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琴 《报刊之友》2014,(2):91-92
当前,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日益呈现融合之势,融合的结果是出现诸如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新闻评论。对此,本文试图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为例,从栏目定位、栏目元素、栏目语言等角度进行解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两者的融合现状,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2.
当前,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日益呈现融合之势,融合的结果是出现诸如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新闻评论。对此,本文试图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为例,从栏目定位、栏目元素、栏目语言等角度进行解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两者的融合现状,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3.
张暄 《新闻世界》2011,(5):140-141
邓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无产阶级报人,主编过《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线》等报刊,提出过很多有价值的新闻思想。《燕山夜话》是他应《北京晚报》之邀开设的知识性杂文专栏,后汇编成册。它虽不是新闻,但却体现着邓拓先生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即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和用丰富的知识去办报。  相似文献   

4.
房雅倩  陈扬 《新闻世界》2013,(5):214-215
近年来,关于明星的报道一直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话题之一。从女星的"被小三"到明星夫妻的生活被曝光,明星报道在一点一点的向低俗迈进。纵观文娱界,对报道尺度、报道原则以及报道的商业利益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究竟应该怎样报道明星?本文从《申报》对于阮玲玉的一系列报道中探寻当时媒体对于明星的报道,试为现代媒体明星报道找出一种新闻性与责任性统一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电视新闻成了不同电视媒体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在电视新闻中,深度报道又成了电视媒体流行的主要报道方式。1980年央视创办《观察与思考》,电视深度报道开始了最早的尝试。随着电视新闻改革大潮的掀起,央视逐渐出现了现在最能被受众认同的电视深度报道三部曲——《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6.
《小康中国·千城早餐》系列视频在主题选定、内容制作、传播策略上极具融合传播特色。该栏目以饮食文化为主题,以百姓日常生活为主线,以融合传播为特色,展现了实现第一个百年任务、奔向下一个百年任务的时代精神。在该栏目运营过程中,新华社和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协同联动,有效探索了媒体融合背景下央地媒体联动、协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体验式报道是指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记者以第一人称形式深入现场,对客观新闻事实进行亲身体验采访,从而获得真实报道的新闻报道形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报道方式,《小撒探会》栏目在报道两会时究竟注重怎样的取舍,使之成为两会报道的品牌,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如果将媒体的动态新闻和深度报道比喻为“树”和“森林”的话,处于速读时代,哪个更能够吸引受众?或许。快节奏的读者会选择前者。因为,看一棵树和认识一片森林是不同的。只看一棵树,需要的是便捷,互联网等新媒体更能满足受众需求。而认识一片森林,则要在看树的基础上。再把眼光放宽一点、看深一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江西日报》国庆56周年和国庆63周年的两组"十一"黄金周报道作出初步分析,认为其报道主题气势恢弘,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议题视角全面丰富,覆盖假日生活各方面。党报进一步创新节假日报道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要注重报道体裁的单一对议题设置效果造成损害;要避免报道时效性的滞后影响议题设置的力度;要防止报道完整性的缺失伤害议题设置的信度。  相似文献   

10.
李帅 《传媒》2020,(1):58-60
广播新闻评论栏目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观点交锋》为例,分析其创新特征,发现在内容上该栏目具有选题广泛、观点交锋、贴近百姓的特征,在传播上该栏目通过微信预热、公众参与、舆论引导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庄园 《新闻窗》2013,(5):57-58
在灾难发生的瞬间,所有人都在往外跑,但有两类人往里走,一类是军人,一类是记者。在此次雅安地震的报道中,记者努力将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把自己融入到灾害现场和灾民生活里,实现从外围的旁观者到现场的亲历者的转变,从激动的目击者到清醒的审视者的转变,在对新闻现场的无限逼近中,完成对灾民记忆的叙述。  相似文献   

12.
滕瀚  张双弜 《新闻世界》2014,(6):104-106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可视化新闻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目前,国外一些主流媒体的可视化新闻发展与国内相比,无论是从观点理念、技术手段还是制作团队上都要更加成熟和完善。本文从英国《卫报》中可视化新闻的一些特点出发,分析国内可视化新闻报道存在的差距,初步地对新媒介环境下可视化新闻报道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为这一新的报道样式持续发展留下有益注脚。  相似文献   

13.
14.
张洁 《青年记者》2009,(22):89-90
邓拓(1912年~1966年)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在主持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期间,他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上开设杂文专栏《燕山夜话》。  相似文献   

15.
周勇  徐博 《新闻界》2005,(3):119-120
本研究选取《中国新闻周刊》、《看电影》、《瑞丽服饰美容》三种流行杂志,分别作为时事类杂志、娱乐类杂志和时尚类杂志的代表,对它们中的女性报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通过对邓拓本人的研究及对《燕山夜话》的研读,论述邓拓和《燕山夜话》诠释的副刊理念,提出“副刊是新闻与文学的结合”这一观点,并通过引证对这一观点进行基本阐述。  相似文献   

17.
徐梅芳 《新闻世界》2009,(12):59-60
如果把做新闻比作做菜,那么在受众眼里.重大主题报道这道菜往往因为选材陈旧、制作方法老套而缺少风味,然而,对于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新闻媒体来说,这道菜又是非做不可,非做好不可的。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战略部署组织开展重大主题报道,历来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和优势。在新的形势下.如伺进行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可视化传统意义上是一个计算机科学术语,指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可视化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包括创建图形、图像或动画等表现形式,以便交流信息,沟通资讯。可视化是否让信息或者知识更容易被呈现、传播和理解,应用在传播领域有什么样的优势和趋势?本文提出这样一个思考方向。【方法】本文旨在以媒体发展个案为切入点,总结经验,深入剖析,探索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运用技术手段实现新闻报道从平面静态阅读,向动态可视转化、综合呈现的有益尝试。【结果】从探讨结果上说,可视化,尤其是动态可视化,不仅仅只局限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它应该赋予媒体融合的丰富内涵,是媒体融合转型的应有之义。【结论】经过分析,能够明确发现,当代媒体发展的趋势明显体现融合特点,重在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和内驱力,促进各形态媒体的“跨界”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20.
陈小菁 《军事记者》2012,(10):13-14
成就报道是指对新近产生的有关社会发展建设的新思想、新举措、新成就进行报道的一种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是我国主流媒体中的主流新闻。由于旨在报道社会进程和经济建设中的辉煌成就和发展趋势。因而对于鼓舞受众树立信心、增强战胜困难的斗志、创造正面鼓劲的舆论氛围.增强自豪感、成就感、满足感,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