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审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题,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而且还是宋庆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含义。文章详细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特有的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深深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七单元第22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感受樟树的蓬勃生机与永久保持香气、品质高洁之可贵,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以树写人、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体会其效果,感受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3.
董剑 《考试周刊》2011,(78):50-5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4.
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有一个自然段显得十分特别,是哪一个?生:第3自然段。师:特别在什么地方呢?生:只有很短的一句话。生:这么少的字怎么能成为一个自然段呢?师:是啊!作者这么写有什么用意呢?提示一下,看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是什么。生:樟树。  相似文献   

5.
<正>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那么,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后,我们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追求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下的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一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文章。文本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朗读感悟为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时空;另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描写了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这篇文章该如何解读?教师教什么,学生又学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一、感受悬念设置,体会先声夺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清晰,在写法上有许多独特的地方。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开头部分。  相似文献   

9.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几次听青年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总是觉得少了些语文该有的味道,不尽如人意。于是便有了亲自尝试的念头。  相似文献   

10.
【教学背景】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设计理念】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悟情明理。本课教学设计,就是着力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理解文本语言,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相似文献   

12.
A案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1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援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3.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初步体会宋庆龄的伟大人格和高贵品质。4.初步感知课文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写法特点。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和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初步体会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3.
即将结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时。我按照惯例让学生质疑问难。一只小手“欲举还体”。一脸的“矛盾”。表情极其困惑。我就请他起来,说说心中的疑问。他严肃地说:“老师,书上说‘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可我看了插图,这是一栋两层小楼,我数了数,大约有十几间房屋.而且房子周围环境优美。从外表看。比现在的别墅都漂亮、气派,我觉得那房子够大了,为什么说‘小了一点’呢?”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同课异构,往往展现出独特的风景。同一篇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宋运来老师运用板块教学于无形,李文广老师认为“阅读之味,贵在一‘品'”,而薛法根老师评价王晓奕老师是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他们中有特级教师,有青年新秀,其对阅读教学本质的探索.也许可以用“殊途同归”四个字来描述.  相似文献   

15.
比较阅读是实现"言意兼得"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一教材同一语言点、不同教材同一语言点、不同教材不同语言点的异同,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的阅读过程,逐步培养阅读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教学实录: 师:课文中讲的维生素C的故事和哪些人有关系呢? 生:和哥伦布有关系。 师: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7.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寄予其间的对宋庆龄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如果只引导学生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而不能引导学生探究“树如人、人如树”的寓意,则只能算是浅层次的教学。最近,笔者亲历了该课的4种异构教学,在对这篇课文难点突破的四种设计作一比较和解读的基础上,还引发了对“以物喻人”类文章难点突破教学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为奠定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基础,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制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为教学内容,对认识分数教学实录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借对宋庆龄故居庭院内两棵樟树特点的介绍,表达了对宋庆龄高洁人品的由衷赞美和崇敬之情。揭示人与树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难点。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在揭示了樟树特点后,先简介人物的生平事迹,再追问"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达到理解写樟树即是赞美宋庆龄的目的。这种做法人为地、生硬地将人和树捆绑到了一起,即便学生领悟到了文章要旨,也是教师施以外力的结果。有没有自然巧妙地直击要害的办法呢?笔者思考再三,以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抓住文章的言语形式,使  相似文献   

20.
《变压器》一节的教学实录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变压器”课堂教学过程的描述和记录讨论新课程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并在此基础上对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教学设计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