<蒙古秘史>、波斯文史书<史集>中的相关记载进行比较和分析,由此来判明藏族史学家记载蒙古王统所采用的资料的来源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简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史籍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因素,并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简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史籍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因素,并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化石是保存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岩层或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假如地球历史是一部书,那么,化石就是镶嵌在其中的图片。欧洲人最先发明了铜矿石,是最早被人们利用的金属之一。金矿石是地球上非常珍贵的一种矿石,它有非常漂亮的颜色,金光闪闪。卵石是生活在4亿年前的中生代的一种海洋动物。这种海螺曾经生活在新生代第三纪的晚期。三叶虫生活在5亿年前的古生代。紫水晶有美丽的紫色光泽,是所有水晶当中价值最高的。优质绿玉是玢贵的玉石品种,自古以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记载生物发展历史的化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近几年来各出版社推出的史籍新注新译中存在的错注、误译、译意不确等问题提出商榷意见,意在纠缪,以求正解。涉及的篇目有《左传·隐公五年》、《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赵充国传》、《三国志·崔琰传》、《资治通鉴·司马光论正闰》等。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十二三世纪有特定仪式要求的"拜天之礼"与其萨满教中的"祭天之礼"判然有别。考察中外史籍表明成吉思汗征金和讨伐花剌子模前行"拜天之礼"所拜的乃"天(腾格里)"或"长生天(蒙客.腾格里)",而非俄译本转译《史集》汉译本之伊斯兰教的"真主";这两次礼拜仪式结合上古人对天的认识考证帖木真逃脱三姓蔑儿乞惕人偷袭后所行拜太阳之礼,其仪式与拜天仪式完全相同。据此推断古代蒙古人所崇奉的"天"和晚近始出现的"长生天"指的正是太阳、也指月亮。  相似文献   

13.
历史资料是史学的基础,但是,中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汗牛充栋的史籍,事实上却不是作为史料留给我们的,他们记录历史的目的是作为法律文献保留给后王作为效法的榜样的。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出发,我们可以透视出,中国人虽然有世界上最长久的连续的历史,却并没有"历史感",因此,也没有发育出历史学。就是说,中国人缺乏反省自身本质的精神。连续不断的历史记录只是告诉我们,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对于政治或者说政权组织的运作才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而作为政治运动的最基本的规则的法,其本质也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权利法之间难以找到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靡不有初”是《诗经·大雅·荡》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缩写,既做事有头无尾之意。毛泽东读《明史·杨爵传》写下“靡不有初”的批语。杨爵是明代著名谏臣,他曾向嘉靖帝上奏章称:臣奉使湖广,眼见百姓满脸饥色,提筐操刀,割取饿死路边的死尸以食。奏章描绘了一幅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惨景。嘉靖帝虚心纳谏,杨爵得到嘉奖,被提拨为监察御史。几年后,杨爵见当时奔竞成俗,赇赂公行,人心失礼,频年灾?而工程不断,人民饥饿难生,皇上疏于朝政,而臣下日益怠堕,中外涣散,言路不通的情况,又上疏嘉靖帝说:“陛下即位之初,励精…  相似文献   

15.
多元整体世界观念是先秦思想形式的轴心,这一观念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初期,不同氏族、部族、民族之间相互认同、相互宽容、以和为贵、存异求同的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中华先哲以自然为本,以人为本,以理为本的正确而又纯朴的思想精神同体同源,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与众不同的精神品质和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6.
先秦道家思想是怎样发展的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简略介绍,供教学参考。一老子及其思想道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家,它的创始人是老子。《史纪》对老子的记载颇多矛盾,一般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归德)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的生平已很难确考。据说,他任过周王室的史官,有丰富的知识。反映老子思想的著作是《老子》,也叫《道德经》(但并非老子所作)。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中发现两种《老子》抄本,与现在流传的《老子》有所不  相似文献   

17.
以天命观念为核心的天道观的争论是先秦哲学的中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从殷周时期的天命神学到先秦诸子对于“天”的不同见解 ,揭示中国系统哲学在萌芽与形成阶段上逐步走出宗教神学的蒙昧迷信 ,开辟相对独立的哲学发展道路的逻辑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元代道教史籍非常丰富。元代道派的分衍与创新,道教传播范围的拓展,道教史家素质的提高等因素,促使道教史籍在元代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史籍繁荣昌盛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封建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和对修史的支持是史籍繁荣昌盛的关键;造纸业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为史籍的繁荣昌盛提供了便利:私人修史的兴盛增加了史学发展和史籍繁荣昌盛的活力.唐宋两朝达到了中国史籍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们在考古发现的古器物中,特别是殷商的甲骨卜辞、两周的青铜器铭文和汉代的木简记录,随时可以遇见极珍贵的片段的历史记载。虽然字数不多,而故事具体,这就是最原始的历史资料,中国现存的最早历史书,象《竹书纪年》、《尚书》、《春秋》,正是这些记载的汇集。春秋鲁文公七年,夏四月,“狄侵我西鄙”的记载,和卜辞中“……五月丁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