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当今社会对于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美术教学中,大多仍以临摹和教画为主,并不能真正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本文在对一线美术教师访谈以及一个儿童绘画测试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具体建议。并结合一个教学实验,以研究“引导型”教学(指教师以儿童为中心,通过合适的启发行为和游戏活动间接激发儿童发挥创造力的一种美术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利弊。  相似文献   

2.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相关观念的总和。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的儿童观。当前的教师儿童观更多是通过汲取民众意识形态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而形成的,而民众意识形态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本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这势必会影响教师儿童观的科学性。儿童人类学为教师树立和践行科学的儿童观提供了启示。从儿童人类学的两大研究主题即儿童的本质和儿童的发展来看,教师可以通过审视儿童的本质特性,研究儿童的生活情境,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来树立和践行科学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离不开研究儿童,没有儿童的园本教研是没有实效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虚构的成长。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研究儿童,尤其是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换言之,幼儿园教师应该成为儿童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看懂儿童,找到有效支持儿童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儿童在学习中探究创造、产生自己思想的过程,就是教师研究、理解儿童的过程,同时也是达成教学目的的过程。只有到了将儿童研究、儿童理解渗透于学科探究与生活探究的时候,教师才能确立起自身的专业独特性和专业尊严。教师在倾听、理解儿童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儿童合作创造知识与生活,这才是教学。  相似文献   

6.
“儿童描述性评论”旨在通过描述来揭示、反思与还原儿童的真实形象,进而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改善教育教学。本文在《重建课堂教学实验研究》课题开展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并推广了用描述性评论对儿童进行研究的方式。无疑,这是另外一个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发现: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教育的指向应是回到儿童本身;教师即儿童哲学家;学校即儿童成长的乐园。  相似文献   

7.
陈琴 《学前教育》2008,(12):22-23
儿童是科学探究的主体,这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但是,强调儿童在科学探究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参与了。无论是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科学环境的创设.还是科学活动的具体过程,都离不开教师。教师是儿童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支持者和促进者。那么,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科学探究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呢?  相似文献   

8.
识字教学应从儿童这个"原点"出发,基于儿童精神的本原视角,力求实现识字教学的核心价值——儿童发展。作者基于一线教学思考与实践,对践行儿童精神,提高识字效率提出自己的看法,总结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陈文汇 《成才之路》2013,(26):84-84
用不同的笔在纸上表现出不同形态的线条状态,这是儿童对某种事物具体形象的一种表达方式。儿童眼中所描绘的世界,充分展示了儿童的观察点和表达侧重点以及想象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充分激发出儿童绘画的这种潜力。只有理解了儿童的特点才能对孩子的绘画思维进行培养,通过形象和创造性的思维来刻画形象,展示出儿童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线描画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观察、概括、思考,不断地练习并且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对线描画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个体毕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儿童阶段的发生、变化在极大程度上能衡量预测其未来发展的潜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被应用于该领域的研究,为儿童认知发展教育工作提供更客观、科学的指导建议。从科研的角度,为一线教师梳理先进的实验研究模式,以期帮助心理教师拓宽专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三学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简称,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然而,随着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快速转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的目标更加明确,三学的传统核心地位受到挑战,急需变革。有必要将学前儿童心理学改为早期儿童发展科学,将学前教育学改为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学,将学前儿童卫生学改为学前儿童保育学。改革的关键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就开始对儿童在科学领域内的表征进行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于儿童的表征内容、方式和特点的认识往往来源于一线教师的经验或印象,缺少调查的数据支持。笔者针对6~7岁儿童,即一年级儿童,开展了对科学探究和科学概念的表征调查。  相似文献   

13.
小学音乐教育对于儿童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音乐活动中,有时教师无法捕捉到儿童学习的情况,寻找不到儿童学习的反馈或是教师无法对儿童学习的反馈及时地进行指点与评价。究竟怎样做才能使音乐教学富有实效,真正促进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从教师策略指导对儿童的兴趣影响作翔实的阐述,以期同行对音乐教育的重新认识,以便更有效地实施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师应成为儿童研究者已是国际共识。随着多学科交叉融汇,早期倚重自然科学的儿童研究呈现一定程度的人文转向。儿童文学形象地诠释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生动地呈现儿童精神生命,审美化地勾勒出儿童发展蓝图,因此,儿童文学能成为教师儿童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但当前,我国教师儿童研究对儿童文学认知不足,对儿童文学作品利用率较低。在儿童文学视角下进行儿童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想法,把握儿童兴趣,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俊 《文教资料》2014,(16):113-117
新一轮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主张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识读乐谱,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作者通过儿童“自主识谱”学习指导性策略的研究,为儿童营造自主识谱学习的良好环境,更好地发挥儿童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成为钢琴学习的主人;促进一线钢琴教师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的转变,最终提高本单位钢琴教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儿童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及同辈群体等方面的影响。小学教师要能真正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就必须关注到这些不同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在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教师自身性别再社会化才能更好地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一例研究,阐述了小学一线教师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促使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小学班主任需具有因材施教,教育与关爱并举的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既姓“语”,就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体现儿童的特点,真正地引领儿童、发展儿童。具体而言,教师要用儿童视角解读文本,关注儿童的学习需要,并确定能开发儿童的“可能性”的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去教学,成为“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使得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儿童的课堂。  相似文献   

19.
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成是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应当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孩子们,你们好!》第21页)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绘画与成人的不一样。作为教师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来指导儿童绘画,以成人的标准教给儿童成人的画法,而应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保护孩子的天性,使儿童得到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只有正确指导儿童绘画,儿童的绘画潜能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