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培琼 《今传媒》2016,(1):116-117
本文从"春晚"所呈现出的年俗文化角度入手,通过对"春晚"的来源及发展历程、新年俗文化的特点、"春晚"所具有的"新年俗"文化品格及观众对其文化心理解读的综述和深入分析,探讨了"春晚"在当代"新年俗"文化构建中的意义,并指出近年"春晚"存在的问题,对"春晚"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央视"春晚"不仅是全中国的一台大戏,也是全世界的一顿文化大餐。由于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在法国,从电视或网上同步看"春晚"早已不是问题。在法国看央视"春晚",更有一种家国情怀。"春晚"让我们中华一  相似文献   

3.
在日益激烈的"春晚"收视争夺战中,以差异之道策划制作的辽视"春晚",凭借独特的乡土文化、雄厚的文艺基础、精致的创意编排,受到观众的认同和喜爱,又以鲜明特色和原创品质铸就了优质的"春晚"品牌。  相似文献   

4.
杨扬  孙卫华 《当代传播》2023,(3):106-109
历经40年的央视春晚已经演变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超级表演和媒介事件。本文运用仪式相关理论,对春晚40年的超稳定性结构文本,即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文化加冕叙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后现代转向,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一方面使其具有了某种文化地标的象征意义,这对明确文化身份、确立国家认同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形式大于内容,导致观众的离散式观看取代了以往的沉浸式观看,春晚由此变成了更大的社会交往场景的一部分。基于春晚仪式景观的文化意义,春晚的未来着力点不在于重新夺回客厅中心,实现观众的沉浸式共看,而在于对观众共在场景的营造。春晚需要打造“春晚+”的内容生产和播出模式,转换意义建构与互动的空间维度,重新挖掘仪式化传播的内在潜能,以实现从“共看”到“参与、共在”的新型文化广场的建构,缔造新技术语境下的集体文化新景观。  相似文献   

5.
陈欣 《新闻世界》2013,(11):58-59
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出发,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展开对春晚"国际化"策略的讨论。在对春晚及其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指出春晚"国际化"是解决春晚当前自身困境,满足时代和国家需求,最大化地发挥春晚价值的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6.
2011年,“网络春晚”喷涌式地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海电视台集体亮相.这一方面是电视传媒在观众对传统“春晚”出现审美疲劳之后为了争夺收视率和影响力而采取的一种应对举措,另一方面也是在网络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电视文化与网络文化互通、共融的结果.本文从“网络春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网络文化与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7.
双拥晚会、公安部春晚、文化部春晚和央视春晚并称为“春节四大晚会”,二十多年来一直是国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央视春晚的大众化相比,前三台晚会更强调特色化,突出军民鱼水、警民一家、名家经典等主题定位,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向全国观众传递亲切祝愿,带来欢声笑语。  相似文献   

8.
地方电视春晚是一个地区为迎接新年而举办的大型欢乐会,它主要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春晚的创造力是指人们用新颖独特的艺术方式向观众传递文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起到很大的冲击作用。本文就地方电视春晚快速发展的现状,探讨地方电视春晚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谭强  杨帆 《新闻前哨》2024,(5):35-3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之根,在现代艺术与数字技术的浸润下,它已演变为内涵深化与外化的多元符号。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中国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一场视听盛宴,更在于守正创新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文从文化符号学视角出发,探讨非遗在春晚仪式化传播下文化符号的生成与意义建构,以期探究非遗文化符号在“编码”和“译码”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索文化符号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年春晚不仅是一台荟萃了精彩纷呈节目的晚会,更是一次充满仪式感的盛会。它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和节目样式,用影像白描、虚实交织、谈古论今等艺术形式,荟萃直观具体可感的图像、声音、文字等审美符号,塑造了鲜明的荧屏形象。春晚节目不仅力求好看、好听、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人文情怀和文化象征,并关注了传统文化的新发展。马年春晚是一次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仪式,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媒介记忆被书写、承携和消费的过程,以受众为出发点讨论春晚和媒介记忆,即春晚是谁的和什么样的集体记忆,同时透过受众记忆讨论春晚长期社会文化影响,与现有关于春晚如何建构"家-国"意识形态的观点对话。研究以动态、实践和流变的视角认识记忆建构,强调大众传媒既是行动主体也可能是记忆实践的途径和对象。笔者区分"中介化"(mediation)的集体记忆实践和"集体记忆化"的媒介实践,认为春晚内容单独不构成集体记忆,作为记忆实践的春晚是形成记忆机制的关键。春晚在受众主体的记忆实践中,成为记忆之所,记忆唤起和记忆操演的承携者,以及讲述和理解家庭、民族和阶层身份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电视荧屏上综艺节目异常火爆,表演形式日新月异,春晚也从央视的"一枝独秀"到卫视的"百花齐放"。处于弱势的市级电视台如何扬长避短,走出困境,办一台深受本地观众喜爱的迎春文化大餐,成为许多电视同行关注的话题,笔者结合黄冈电视台多年来,举办春晚的经验,就市级电视台如何成功办一台春晚谈三点粗浅认识。一、回归本土文化,接"地气"论财力,物力,人力,市级电视台与央视和卫视相比,永远处于弱势。但也有优势,最大的优势是离百姓更  相似文献   

13.
魏翔 《新闻战线》2022,(4):40-43
春晚的意义更多是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扣准时代脉搏、彰显文化自信。江苏卫视春晚坚持内容创新、科技赋能,牢记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用极富创意的节目设计,凸显时代精神与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4.
央视"春晚"是人类文化在传媒时代绽放的一朵奇葩,它不是人任意创作的结果,而有属于其自身的规律性.本文尝试从传播符号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剖析,挖掘潜藏在其中的符号学规律,进而发现这一文化事件的深层结构,最终对什么是"春晚",怎样才是成功的"春晚"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15.
辰目 《传媒》2012,(3):1
正春晚是年夜饭和驿站。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门类的春晚是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门类干部和群众的年夜饭和驿站,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各电视台的春晚,以及关于春晚的报道则是全国各族人民、全球各地华人的年夜饭和驿站,是与传统的物质年夜饭相媲美的文化年夜饭及精神驿站、亲情  相似文献   

16.
马嘉 《东南传播》2012,(4):128-128
<正>BTV环球春晚是北京电视台原创的春晚品牌,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国际化春晚"。2012年BTV环球春晚以"天下一家"的构想、以歌舞并胜的艺术形态、汇聚中外顶级明星、集成世界经典文艺,上演环球景观大戏,创新春晚文化视听,并同时演绎"相容共生"、和而不同"的和平与友谊的文明理念。一、推行"上善若水"的中国文化价值观环球春晚立足北京,根植于中国"德行天下"、"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核,颇具创新地引入"水"的概念,并在极具象征  相似文献   

17.
2019年以来,广东卫视连续五年原创自制春晚,并以开放之姿、创新之态不断推出新内容、新样态,在卫视春晚集群中后来居上,不仅奠定了口碑基石,同时沉淀了品牌价值,进一步彰显了广东卫视作为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在今年大年初一亮相的《遇兔呈祥大湾区——2023广东卫视春节晚会》(下称《2023广东卫视春晚》),更是以震撼的视听新体验,展示了大湾区活力和湾区文化新气象,并通过主题建构、内容科技创新、融媒传播“三部曲”,为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和网友带来一场新春的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18.
龚兰兰 《新闻世界》2014,(8):367-368
春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在对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思考的基础上,从性别的视角解读春晚中的一些小品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CEO赵本山     
剧场、电视剧、旅游、教育、地产,赵本山不断的扩大着商业版图,其构建起庞大价值链的同时也把自身创造的品牌带到了千家万户。又到一年一度的春晚时,提起春晚,我们就不得不想到这位有着春晚之子、小品之王称号的赵本山,一年一度的春晚最终让他的形象在民间家喻  相似文献   

20.
高皓亮  靳赫 《新闻世界》2010,(7):183-184
一个是作为一个国家仪式、一个春节民俗、一种主流文化的央视春晚,一个是从主持人、演员到节目创意均出自网民推选的北京电视台网络互动春晚,2010央视春晚与首届网络春晚播出之后,反响不一。本文从传播者、晚会内容、关注受众、传播渠道、受众互动参与等角度对两台春晚作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