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群体。新形势下加强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非常重要和必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集中表现在思想情绪、态度行为、生理智力等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辅导员自身素质与能力不足;二是高校生存发展压力巨大;三是社会认同支持不强。要有效缓解和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一方面需要高校辅导员加强自我完善与提升,强化自身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多措并举,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与幸福感;同时还需要社会建立支持网络,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不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开始逐步涉入网络环境。辅导员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立德树人、意识形态工作、职业能力建设都需要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在新媒体视阈下探究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从辅导员自身层面、高校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3.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心理和行为,其不仅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生活和健康带来危害,也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带来诸多的负面效应。具体来说,职业特性、外部刺激、个体因素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三大原因,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应对,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高校辅导员各司其职,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4.
由于高职院校存在对辅导员职能认识不清,缺乏规范的辅导员选拔机制和培训机制以及一些矛盾性因素,导致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境;在上述基础上,应从社会、辅导员、职业自身三个方面探讨了困境成因,而建设长效机制才是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5.
高校辅导员群体的道德素养,关系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其特殊的社会角色和工作职责,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道德素养与其工作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不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辅导员自身提升均需迫切提升辅导员的道德素养。应从自我激励、慎独、反躬自省和心理素质方面提升辅导员道德素养;辅导员在提升道德素养时爱心、责任心和公平是关键,并应懂得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在学生的监督中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职业倦怠的概念、特征出发,对个性特征、人口学、职业特点与压力、社会因素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辅导员选材优化、工作优化、职业发展优化与心理优化等方面阐释了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发生概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社会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加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团队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思想、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校园和谐、安全与稳定,有利于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大学阶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塑造的最佳时期,辅导员应重视这一问题,增强自身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力,带领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思想政治观念,使他们成长为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阐述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当前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构建协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加强辅导员素养建设等五个方面探索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背景下,国家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项事业建设需要高校培养出专业过硬、政治可靠、能力出众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所以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整体状况,然后总结了新时期对辅导员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创新的具体路径,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发展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客观上需要一批学术研究深入、工作能力突出的专家型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进而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借助"社会角色理论"界定专家型辅导员角色,分析国家、高校和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期待,并提出专家型辅导员是集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于一身的角色定位,最终得出专家型辅导员将完成自身的角色使命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