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升社会组织传播效果,是扩大社会组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综合四大经典受众理论观点,建立起“微观-中观-宏观”受众理论分析框架,从受众理论视角探究社会组织传播效果提升路径。研究发现上海社会组织的传播已初步建构了涵盖主体、受众、媒介、内容的工作体系,但尚存在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忽视受众的单向传播。为了改变社会组织的“弱传播”,社会组织既要“走新”又要“走心”,还要尝试将“粉丝”转化成“粉头”,不仅要“留住”受众,还要将社会组织所推崇的理念“留驻”于受众,进而有效提升社会组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受众与传播者这两个概念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主体而存在,两者之间是“共生现象”,而不是传者主宰受众。随着“反馈”概念的引入,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因此,对受众的研究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理论,旨在强调受众本位的回归,并在传播实践中尊重和保护受众权利。  相似文献   

3.
作为城市活力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事件传播”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历史效应的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受众的兴趣与关注.在活动传播中传递城市价值,提升城市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4.
现代传播已进入“受众中心”时代,“受众意识”日渐体现在广播节目中,各媒体在对受众口味的揣摩中不断改革发展.广播节目在与报纸、电视、网络的对局中,如何在提升节目品位上下功夫,做到节目差异化生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杨丽 《新闻前哨》2009,(8):27-29
在新闻传播当中,常出现有悖于新闻传播初衷的“异化现象”。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对此进行一些探讨,分析成因,强调在大众传播中增强受众意识,正确把握传者、媒介、受众间的协调关系,剖析受众认知心理、需求心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受众与主流媒体合作,借助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参与大众新闻传播是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一大特色.通过历史分析的角度,总结了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点缀”、“收编”和“共谋”,并指出吸引受众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发展空间在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新闻报道内容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7.
王海峰 《青年记者》2016,(26):53-54
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我国英语新闻媒体需要以提升对外传播效果为出发点,体现出对受众群体文化需求的尊重,并体现出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即实现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的平衡. 英语新闻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漠视文化”现象 我国英语新闻对外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的范畴,因此,重视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是提高英语新闻对外传播效果的关键.与此同时,英语新闻也应当强调国内外受众的接受,从而确保英语新闻对外传播能够获得国际舆论支持并实现对外传播效果的提升.然而,我国英语新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漠视文化”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缺乏对受众文化差异的考虑以及欠缺针对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制约英语新闻跨文化传播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郑亮  夏晴 《现代传播》2022,(9):83-88
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对我国传统的“内宣—外宣”传播模式带来了较大挑战。超越以受众地理位置为基础的“内宣—外宣”模式,以议题建构为中心实现“国际—国内”议题互构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通过“国际—国内”议题一体化建构,对议题进行“再政治化”建构和传播,促进“国际—国内”议题互构和共变,综合提升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玲  金威 《新闻传播》2005,(1):63-63
现代传播已进入“受众中心”时代,“受众意识”日渐体现在新闻节目中,各媒体在对受众口味的揣摩中不断改革发展。广播新闻在与报纸、电视、网络的对局中,如何在提升节目品位上下功夫,做到节目差异化生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学术期刊创新传播模式,把握传播主动权,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传播服务提供案例参考。通过分析《机械工程学报》组建的“JME学院”学术平台的传播服务定位与理念,结合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为传播受众提供精准的传播服务活动。通过实践,在传播受众群体中厚植了《机械工程学报》的品牌,积累了私域流量池,在提升期刊传播力、增加专家对期刊黏性等方面均有明显成效。学术期刊从事传播服务活动要有明确的定位,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整合现有资源和渠道,对目标群体进行专业性分析,树立“用户思维”,创新传播服务活动,助力学术期刊发展。  相似文献   

11.
增进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是对台传播的根本目标,是对台传播的“道”与“魂”。福建与台湾地区渊源深厚,具有独特的对台优势。主流媒体应善用福建对台资源,打破传播场域区隔,在传播形式上寻求两岸受众最大公约数,讲好融合发展的“闽台一家亲”生动故事,提升对台传播感染力、亲和力。  相似文献   

12.
方洁  谭天 《新闻战线》2023,(1):45-47
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各大主流媒体制作的短视频重视受众心理,强化认知传播,从“视听感知”转向“心理认知”,通过认知传播和人机传播不断触发受众的“共情点”,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中,报纸应借助新生的传播平台,将新闻的内容与传递的速度以及与受众的互动结合起来,打好新闻报道的“组合拳”,从而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声屏世界》2016,(11):69-70
国际传播战略布局避免三大误区
  首先,避免“灌输式”传播,建立与海外受众的普遍关联。海外受众是一个广泛、多样、复杂的群体,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身份特征以及传播接受心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并且,海外受众显著不同于国内受众,他国情况通常并不处于其关注核心,他们接触的主要动机在于获得看待其本国国内和国际政治议题的新视角。鉴于此,“大水漫灌”“灌输式”的传播方式不仅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海外受众的排斥与反感。其次,避免“内宣与外宣两张皮”,推动宣传模式向“内外融通、统筹发展”方向发展。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已经通过多种渠道深入消解内宣与外宣的边界,使得海外媒体和受众可以第一时间轻松获得中国国内各方面资讯;还有诸多外国机构与记者利用中国现有信息采编系统、传播平台和人力资源进行国际传播;中国境内媒体经过长期发展也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国际传播能力。最后,避免“就传播而传播”,探求与构建各方利益交汇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不能探求与构建各方利益交汇点,单纯“就传播而传播”,那么中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共享是媒体深度融合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质量传播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有利于重塑高等教育形象,有利于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有利于提升中国软实力.高等教育质量传播的内容为:政策、数据、理论与成果、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对内传播的策略为:严格规范信源行为、科学把关传播内容、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合理定位传播受众.高等教育质量对外传播的策略为:传播者的国际化、传播内容的国际化、传播媒介的国际化、受众观念的国际化.信息传播是一把“双刃剑”.高等教育质量传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处理好质量建设与质量传播、民族化与全球化、硬实力与软实力、信息公开与信息安全、政府传播与民间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霍雪辉  刘雪莲 《传媒》2023,(12):58-60
中国话语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自我表达,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要超越物理距离、文化区隔和国家边界,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推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缩短与受众的物理距离,克服国际传播中的空间距离衰减效应,提升信息到达率;利用定制化传播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消解国际传播的飞去来器效应,增强话语说服力;依托多元主体克服与受众的社会距离,破解国际传播的“回音室”效应,强化传播穿透力。平台、形式和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广度、精度和能见度,形成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两会报道作为一种固态报道模式,为了保留存量受众、寻找增量受众,需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在技术驱动和疫情背景的双重影响下,今年两会报道呈现出“虚拟与现实的连接、此地与彼地的连接、当下与未来的连接”的“云传播”模式创新,通过“实景化再现、视频化传播、可视化呈现、智能化表达”的呈现创新;“两会神曲”“对话语态”“VLOG我记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的受众意识为切入点,在厘清受众意识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受众意识演进的动态轨迹,并考察了其受众意识不断深化的深层动因,最后结合百年对外传播受众意识演进过程归纳出经验性策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受众意识从初步确立到不断强化,其深层动因为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贯坚持、“统一战线”思想的始终践行以及党的历史使命变迁及与时代、环境变化的共振互动。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传播实践,国际受众观业已形成,但在实践中运用不足。未来需继续坚持以受众意识为核心,明确受众主体地位,建立完善的受众研究体系,选择并善用能够影响更多国际受众的“第一圈层”受众。  相似文献   

19.
1时至今日,没有人会相信西方早期传播理论中的“魔弹论”了,即认为新闻传播威力无比,传媒发表的新闻和文章犹如“子弹”,受众犹如“靶子”,“子弹”击向“靶子”,受众就会应声而倒,传播效果直接明显。在今天信息传播高度现代化、全球化的环境中,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面对新闻媒介众多信息的“轰炸”,依然可以从容地进行选择,或重视、或忽视、或接受、或放弃。因此,对传播者来说,了解、重视和满足受众的要求,使新闻传播与受众需求更好地相吻合,就是舆论引导的非常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崔磊  刘伟娜 《青年记者》2007,(19):73-73
“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是通过电视媒体再现以健康话题为核心的人际传播形态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文章通过对“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传播模式的构建,分析它的传播方式、健康信息流的构成及传播特点,并对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的受众进行解读,提出提升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传播效果的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