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德“失范”现象折射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困境:专业情感困境——多重压力下的专业角色“迷茫”;专业理念困境——“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理念的单向度生长;专业知识困境——学科依附下的知识体系建构科学性、系统性欠缺;专业能力困境——“应试教育能力”一枝独大与“育人”能力艰难发展;师德发展困境——低效的师德“他律”与放松的师德“自律”并存.消除师德“失范”现象的根本在于超越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创新培养、培训体系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专业知识、能力的完善;实施师德“气候”建设,推动教师教育情感养成和师德发展;构建“过程监控”体系,形成师德发展“保健机制”;通过机制建设提升师德“他律”效果,推动师德“自律”进程.  相似文献   

2.
师德在绩效考核中被放到了首要地位,与绩效工资的分配挂钩。由于师德本身难以量化,师德考核标准面临着“虚弱”与“牵强”的指控。通过对南京市浦口区教育局领行的“浦口区教师师德评估标准”进行政策分析.我们建议各地在制定与执行师德考核标准时,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建立师德档案共享系统。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对师德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时代差异、价值断裂等问题。这就需要把握师德建设的“变”与“不变”。而“作为个体成长的师德养成”即是以“教师成长”这个不变的主线为基础,把教师置于真实、变动的社会历史之中,既弥合了传统文化与现时代价值观的裂痕,也充分关注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历程,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师德的自由“生成”。在此意义上,师德即是“作为教师的德行”,它由教师的“学”与“教”这个核心所引发;“师德养成”即是把教师的“学”与“教”放到整体的社会关系和时间之中,以此获得个体生命意义的丰盈。因而,新时代的师德养成之路,需要结合时代特征,以教师自身的主体性“修炼”为中心,实现“修身”的现代性转化。  相似文献   

4.
师德是教师队伍素质的灵魂。近十年来,高校师德研究主要集中在师德的意义定位、概念解读、问题揭示、原因归纳与对策建议等五个方面。整体呈现出“经验内容丰富,规律把握欠缺”“视角丰富多样,结论较为趋同”“文件语言表述明显,学理剖析欠缺”的基本特征。未来研究应围绕师德的前提性问题、师德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特质、师德发展规律、师德建设协同创新等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一是“师德建设工程”。积极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指示精神,全面强化师德教育过程,加强师德教育内容宣传,健全完善师德评价与管理机制,规范教师师德考核管理,促进师德建设向纵深发展。二是“全员培训工程”。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读书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改革完善培训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提出用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即“四美”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不能忽略与“四美”相悖的师德现象,将“四美”修养与师德言行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周德义 《教师》2020,(7):3-4
“和”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流淌的血脉。文章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价值取向上介绍了中国“和合”思想的传承,与印度、欧洲古代文明史“分”的思想进行了比较,从而让读者明白走向世界的中国自身拥有无法改变的“和”的气度与内质。师德养成教育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湖南省会同县凭借“师德养成教育示范县项目”,从新进教师的师德养成教育、日常师德的养成、探索诊断式师德教育模式入手,以达到全面提升师德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对32位江苏省首届“十佳导师”候选人事迹材料的文本分析显示,“好导师”主要分为三种角色类型,分别是作为“启迪者”的学术育人型,作为“服务者”的实践育人型以及作为“关爱者”的情感育人型。“好导师”的角色类型与其师德特征之间具有相互“形塑”的关系,上述三种角色类型分别对应着以“勇于创新”“责任担当”“关爱学生”为各自核心师德品质的三种师德特征。研究的建议为:在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时要注意其角色类型与师德特征的契合,并在实践中实现师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考评机制存在若干不足之处,表现为考评手段的可操作性较差,考评结论难以转化为教师提升师德的动力,重视“他评”、忽视“自评”等。这些不足之处有其一定的诱因。针对各种不足之处,可以制定相应的对策,如建构动态性师德考评体系,将师德考评同师德提升紧密结合,“他评”与“自评”有机统一等,解决这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提出用心灵关、形象美、语言关、行为关即“四美”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不能忽略与“四关”相悖的师德现象,将“四美”修养与师德言行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师德修养的全面性与师能供给的有限性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动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两个方面的内涵也日趋丰富,甚至越加交叉、融和。“师德”与“师能”渗透融合的师德视野、师德修养全面性与师能供给有限性的有机统一,无疑给我们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与师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化素质教育、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和人审美素质教育等。高校师德建设应包括敬业与乐业、爱生与奉献、育人与自育及言传与身教,亦即“师业”、“师爱”、“师能”和“师表”等几个主要方面。师德建设与素质教育是辩证的统一:师德建设对素质教育起决定作用,素质教育又能促进师德建设,要加强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全国师德论坛山西分论坛围绕师德核心主题,对“师爱”、“尊重”和“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达成了共识,实现了从教育爱到教育爱与母爱相结合、师生关系从师道尊严到建立师生互相尊重的新型关系、教育原则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的三个转变,提升了师德内涵的时代性、民主性与进步性。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     
本期发表的教育部长周济同志的文章《爱与责任———师德之魂》,是一篇关于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的指导性文章。这是周济同志在思考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五位教师的模范事迹和重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先进事迹之后,对新时期师德内涵作出的新概括和阐述。周济同志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强调“责任”的重大意义,第一次把“责任”摆到“师德之魂”的高度,认为“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任何社会角色、行为主体都有客观规定的“责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  相似文献   

15.
调查发现,师德建设中存着“离地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建设思维“一维”性突出,注重一般性而轻视特殊性;制度体系“上繁下虚”,难以对师德实践形成深入关照;师德资源建设重“完美”而忽视真生活,很难产生师德教育效用;师德活动校本化不足、运动化突出,无法有效激发教师的主体性。解决“离地化”的关键在于:以建设思路的“革命”,改变现有的师德建设格局;制度体系的变革,立足有机、凸显系统;师德活动的“校本化”开发:凸显“真实性”“适切性”“主题性”要求;让基层单元在师德建设中“动起来”。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百年来,师者用崇高建立起了师德的大厦,也建立起了让人仰望的师道尊严,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和尊重。可是近些年发生的“教授粗口”、“博导虐博”、“抄袭门”、“范跑跑”、“杨不管”等一系列与师德有关的负面事件,使得师德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文章探析了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和成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把握师德建设的关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师德建设 ,在实施“以德治国”战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整体目标中 ,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 ,加强师德建设 ,是高校贯彻“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思想、推进“以德治校”和“以德育人”的需要 ,事关高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 ,事关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目标的实现。因此 ,坚持不懈地加强师德建设 ,应该成为一种共识和自觉行动 ,并在实践中坚持“重在建设 ,以人为本”的方针 ,把握规律、循序渐进 ,抓住关键、推动全面 ,使师德建设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关键之一 :加强师德建设 ,必须夯实教育这个基础。加强师德建设 ,师…  相似文献   

18.
孔子师德观的核心本质是“立德”与“树人”,蕴涵着学识涵养、道德修养、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的为师之道和尊重学生、亲近学生、关爱学生的待生之道,彰显了古之师者教人、化人、育人的道德风范。孔子师德观让我们更好地省思新时代师德的信任困境、道德困境与关系困境,从而为新时代教师师德建设提供积极启示:以“知、德、行”为基,提升师德发展的专业素质;以“仁、教、爱”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育、法、能”为重,遵循师德发展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9.
李新翠 《中国德育》2012,(19):60-60
问:最近,全社会都在关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掀起学习张老师崇高师德的高潮。师德学习活动构建其长效机制很关键,请问该如何完善相关机制呢? 答:构建师德学习活动的长效机制对于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须从“领”“学”“评”和“督”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师德学习活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与现代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追溯中国古代师德观,回归“以人为中心”的主流取向,涵盖知识、能力、道德、精神等四个方面。新时代教师教育既要坚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知行合一”“务实宽厚”等古代师德观的本真意涵,也要融入时代特征,秉持“求新求精”“为真求是”“扬善求美”“笃学尚行”等现代理念,实现“再生性创造”。明确师德建设的“三个转向”,以优质文化推动教师道德建设,架起从古代到现代的师德之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