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小报是近代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类型,在其发展过程中已逐步走向平民化,反映市民文化生活,隐寓时政,宣传进步文化,对促进文学繁荣、推动大众文化传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研究近代城市文化生活、风俗习惯、文学发展等提供了丰富的始料依据。  相似文献   

2.
鸳蝴和海派的界定历来不能达成共识,考察上海小报文化形态的衍变过程,对这类问题研究具有推进作用。鸳蝴文化和海派文化构成了近现代上海市民文化,这二者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了上海市民文化的轨迹。鸳蝴文化起源于士大夫和市民文化的结合,经历了“由雅到俗”的过程;海派文化接续的是西方现代主义的血脉,在中国市民社会的境遇下,逐渐向“俗”定位。  相似文献   

3.
小报在叙述摩登现代时尚大上海的同时,也在揭露着大上海的黑暗和险恶。上海是要人们灵魂的坟墓,是滑头者征服的福地,然而在上海繁华的大马路上,不知有多少无衣无食的流浪者和为生活日夜奔波的小市民。  相似文献   

4.
从小报看近代上海的新闻舆论公共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以来流行于上海的小报,在近代上海报刊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历来对其评价不高.文章认为近代上海小报在建构市民文化公共空间方面开辟了新的领域,它们以颇具特色的"嬉笑怒骂"的"游戏文章"方式开启了新的市民文化公共空间,发挥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舆论公共批评功能.从表面上看,小报所刊登的多为低级趣味的世俗、消遣和娱乐文字,比如插科打诨、冷嘲热讽之类,实质上它是对晚清以来政府的一种民间化的社会批判模式.这种边缘式的批判模式一方面营造了市民大众文化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反映了市民大众文化对于政治权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抗和消解.  相似文献   

5.
6.
近代以来,伴随着上海的开埠和租界的设立,苏州评话离开其中心地,开始向上海发生位移。这种位移的发生,既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原因,更有政治上的考量。进入上海之后的苏州评话,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发生紧密关联,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自身的繁荣与嬗变。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小说中,对于上海都市生活的各个侧面展开了生动的描绘,而都市民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到了近代,上海崛起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商业大都会,小说描写上海民俗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洋场风情。内容上,近代小说中有关上海都市民俗主要集中在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辰寿诞以及宗教信仰民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申报》是近代上海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其刊登的广告五彩续纷,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近代上海社会的方方面面。文章以20世纪30年代《申报》广告为切入口进行研究,发现当时上海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由传统向准现代变迁,并伴随着畸形的裂变与阵痛。《申报》广告对这种变迁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西方异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介入碰撞则起着主导作用,使近代上海社会波澜跌宕。  相似文献   

9.
吴昌 《现代语文》2013,(4):114-117,161
语言中的词汇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近代上海开埠、西洋货物涌入、经济变动、语言碰撞、文化冲击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动,使新词语不断出现和变化,与此同时,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变化也在词汇中留下了痕迹。通过对这些新词语的分析,能够建构出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镜像,进而折射出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可以为了解近代城市生活提供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金融中心,其影响扩大至整个远东,故又博得“远东金融中心”的美誉。近代上海成为远东金融中心原因很多,其中银行业的活动至关重要,而外商银行的积极活动更是不容忽视。认识于此对当今上海重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韵 《文教资料》2014,(36):36-38
近代以来,上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座被赋予意义的城市。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上海在文学叙述中突出地呈现出一种现代性意义的堆积,甚至被赋予了宏大的近代民族国家意义。本文认为,文学进行上海书写,应从近代小说开始。近代小说这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不仅建构起了上海鲜明的都市现代性身份,还以大众传媒、市民群体和都市公共空间为依托,承担起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于都市现代性的共同社会想象。因此,本文力图梳理近代以来不同文类的小说,展现其中对于上海都市现代性的叙述,并从中探讨此种叙述所包蕴的独特的民族国家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上海开埠后,都市文化对市郊农村的辐射强烈,并促使后者人们的思想观念、职业选择、社会习俗乃至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颇应时代潮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摩登女性历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民国时期一份大型综合性画报,《良友》画报以上海为背景,为女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既是服饰、发型、身体等外在形象的展示,更有其生活方式的展示,塑造了一系列摩登女性的形象,引领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14.
《上海摩登》是李欧梵的作品,作者通过“物质生活上的都市文化和文学艺术想象中的都市模式”从不同层面想象、重构了上海的现代性,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关于上海的新的想象方式。  相似文献   

15.
防暑降温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做出的本能反应,也是夏季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开埠前人们夏季防暑降温生活为对照,通过对近代上海市民夏季生活中防暑降温行为的分析和考察发现,近代上海社会生活变迁引起了人们夏季防暑降温在服饰、饮食、居家、户外活动、物用及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变化,并呈现出社会化、大众化、多样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进而揭示近代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陈学林 《历史学习》2003,(10):39-40
在2003年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选修)中,许多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中都含有一个“新”字,如何理解把握这个“新”字,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掘。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和分析,发现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中的“新”字大概有这么几种类型:第一,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潮流。例如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二,能反映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例如新经济政策。第三,能体现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例如19世纪晚期欧美的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等等。下面笔者就按时间顺序阐释世界史教材中“新”的含义。1.15世纪晚期,西班牙、…  相似文献   

17.
吴昌 《现代语文》2013,(7):109-111
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受社会环境影响也最为明显。近代社会转型使女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有关女性的新词语不断出现,这不仅反映出女性家庭、社会、职业、文化、社会等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而且折射出女性身份、地位、价值等社会心理和文化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是对旧有话语体系,即男性话语体系的冲击。通过对这些新词语的分析,可以建构出近代女性的生活图景,也可从一个侧面对近代社会历史变迁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中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规定了三个“学习要点”:(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中学历史教师应注意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主题内容范围: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思想演变;近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进步;世界科技与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