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是西方新闻界老生常谈的两个基本概念。西方国家一些著名大学新闻系的写作教材中,对“硬”、“软”新闻的研究仍在继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界也逐渐加强了对这两种新闻的研究探索。与其他各个领域的报道一样,军事新闻亦有“硬”、“软”之分。具体分析和宏观把握军事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对于改进完善军事新闻采写手段,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前一段时间,国内新闻界有人在论及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的关系时,提出了新闻“硬”与“软”的问题。他们指出,为了强化新闻的可读性,可以将“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使其以更为亲切可人的面孔出现在受众面前。于是,便进而引出了一番“硬新闻”与“较新闻”的议论。笔者以为,对于军事新闻传播从业者来说,关注这个问题,并结合军事新闻传播的实际进行认真思考,对搞好军事新闻宣传的改革,提高军事新闻宣传质量,是很有必要的。讨论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是明确并把握所论问题尤其是所使用概念的基本含义。对“硬新闻”与“软新…  相似文献   

3.
第一,“软化”之功,就是化“硬”为“软”功夫。从新闻的表现形式租内容上讲,时事新闻与其他新闻一样,也有硬、软之分。这里所说的“硬”,主要是就一些时政新闻而言的。作为地市级报纸的时事编辑,在处理这些必发的“硬”新闻时,就应当运用化“硬”为“软”之功,尽量让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比如,新华社2003年底播发的我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稿件,在内容上不可谓不“硬”,但作为地市级报纸,尤其是  相似文献   

4.
陈煜晃 《新闻战线》2022,(5):103-106
“硬”话“软”说,以灵活、亲切的表述传达信息;“大”话“小”说,宣传大事从小处入手;“长”话“短”说,提炼呈现核心要事;“土”话“新”说,挖掘本土特色,本地资源。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福建日报新媒体以“四说”为切入点,探索新媒体报道话语生态,走出了一条融媒时代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化之路。  相似文献   

5.
王安平 《新闻前哨》2003,(10):33-33
近年来,《武汉晚报》集多年实践经验提出的晚报新闻写作手法,即“五化”:“化硬为软,以软写硬”、“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化正为侧,以侧托正”、“化远为近,以近现远”、“化长为短,以短取胜”。它是基于记者们常常遇到一些工作性报道和枯燥的经济新闻难于操作而提出的。记者运用这些手法,采写了一大批独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中,“软与硬”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因素,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不能为软而软或为硬而硬。以辩证的眼光,科学合理地分析新闻评论的“软”“硬”特性,对于转变观念,促进新闻评论写作改革与创新将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唐晓和 《新闻世界》2009,(10):133-134
大家都知道,硬新闻与突发新闻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产出名记者.但人们对“软新闻”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认识不深,不少人甚至认为软新闻属“闲适文字”,永远是配角。其实,软新闻是否具有魅力,关键在于记者会不会动脑子——怎样将软新闻“硬”化,让它有着比硬新闻更重要的新闻性或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党中央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时,我们县市报原来的“一手软”现在“硬”了没有?恐怕还不能响亮回答.与过去相比,应该说是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严重不足,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政府对外传播中的"软销"和"硬销",是两种不同的政治传播哲学。硬销是一种仅从自身出发、考虑自己目标如何实现、给人以气势逼人或强大压力的传播;软销则是一种兼顾对方感受、顺应其个性风格、满足其需求或助其达成目标、赢得信任的"合作式"传播。硬销是更偏重物质(行为)的传播;软销是更偏重精神(话语)的传播。行为传播中也有软销;话语传播中也有硬销。软销与硬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又相互消解。简单将政治传播分为软销与硬销也有其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众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变化: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业的硬件越来越“硬”,但传媒内容却越来越“软”,娱乐化成了席卷全球的传播潮流。我国大陆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化浪潮的推动下,从报刊界到广播界,再到电视媒体,这些媒体传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表现出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趣味横生的“软新闻”,为受众所喜闻乐见。“软新闻”又称为趣味新闻。有许多“软新闻”传播的内容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奇闻异事。奇闻异事成为“软新闻”的前提是必须“有趣”而且“有益”。如果只有“趣”而无“益”,则成了无聊。任何无聊的东西都是不能作为“软新闻”传播的。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报道特别是经济报道,如何能够力避平板、平淡,力求写鲜、写活,实践证明,善于“反弹琵琶”,会更加诱人。所谓“反弹琵琶”,既有表现手段和技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思维模式和方法的问题。“硬题材”作“软处理”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报道在党报新闻报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那么,怎样把经济报道写得让人喜闻乐见呢?将“硬题材”作“软处理”,便是方法之一。所谓“软处理”,从总体上讲,即努力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把宏观的事物微观化;在语言表达上,应多用文学语言,多做形象、具体…  相似文献   

13.
谭健 《军事记者》2002,(4):11-11
就近几年所能读到的言论,我比较偏好范敬宜。为什么?“未假细考”。这次本报通联部会同武警报社、战友报社和空军报社的同仁一起,座谈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的问题,忽然若有所悟,觉得范的风格和特点,有一股子巧劲,对我们加强和改进基层言论宣传很有启迪。比如:他力避说大话、旧话、硬话、抽象的话,而善于化大为小、化旧为新、化硬为软、化抽象为形象等,“与我深有同感焉”。  相似文献   

14.
邵雪廉 《新闻战线》2022,(11):89-91
权威可读,让“硬”新闻“软”起来;可视可听,让“硬”新闻再“破圈”;守正反哺,打造“硬”新闻运营平台。金华日报推出微信公众号“三江白话”和微信视频号“J观察”,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为突破口,强化时政要闻的新媒体表达,让“硬”新闻实现了“软”表达。  相似文献   

15.
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 如果说,当年“软新闻”的走红,补充和延伸了报纸的功能,是当时条件下新闻改革的“外围战”;那么,今年“硬新闻”的升温,则是由外延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打响了新闻改革的“攻坚战”。 新闻竞争何以从“软新闻”转向“硬新闻”呢?一是“硬新闻”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构成公众舆论场的兴奋中枢。二是“硬新闻”是“新闻纸”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拼抢的主战场,显示报纸的综合新闻实力。三是“硬新闻”是机关报的强项,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 从“软新闻”到“硬新闻”,这不是对“软新闻”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 如何强化“硬新闻”,真正使“硬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之策: 第一,大信息量,规模化供给。没有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的电视新闻“软处理”,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让“软新闻”真正软下来,进而使“软新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让“硬新闻”在不失“硬”特征的前提下,合理地保留“软”内核和深化“软”内容。“软新闻”即社会新闻。尽管学术界对社会新闻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没有影响社会新闻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软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软新闻”和由“软新闻”引申出的“软处理”。这里的“软”是指情趣性,“硬”则是指思想性。“软”并非软绵绵,更不是追求低级庸俗的东西,而是指新闻事实的表…  相似文献   

17.
用小角度讲大道理、用妙故事化硬题目、用好文笔活泛题材、用深融合破难触达。光明日报深耕内容、创新表达,多维探索“破圈”传播之道,做到了一次采集、差异化分众化加工、多平台分发,在中央媒体大合唱中找准了“光明”声部,奏响了主流媒体冬奥宣传强音。  相似文献   

18.
<正>从1998年至今近十年的时间里,广播电视人对“说新闻”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使“说新闻”呈现出传播模式平民化、播出方式互动化、信息内容资讯化等发展态势。但是随着“说新闻”节目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  相似文献   

19.
经鄙人潜心研究,发现“( )”具有特异功能,请听其详。某单位为了压缩招待费开支,行文分级别规定了伙食标准:可是,文件的末尾带上一个“( )”,内中写道:“特殊情况另定。”有了这一括,就不怕前面规定的约束了。“( )”具有化硬为软之功能。一位领导干部犯了错误被免职,可免职条件中  相似文献   

20.
全民短视频时代,素人频频“出圈”,探赜“出圈”短视频的传播逻辑发现,其中共同潜藏着“用新方法讲好故事”的密码。现采用案例分析法,试图从2022年以来素人出圈的短视频中解读出传播的密码:从“硬传播”到“软传播”,出圈短视频载着“硬新闻”远行;UGC产品,用户更易接受更愿传播;“出圈”短视频,叙事逻辑符合“刷视频”的新阅读习惯,内容契合了当下人们的某种高级需求,戳中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块地方。“出圈”短视频的方法之“新”,在于创新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短视频的故事之“好”在于策划,策划要有创新,创新是短视频“出圈”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