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育内容:《热胀冷缩》的研究课反思者:江苏省启东市教育局教研室龚汉平情景再现最近,我听了一节《热胀冷缩》的研究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科学老师。她在课前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装有红色液体(水加红墨水)的烧瓶,在瓶口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 (玻璃管伸入瓶中的液体内)。在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着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  相似文献   

2.
一、学生做完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后,提问:“液体受热时液柱上升得很快,受冷时,液柱为什么下降得慢?” 这是正常的实验现象。通常情况,烧瓶里的水与水槽中的水温没有什么差别,而放入热水中,两者之间的温差较大。温差大,瓶内液体受热速度快,其热传递方式是以对流为主的,热对流传递速度比传导快。这样,受热时液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科学课上,王老师和我们一起探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因为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于是大家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用带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住装满水的烧瓶,然后把烧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通过观看玻璃管中水柱的变化来探究液体是否会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4.
《热胀冷缩》这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材中采用的材料是玻璃烧瓶。因学校没有很多烧瓶,于是我临时请学生准备空酸奶瓶和吸管(此材料很易收集),待上课时,我让学生把灌满红色水的酸奶瓶插上吸管,先放入热水中,红色液面迅速上升,学生得出水受热体积变大,水就顺着吸管上升的结论。接着,我让学生把此装置放入冷水中,奇怪的事发生了,全班12个小组,有10组的吸管液面非但没下降,反而上升  相似文献   

5.
在人教版小学自然第七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一课中,有一个“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在烧瓶内装满染红的水,用中间有细玻璃管的胶管塞紧瓶口,红水会升到细玻璃管中,在液面处做一个记号,将上面的装置放入热水中,看到什么现象?再将上面的装置放入冷水中,看到什么现象?《教学用书》中讲:“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装有水的烧瓶放入热水中,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上升,放入冷水中,细玻璃管水柱下降。说明水有热冷缩的性质”。然而,我在上这节课前,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目的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物体—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初步知道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思考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到经过实验验证的科学结论。 3、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仪器设备: 每实验小组(4人一组):1、有橡皮塞的小玻璃瓶三只,瓶盖上插入玻璃管,内分别装入染色的水(红色)、酒精(蓝色)和煤油。 2、带橡皮塞及玻璃弯管的小烧瓶—只,玻璃管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以上第一教时用)。 3、木板、大头针(或铁钉)、垫片、铁丝、铜丝、铅丝、酒精灯、镊子、火柴等。(第二教时用) 教师:水槽、热水、小“喷泉”装置、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瘪乒乓球。  相似文献   

7.
“冷与热”单元中的《热胀冷缩》一课,探究液体与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性质时,用的是自然常识一脉相传经典器材:烧瓶,橡胶塞,玻璃管和红颜色的水,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然而,若要给每组学生配备一套,准备麻烦,且这些都是易损器材。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第二册p.52图2-19是热辐射实验演示,我对该实验作了改进。取两个同样的烧瓶,一只涂上黑色,另一只涂上白色或不涂色,在两烧瓶的等距中间装有“220V100W”的普通白炽电灯一盏,每只烧瓶口用橡皮塞塞住,橡皮塞中间各插一根同样弯曲形状的细玻璃管,管里装有适量的有色液体,液柱保持相平(见图),当电灯通电发光发热后,在同一时间内,两管中液柱都上升,而黑色烧瓶中细管内液柱比白色烧瓶中细管内液往明显升得快而高。用本  相似文献   

9.
上《物体的热胀冷缩》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时,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气球和老师提供的烧瓶、热水、冷水自行设计实验、探究。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带的气球都比较大,烧瓶放入热水中后,烧瓶内的空气受热后很难把这么大的气球“胀”得明显鼓起来,学生把求救的  相似文献   

10.
小学三年级自然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过程: “水,我们天天喝,天天用,可一些性质仍没注意到。不信,请看实验。”富有教学经验的罗老师用装满红色水连着玻璃管的烧瓶做实验。“把烧瓶放在热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老师问。“烧瓶会变热。”“里面的水也会变热。”学生答。“那我们试一试。”老师说。一试,试出了“怪”。学生们兴奋地嚷:“水会顺着玻璃管往上跑!”“这说明了什么?”老师问。“水增加了。”学生答。“是不是你们加进了水?”“没有啊。”“那水怎么往上升了?”学生们张着嘴答不出。“给你们5分钟,小组讨论一下。” 5分钟以后,老师问:“明白了  相似文献   

11.
“冷与热”单元中的《热胀冷缩》一课,探究液体与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性质时,用的是自然常识一脉相传经典器材:烧瓶、橡胶塞、玻璃管和红颜色的水,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然而,若要给每组学生配备一套,准备麻烦,且这些都是易损器材。教材编写者亦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又在文中插入了一幅图,上面画着带有吸管的娃哈哈塑料小瓶和饮料纸盒,意在引导师生利用身边的器具替代上述器材。  相似文献   

12.
一、演示液体蒸发温度降低的实验现行初中物理课本的第二册第四章第三节,讲述了一个演示液体蒸发温度降低的实验。按书上的做法是能说明问题的,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它的不足之处是温度的变化难以让全班同学看清。另一方面,温度计液柱高度的变化需要时间,跟不上教学的节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制成了一支伽利略温度计,其构造如图一所示。实验方法:可利用比较法进行演示。教师先用手掌给烧瓶里的气体加热,气体温度升高,明显可见液柱下降;反之液柱上升,气体温度降低。然后将被酒精浸湿的棉花在烧瓶上涂抹几下,立即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13.
初中物理第二册p.33气体的热膨胀演示实验,直观、明显,但缺陷是水柱不易控制。对此,笔者作了如下改进。 [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将一内径3~4毫米的玻璃管弯成U形,用橡皮塞和200毫升的平底烧瓶紧密相连。 [演示步骤] 课前在一个烧杯中放适量带红色的水,U型玻璃管一端能侵入水中约10毫米,用手握住烧瓶,将玻璃管离开水面,对烧瓶里空气加热约1分钟,从烧瓶中排出一部分空气,再将烧瓶放回图示位  相似文献   

14.
教学准备 100ml圆底烧瓶、250ml烧杯、大水槽、铁架台、火柴以及水、酒精、酱油、固体膨胀演示器。教学过程一、认识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镜投影仪打出教材P_(33)图(1),提问:壶里的水为什么往外溢?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观察实验。讲述:现在我们用100ml圆底烧瓶代表水壶,把烧瓶装满水后用带细玻璃管的胶木塞塞紧瓶口,用笔在玻管的液面处作一标记,然后把这个装置放入  相似文献   

15.
在义务教材自然第八册第十八课《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中,重江介绍厂气体的热胀冷缩,课文中讲了几种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现在我介绍一种更简单的证明气体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方法。拿一个黄色的乒乓球,球身沾些水(目的是封闭好瓶口),放在一个烧瓶的瓶口上,这时观察乒乓球是一动不动的。然后用双手捂住烧瓶瓶身,给它“加热”,不一会儿你将惊喜地发现,乒乓球在瓶口上慢慢地转动,并且从烧瓶口处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来。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如果你不给烧瓶内的空气加热会不会有这种现象呢?稍加思考,学生会很容易说出,由于气体…  相似文献   

16.
实验器具:水槽、烧瓶、带两端尖嘴玻璃管的烧瓶塞、红墨水、冷水、热水。 实验操作:在烧瓶内加入适量的红墨水(容器的1/3左右);塞上带玻璃管的烧瓶塞(玻璃管嘴不要伸入红墨水中,以接近水面为宜);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冷水的高度应低于红墨水);往烧瓶的上部冲热水,玻璃管嘴便  相似文献   

17.
教师因陋就简 ,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 ,既能缓解学校经费不足 ,仪器短缺的困境 ,又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同时还能密切配合教学内容 ,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物体热胀冷缩”时 ,所制作与使用的几件教具 :1 液体的热胀冷缩  将输液管针头一端的小管取下来 ,剪去图 1针头部分。待注射器吸入红色水或其它液体后 ,接上小管 ,推动活塞 ,使小管中进入少量液体。实验时 ,先将注射器浸入热水中 ,输液管内液柱慢慢上升 ;再把注射器浸入冷水里 ,液面则缓缓下降。实验证明 :液体在一…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片断 (了解了温度计的构造以后:) 师:想一想:温度计的构造很像我们用过的哪种实验装置? 生:像烧瓶。 生:像被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的平底烧瓶。 生:学习液体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知识时用过这样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实验器材:烧杯、烧瓶、毛巾、汽球、玻璃管、透明吸管等,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设计实验,采用多种方法探索气体是否也像液体、固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果学生设计的实验多种多样,十分有趣。  相似文献   

20.
1 气体热膨胀实验 在课本介绍的实验装置的玻璃管中滴入一些肥皂水,这样在玻璃管中形成一串小小肥皂泡。由于肥皂泡的表面张力较大,能保持很长时间,当手握住烧瓶时,从肥皂泡在玻璃管水平部分左右移动可反复观察气体的热胀冷缩。如果把烧瓶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