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杂 糅杂糅 ,是把几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糅在一句中 ,本想使句子简练 ,却使句子意思不明白了。(1 )第 4页 :“古时候人们使用的器物、居住的房屋和死后的墓葬等等 ,有的保存下来 ,有的埋入地下 ,由后人经过考古发掘出来 ,就是文物、古迹或遗址。”(分析 )这一句想把文物、古迹和遗址三个不同概念都解释清楚 ,结果因杂糅而顾此失彼 ,含混不清。文物 ,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 ,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古迹是指古代的遗迹 ,多指古代留传下来的建筑物遗址 ,指毁坏的年代较久的建筑物所在的地方。就文物而言 ,有的是传世文物 ,没有经过考古“发掘” ;有的是出土文物 ,是经考古“发掘”出来的 ;有的却是发现的 ,如钱币 ,有很多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在田间地头或河旁山脚无意中发现的 ;有的文物还埋藏在地下 ,叫地下文物。后半句应为 :……有的留在世上 ,有的埋入地下 ,由后人发现、保存、整理修缮或考古发掘出来 ,就是文物、古迹或遗址。(2 )第 5 5页 :“铜器表面镶嵌金银丝 ,构成瑰丽的图案 ,叫作‘金银错’。”(分析 )“金银错”既不是图案名称 ,也不是“铜器表...  相似文献   

2.
《孟子》中有下列两个句子;(1)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未之谓也。(《梁惠王下》)(2)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告子下》)我们认为这两句中谓语的句法格式“谓……之谓”是一种杂揉句式,是“谓……”与“……之谓”两种句法格式的杂揉。例(1)应当是下列两个句子的杂揉:{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也。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例(2)应该是下列两句的杂揉:  相似文献   

3.
句式杂糅是指把几种结构或几个意思硬凑在一个句子里,使句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两句混杂,二是前牵后连。一、两句混杂同一内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如果把两种说法都用上,糅到一起,就形成两句混杂。示例一:  相似文献   

4.
一、杂 糅杂糅 ,是把几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糅在一句中 ,本想使句子简练 ,却使句子意思不明白了。(1 )第 4页 :“古时候人们使用的器物、居住的房屋和死后的墓葬等等 ,有的保存下来 ,有的埋入地下 ,由后人经过考古发掘出来 ,就是文物、古迹或遗址。”(分析 )这一句想把文物、古迹和遗址三个不同概念都解释清楚 ,结果因杂糅而顾此失彼 ,含混不清。文物 ,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 ,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古迹是指古代的遗迹 ,多指古代留传下来的建筑物遗址 ,指毁坏的年代较久的建筑物所…  相似文献   

5.
四、结构混乱“结构混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句式杂糅,我们在说话、写作时,由于拿不定主意,既想用这种方法说,又想用那种方法说,结果把两种说法糅到一起,形成两句混杂。还有一种是前后牵连,即把前一句的后半句作为另一句的开头,把前后两句连在一句里。2004年十几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共有5个句子涉及结构混乱。  相似文献   

6.
注释,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古以来,“郑笺难为”,作注而能精确到位实在不是易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社试验修订本)第五册第5单元,对李白《蜀道难》中的“胁息”和杜甫《兵车行》中的“点行”这两条注释,依笔者看,就有失允当。先看“胁息”。《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  相似文献   

7.
安耀辉老师的《蒙毅不是自杀,而是他杀》(《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10期)一文将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21页的表述“逼令长子扶苏,大将军蒙恬、蒙毅自杀”.理解为“教材认为蒙毅是自杀而死”,应该说安文结合《史记》记载,考证蒙毅不是自杀而死是完全正确的。但问题在于安文误解了教材表述,教材说“逼令蒙毅自杀...  相似文献   

8.
刘庆邦的小说《远山》讲述了一个女扮男装的故事。但这不是对传统叙事俗套的简单模仿,而是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当代底层妇女到小煤窑当矿工的的辛酸遭际。刘庆邦的成名作是《走窑汉》,不过,《远山》里的“走窑汉”却是一个女人,在这个女扮男装的“走窑汉”的身上,寄托了作者深沉而激越的底层关怀。  相似文献   

9.
王蒙《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有几处语言失误,现试析如下。①(结盟)变成了小圈子,变成了“利益集团”,变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变成了独夫民贼大哥大邪教主所利用的工具的事实屡见不鲜。(第64页,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②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口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第201页) 以上两例属同一语病——结构杂糅。“变成……工具”“成为……序曲”是动宾结构,“事实屡见不鲜”“例子不胜枚举”是主谓结构,前后两种结构借一个助词“的”糅  相似文献   

10.
我们都喜欢听歌,并且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同一首歌,经过不同的歌手演绎,感觉和味道肯定不一样,比如“忧郁王子”齐秦在吟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时候,留给我们的是深情之中的苍凉,而“情歌女神”邓丽君在演唱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十足的甜柔是其他任何一个女子所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通用教材第六册看图学文《在艰苦的岁月里》、《放风筝》,有不少地方图与文不相符合。比如《在艰苦的岁月里》,图上老红军帽子上的五角星并不是红的,不仔细去找也发现不了这个难以发现的五角星,而文中却这样写:“老红军……帽子上的五角星红得十分鲜艳。”图上小红军的右手清清楚楚地托着右颊,而文中却是这样写的;“小红军……右手托着下巴。”又比如《放风筝》,文中这样写:“那只金黄色的‘小蜜蜂’,翘着两只绿色的翅膀,好象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而图上画的那金黄色的小蜜蜂却是被  相似文献   

12.
《圆明园的毁灭》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第七组中一篇新入选的讲读课文。第七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写文章要有中心”,这个训练重点是第四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和第六组“练习概括中心思想”的延伸,前面两组教材侧重于读的训练,而本组教材则侧重于写的训练。《圆明...  相似文献   

13.
独眼龙我喜欢听歌,同一首歌,经过不同的歌手演绎,感觉和味道大不一样,比如“忧郁王子”齐秦在吟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时候,留给我们的是深情之中的苍凉,而“情歌女神”邓丽君在演唱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十足的甜柔是其他任何一个女子都无法企及的。每天翻阅同学们的作文时独眼龙我也发现类似的情况,同一个题材,不同的作者写出来的效果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王柏玲 《教师博览》2004,(12):12-13
新学期新鲜事还真不少。上海市初中语教材引入“爱情单元”,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编写《少年心事》,这两则新闻都因其“大胆出格”而备受关注。其异曲同工之妙正在于“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学生真正被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不是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虽然这只是教材改革中的一小步,却是教育观念更新上的一大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五期发表了《蒙古族源之新探》.作者写道: 《历史研究》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柔然源于杂胡考》的文章,……他(指柔然)的族源,是蒙古,不是什么“杂胡”。……“源于杂胡”大有骂街之嫌,木骨闾有知,自会找著者理论。  相似文献   

16.
《九歌》主要祭自然神,《周颂》祭神化之祖;《九歌》“民神杂揉”,《周颂》“民神不杂”;《九歌》祭神以免祸,《周颂》祭祖以祈福、“继序”、“续古”;《九歌》以歌舞情爱来娱神,《周颂》较重于物质供奉。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考语文试题结构的日益稳定,语病考查已成为一个固定的知识考查点,而杂糅句则已成为语病考查题的热点。就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五次高考(含春季),五次出现,这在语文其他知识点的考查上是少有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所谓杂糅句是指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说法可能不止一种,下笔时,不是选择一种说法而是把两种说法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混乱、不伦不类。例如:  相似文献   

18.
旧版的高级中学《中国古代史》课文“明末农民战争”一节第200页 ,印有两枚农民政权发行的钱币 :一枚“永昌通宝” ,一枚“大顺通宝”。见附图 :大顺政权货币大西政权货币在教学过程中 ,不少学生对教材附图中注解这两枚钱币的归属感到困惑。其主要是源于教材中的两段话 :“1643年 ,李自成占领西安。第二年初 ,农民军建立政权 ,国号大顺。”“张献忠的农民军长期在长江中游作战 ,后来占领成都 ,建立了大西政权。”然而 ,从教材附图中 ,学生感到难解的是 :李自成分明建立的是大顺政权 ,而“大顺通宝”却是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货币。这…  相似文献   

19.
黄哲伦的《蝴蝶君》自问世以来受到广泛关注,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特别是混杂理论为解读《蝴蝶君》提供了新的视角。该剧不仅从情节、结构上对普契尼经典歌剧《蝴蝶夫人》进行了模拟、含混与杂糅,更重要的是通过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混杂逐步达到了颠覆殖民话语权威、消解两极对立的目的,这对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少年文艺(南京)》2013,(11):F0002-F0002
相关课文:《槐乡的孩子》(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它们一点儿也不惹人注意,却是槐乡孩子的宝贝。 花馔,就是利用四时花卉做成菜青或点心.是我国劳动人民、医学家与烹饪师的心血结晶。早在屈原的《离骚》里,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花馔不仅是美味而又风雅的食品,往往还具有祛病强身的功效。“荷花粥发清香,能润面发容光”“玉兰花瓣和面糖,油煎包美更芳香”“玫瑰花加糖揉成团,糕饼加馅味道鲜”等众多与花馔有关的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