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音     
<正>《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20年5月刊发的《共享生命之美——小学生命教育的独特视角》一文,从纵横两个角度探究小学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从"欣赏生命"到"珍爱生命"再到"创造生命",学生所获得的不仅是安全生存的技  相似文献   

2.
沈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员,华中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重点项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研制组核心成员。作为分册主编编写《生命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被《明日教育论坛》评为2007年度教师。  相似文献   

3.
王春 《现代教学》2013,(3):15-16
我校自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来,始终坚持"为了每个孩子的生命更灿烂"的办学理念,整体推进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经过长期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架构生命化课程体系和建设生命化评价体系,在提高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以及增强学生对学校认同度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架构生命化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我校以生命化课程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突破口,以上海市教育规划课题《构建生命化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为抓手,重新审视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的意义1.生命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发展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学者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并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提出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呼应杰·唐纳·华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责编余慧娟在《课改十年的深思与隐忧》一文说:"以人为本,就是要还原教育养育人的精神生命的责任。"十一五期间,我校依托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校园艺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开展的园艺教育,就是在实践这一朴素的思想。一群热爱生命的草根教师在园艺教育的厚实土壤里,悄悄地播撒希望的种子,诗意地耕耘,默默地守望,用一种质朴的情怀探索着小学园艺教育的校本实施路径,努力地追求着校园文化的绿色意蕴。  相似文献   

6.
2013年11月2~3日,全国第二届生命教育创新高峰论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石家庄隆重召开,此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和中国生命教育网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生命教育实验学校代表以及关注生命教育的学者专家、实践工作者近5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大会上,北师大徐勇教授、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原石家庄一中田运隆校长分别做了《学问与人生》《教师:从读书人到知识分子》《校长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道德观》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7.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其中蕴含的惜"生"、志"学"、遵"道"、行"礼"、养"仁"等对生命本真的认识,为中小学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提出三条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论语》生命观的实施路径,即围绕《论语》校本课程开设生命专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论语》生命观文化和师生共读体悟《论语》的生命魅力。  相似文献   

8.
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8,(8):8-9
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感悟生命的教育,课程内容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生命教育效果的高低。本文以《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课程为例,将生命教育融入实践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以生命教育为导向,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微观生物知识的同时,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取得了很好的生命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团队每年都会推出有关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出版物,表彰与奖励全国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示范学校和个人。2016年,其普及的生命教育理念是"让生命教育的成果凝聚在良好品格的养成中",本年的全国生命教育年会的主题被确定为"生命教育与品格教育"。《中国教师》特别就品格教育、公民教育、幸福感等重要主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  相似文献   

16.
<正>自《教育研究》发表《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1(以下简称"‘生命·实践’学派")一文以来,十年的光阴已逝,这个"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实践土壤中生长出的新芽",到底开出了什么样的花朵,结出了什么样的果实,一直为学界同仁所瞩目。新推出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丛书,敞开了一扇可供一窥的窗户,筑造了一个可让他者驻足其上一览风景的平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交互生成的教育学研究道路的走出。……这一学派经多年努  相似文献   

17.
一、巧妙利用教材资料,渗透环 境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环 境教育资料。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 文与环境密切相关。仅以人教版第 十一册为例,就有《桂林山水》《林 海》《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 谜》《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 的"野"》《鹿和狼的故事》等课文涉 及到环境教育的内容。如果语文教  相似文献   

18.
回归突破,是叶澜教授开创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探索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之路的鲜明有力的表达,由此可见其中折射出之人格的境界、教育的本真、思想的厚重和精神的丰碑。品读《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词句炼达,思想深邃,展现学者的高贵品质、独到的分析框架、切中的逻辑推演和精彩的话语体系。对学派的延展之见和论说的期待,借以表达对"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学习》2013年第5期发表了杨继利老师的《从鲁迅"立群"到"立人"的教育观说起》,对鲁迅"立人"的教育观的发展及其特征进行了简洁的阐述。文章认为鲁迅的"立人"教育观体现了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深刻认识",是一种生命本位的教育观,并由此引申出"教育,应该把人的生命尊严置于核心位置"的主题,认为教育应该尊重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2012年3-4期隆重推出《"生本教育"实践专辑》,我得以走近"生本"理论。郭思乐教授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郭教授认为,真正的教育:"教不过是唤醒生命、启迪生命、激扬生命,把社会人生的既有的领域和发展方向以及智慧的端绪介绍给生命,而由它自处之,如此而已。"在生本教育理论看来,"周周清、日日清、堂堂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仍然是一种分数课堂、短期行为课堂。10年来,生本教育坚持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