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高峻 《新闻传播》2001,(3):61-61
  相似文献   

2.
国内一家知名的报业集团的老总曾说过:在国内,大众化报纸发展到了今天,已进入了微利时代。真正有发展空间的,应当是以意见、解读和视角取胜的主流报纸。这样的主流报纸,不仅仅是一张新闻纸、信息纸,也是一张观念纸,它的影响力,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3.
在移动互联兴起的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打通两个舆论场、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如何让时政新闻报道从模式化的宣传通稿中转变,实现新闻的"价值回归"?本文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官方微信订阅号"福建新闻联播"的探索为例,探讨如何借助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让时政新闻回归"新闻"、把领导回归成"人"、把新闻回归为"新"闻、让主流媒体回归为"媒体"这四个方面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4.
林清容 《新闻前哨》2009,(12):37-38
时政新闻是我国传统主流媒体机关报的优势,《楚天都市报》在“主流化转型”的过程中把时政新闻作为重要的力点.向传媒主流话语领域延伸。近两年来该报时政新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在于“三亲”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电脑成为人们接收资讯的新手段。信息的快速传播,让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上面临诸多挑战。但权威性和纪实性依然是传统媒体最擅长的,特别是最为"传统"的时政新闻。如何站稳时政新闻的传播阵地,在报道观念、采编模式、稿件内容、传播形态等方面谋求时政新闻的"再创作",成为党报党媒迎接新媒体挑战最有效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传播理论界,关于"硬新闻"和"软新闻"内涵的区别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媒介也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进而让新闻理论的论述开始慢慢清晰起来,新闻理论的类型之间的区分也更加明了,对于"硬新闻"和"软新闻"之间的界定也开始变得明确起来。所谓的"硬新闻"就是指实效性比较强的新闻事件,而"软新闻"则是代表着对于实效性要求并不是非常高的非事件性的新闻,也就是说,当前关于"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内涵界定主要是从实效性和新闻属性两个方面来区分和界定的。对于新闻实践而言,弄清"硬新闻"和"软新闻"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的内涵,对于新闻报道和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领导参加的政务活动及重大会议常常被称为“硬新闻”。不仅内容“硬”,涉及大政方针,重大决策,而且形式也“硬”,记者写出来的稿子常常是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训人。长此以往,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时政记者离开“要”、“强调”、“指出”等强硬的词汇,几乎写不出稿子。领导活动报道的程式化、冗长、乏味、空洞成为我们新闻宣传的痼疾,且久治不愈。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推进时政新闻创新,需强化专业主义理念,强化新闻规律的引领。就是在新的媒体传播格局中,熟练掌握新技术、新手段,体现时政新闻的快速、差异表达、可视,进一步提高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甘 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 ,将“硬新闻”定义为 :“题材较为严肃 ,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按此定义 ,毫无疑问 ,时政新闻属于硬新闻的一个种类。这个定义也表明 ,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 ,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特点。然而 ,在我国现实生活当中 ,长期以来 ,时政新闻 ,或者说重大新闻版并不很受读者欢迎。不少读者甚至觉得时政新闻版没看头。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以为 ,主要是因为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 ,过于注重宣传 ,忽视了新闻规律 ,忽视了受众的需求 ,因而时政报道往往表现为 :僵化、松…  相似文献   

10.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形式更为丰富、多元,大批“可视化”新闻的出现尤其引人注目。其中,手绘因其独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题材的新媒体报道中。文章以各类手绘新媒体产品为例,分析了手绘的应用领域、自身特性及其如何助力新媒体传播,并就手绘新媒体产品生产面临的困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时政新闻历来是党报的重头戏,是党报发挥主功能的重要手段,各级党报都非常重视。目前,很多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有的新闻还往往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口气,不仅达不到传播的效果,甚至会让受众产生抵触情绪,“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现状让时政新闻处于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杨妮 《新闻实践》2011,(1):63-64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市电视台很少以收视率来考量。近10年间,电视民生新闻风生水起,时政新闻降到了“收视冰点”。而在台州,通过5年多的努力,时政新闻栏目《台州新闻》却实现了成功突围,冲破了收视“魔咒”。2007年,最高周收视率冲到了9.4,全年平均收视率达到了5.7。在2006—2010年间,平均收视率更是保持在4以上。这样持续稳定的高收视率,在全省电视时政新闻栏目中并不多见。回顾《台州新闻》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必须用“民生”的钻头开掘“时政”的富矿。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是新闻节目的旗帜,但是,眼下很多的新闻评论却难以尽如人意,收听收看的人越来越少.没有起到应有的分析、思辨、引导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评论节目开篇出口太“生硬”,勾不起大多数受众的关注兴趣。新闻评论能否以“软”代“硬”直接影响到新闻节目的收视率。笔者结合实践工作.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社会对军事信息越来越关注的新形势下,地方党报应如何适应受众的需要,把军事硬新闻转化为生动活泼、富有军味的软新闻,是媒体人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从角度选择如何凸显新闻性、结构形式如何提升灵活性、标题制作如何突出视觉性、语言表达如何增强可读性四个方面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说新闻"产生的背景要求,阐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应对"说新闻"的方式方法。传统媒体只有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打破以前的思维模式,才能在新媒体中占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6.
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是西方新闻界老生常谈的两个基本概念。西方国家一些著名大学新闻系的写作教材中,对“硬”、“软”新闻的研究仍在继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界也逐渐加强了对这两种新闻的研究探索。与其他各个领域的报道一样,军事新闻亦有“硬”、“软”之分。具体分析和宏观把握军事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对于改进完善军事新闻采写手段,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勇 《青年记者》2008,(6):70-7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媒体竞争日益加剧,不少广播电台主频道的收听率呈逐年下滑趋势。探其根源,作为主体的时政新闻可听性及亲和力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增强时政新闻的可听性及亲和力,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是电台讲究宣传艺术应当做好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8.
温州日报逐步形成了“编辑部文章、社论、‘瓯江平’、评论员文章、东瓯时评、三农一见专栏、六好专栏”等多种形态的时政评论体系,推出了“新春三论”等一批拳头产品,多个作品在中国新闻奖、浙江新闻奖评选中斩获佳绩。  相似文献   

19.
《新民晚报》早期提出新闻要“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与当前强调的新闻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新闻题材来看,报纸不仅要有“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要有“软新闻”,即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20.
周元 《新闻战线》2020,(21):116-118
省级党报借用视频化网络传播模式,以更直接的表达培育核心竞争力,满足受众微阅读需求,打造让人青睐的快评"小吃",能很好地破解传统时政新闻报道缺乏足够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等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