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开始于旋律,精采于不单只旋律,没落于没有旋律。作文的基础在造句。句子造不通,文章免谈,唱奏的基础在声音漂亮。声音不漂亮,音乐免谈。纯声音之美,其大略为:深厚如海,厚重若地;透如水晶,亮如明星;洁如美玉,柔若鹅绒,刚烈如炸,锐利若剑;圆如珍珠,脆若银玲。飞机降落不能偏离跑道,电脑操作不能错按键钮,绘画是多姿多彩,美术之色彩凝固,得静之美;音乐之色彩流动,得动之美。  相似文献   

2.
阿镗乐语     
1 音乐,感情的语言,心灵的呼唤也。其万能,不如文学;其有形,不若美术。然而,不借景而直接抒情,无形貌而神韵俱在,则为文学美术所不及。登峰造极作品的出现,亦较文学美术为晚。2 音乐之美,首在意境。意境之美,崇高第一,意真第二,高贵第三,奋发第四,深情第五,景致第六,淡雅第七,悲凉第八、绚烂第九,空灵第十,欢娱第十一,哀伤第十二,沮丧第十三,异族情调第十四,描模自然第十五。3 意境之美,必配合以形式之美。形式之美,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者有旋律之美和纯声音之美;虽难解但仍可分析者有精确之美、变化发展之美、和声对位之美、配乐配器之美、曲式与结构之美;此外,尚有外在形式体裁,如歌剧之美,交响乐之美,弦乐四重奏之美等。  相似文献   

3.
陆志国 《文教资料》2005,(4):107-108
中国书法,是以文字(严格地说是汉字)作为有序的书写对象的艺术。书法家只能创造书法,而不能创造文字,但是,它不能离开文字,正如舞蹈附丽于行走,建筑则附丽于避风雨之物,早期书法艺术的一个醒目而特殊的目的是社会实用表义功能。早期的书法是一种“附庸美”或“依存美”,它是“有条件的美”,是以美之外的合目的性——占卜记事、颂扬祖先、追述功绩、叙离通问等等条件为前提、为依附的。关于“依存美”和“自由美”的理解,可借用德国艺术史家格罗赛的一个著名而生动确切的比喻:装璜在发达的初期国家只有一种次要的艺术性质;悦目的形式只是依附…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法借重于汉字造型,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探讨书法艺术美的表现特征,对于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促进书法教育及创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书法作品的点画线条、结字形体、布局章法、节奏韵律、情趣意境等方面加以论述。一、点画线条美点画线条是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主要手段,书法以简练的线条造型,表现各种情趣与意境。书法线条的美主要体现在线条本身的力度和情感上。书法的线条,外形不一,有笔画、书体、流派各种因素的差别,是一种有力度的线条。这种在传统书学中被称为“气…  相似文献   

5.
数学方法一直为书论家和书法家们所沿用,它表现在点线,架构和章法,意趣的理论,艺术实践与数学的各个方面,字发源于符号,大篆(含甲骨)和草书(含行书)是圆形书法,其他书体是方形书法。  相似文献   

6.
棋有棋眼,诗有诗眼。棋有眼则活起来,诗有眼则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使诗歌意象染上诗人的情感色彩。在书法作品中,我认为也存在“眼”,它包含两个方面:对单字结构则存在字之“眼”;对于整篇章法则存在书之“眼”。以下试作一些初步探讨。象“诗眼”是最能显示诗歌内涵真谛的最关键之字句的意义那样,“字眼”可以认为是一个字中最能反映书家艺术个性的最神彩的一笔,“书眼”则为一幅字中意境、神采最佳的部分。先就字眼而论。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书家都力图使每个字都能写出反映自己的笔画特  相似文献   

7.
<正>选题说明: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小学书法的教学,不只是书写技能的学习,更需要文化的渗透,趣味化的方法、过程、材料、内容等,来培养孩子持续、自主的学习热情,本课立足此理念,为小学书法的趣味性学习进行探索。教学中的内容以"美"字的书写和镌刻为主,通过"美"字不同书体和写法的呈现,让学生个性化地自主选择,再通过自主观察,根据自己已有的  相似文献   

8.
前言居延汉简之主要内容乃两汉官吏之文书及私人之书札,为研究两汉历史之第一手资料。1930年发现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北之黑城附近,其沉霾于地下巳二千年。自发现至今之三十三年中,从事考释者颇不乏人。简之数量甚多,其内容亦广;且文字非出一人手笔,书法书体极不一致:于隶书之中夹用篆体,或纯为草隶,其中别字以及当时之简化字(或误写)亦常有之;加以笔墨剥落模糊,简或残阙,故考释之书于简文之意义阐发尚未能尽,讹误亦不能免焉。  相似文献   

9.
正第十讲结字虽然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在楼兰简纸文书书法学习中,构字法则同样重要。尽管这些资料书写时间不同、书手众多、书体多样,但对它们分类整理后,我们仍然会受到许多启发。结字特征受书体影响,隶意重的字多宽扁形,章草多横势,今草多纵势,行书变化最丰富。因为书写习惯和审美取向不同,同一书体在不同书手笔下,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所以,楼兰简纸文书的结字是多样的、复杂的。要之,在于求同存异,能于共性之中规范法则,能于个性  相似文献   

10.
王羲之《兰亭序》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一,不仅其技能技巧纯熟,更重要的是,其书作中体现出来的超凡入圣的艺术意境。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在于人格精神、文化内涵的象征。字外功夫的厚薄将直接影响到书作品味的高低。艺术意境之美是超然象外之美。由此,我的书学主张"两尚"、"两不"。一是"尚古不泥古";二是"尚意不停留在技巧"上。学习书法不仅要技巧好,更要重修为、重情性、注重人格精神、学问修养。  相似文献   

11.
颜真卿书法的"篆籀气"源自其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基础,其书法的用笔与篆书相通,由此所表现出的圆劲婉通、虚和中含之美与篆籀书体特点相合。颜体书法符合造字规则,尽合字学,能够起到正字正体的规范作用,合乎文字之义理。颜书由技入道,技道两进,堪称"尽善尽美"。这便是朱长文所论颜真卿书"合篆籀之义理"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2.
苏轼将诗书画引向深度结合,“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是苏轼“诗书一体”观的核心表达,其内涵是以“德”为灵魂,以诗意为统领的综合艺术论。破体为文、体兼众妙、形式相连、书卷气息构成了苏轼不同文体、书体之间以及文学与书法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机理,“书卷气”是苏轼书法人文化、文学化的典型表现。苏轼的“吾所谓文,必与道俱”“慧之生定,速于定之生慧”以及“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等文艺思想和哲学观念,乃是形成其“诗书一体”观以及文学与书法在求道之途上存在统一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育的不上轨道,原因固极为复杂,而教师的缺乏专业精神或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学校应以儿童为中心,此乃就学校中一切设施着想,若就学校之发展,学校之前途而论,教师实为重心之所在。一所学校的校务可分为财务,教务,事务等而教务实为其中最重要之部分  相似文献   

14.
通假字是读文言文的一个障碍。若不能识别其字是否通假并寻出本字,就会曲解文意或百思而不得其解。就某个字来说,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不合事理,就可能是通假。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一句中的“唱”,其书面义“唱歌”就与事理不通,即应初视为通假字,再寻出其本字。一个字是否通假,不能孤立地就字而论,而要紧扣上下文的意思反复推敲。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在  相似文献   

15.
释文:书不诵秦汉以下,人本位天地之中. 款识:集石门颂字,略参用汉人陶器及流沙坠简笔法为之.明成仁兄法家正之.甲戌蜀人张大千书. 钤印:大千居士(朱文) 大风堂(朱文) 此副楹联,创作于1934年.张大千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教授,借居北京颐和园听鹏馆.该联,在处理上步曾农髯、李梅庵用笔之法,用篆书笔意书写隶书,每笔均藏头护尾,粗细一致,力求技法上的面面俱到,墨色厚重,笔力沉凝.在行笔过程中,一波九折的刻意动作,以增强笔触的形态美.纵观此联,结体清俊稳重,用笔中的圆转和方折变化,营造书法刚柔并济的体势.张大千先生虽在其联款上称"略参用汉人陶器及流沙坠简笔法为之",但用笔生涩,颇具金石味,与其师李瑞清同一书体的书法几无二致.通过此联,得窥大千已掌握曾、李二师用笔运腕诀窍,而其落款则已有流露自然笔性.  相似文献   

16.
正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于不可久。  相似文献   

17.
悟室评书法     
正左甫杰书友的行书作品,笔画扎实,结体遒美,深得王羲之行书法理。此作在创作和书写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是一位很有成绩的书学者。现给作者提两点建议:1、重复的字尽量不要雷同,如"也""有""之""可"等字,应尽量变换写法。可参考《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变化。2、在王羲之行书上多下工夫,汲取精华,把字写活、写流畅,也可通过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在磨炼中进步。  相似文献   

18.
阿三书法的章法处理得变化统一之要旨,持随机应变之立场;墨法运用胆大心细,善用多变的笔法表现丰富的墨色;结字以“美”为原则,用笔以艺术效果为旨归。奇突多变的气象,雄浑豪迈的气势,潇洒奔放的气度,意趣超逸的气韵,是阿三书法意境风格的总体概括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文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中国书法创作则追求志气平和、不激不厉,强调"书为心画"、"达其性情",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渗透,使二者的审美精神和理念呈"同源"之势。  相似文献   

20.
品读     
<正>书法之妙,在于疏密。魏书内密而外疏,唐书外密而内疏。学者通其意,则南北一家。否则,学魏书为伪体,学唐书为匠体,无有是处。——萧退庵"物—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对于不同书体的学习,苏东坡有此弘通之言。通其意,即须明其理,若仅执一体、一家而欲明书法之理,其犹盲人摸象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