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交际工具,所以说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见到一种现象,同样的教材、教参,甚至迮教案也是集体讨论的,学生听有的教师讲课如沐春风,精神集中,在兴趣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形成了语文能力;而学生听有的教师的课则十分吃力,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差,这是什么原囚呢?教学语言使然。  相似文献   

2.
肖克文 《山东教育》2011,(34):22-23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学科,每一词、每一句都闪烁着七彩生活的阳光,每一片段、每一美文都流荡着生命的绿洲,应是人类灵魂得以栖息的伊甸园。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总让孩子们黯然神伤?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真正落实“三维对话”,关键是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即“生本对话”).一旦学生能由此而从本中积聚“谈资”,那师生间的“言语交往”也就有了生成发展的“基点”.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朗读?《教师口语》明确地说:“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再创作昵?下面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
张经怀 《教育》2011,(21):48-49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括很多"不确定"和"空白",这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创设想象空间《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多层次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激活文本语言张力,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沉潜于文本之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品出文章的情致与意蕴,才能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阅读的主人,并最终获得真实的个性化体验,  相似文献   

7.
咀嚼阅读是教师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以问题为引导,以文本语言为抓手,以理解、品味、积累、运用语言为目的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现象,而语言现象千变万化,富有无穷的魅力。教师应在备课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文本中或特殊或常见的一些语言现象,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逐渐丰富学生的语言,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敏锐性,最终获得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语言解读文本提倡多潜心涵泳。涵泳的单位就是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阅读文本时,总有那么一些句子、词语,或是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本的载体,也是文本的主体。假如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语言缺乏应有的敏感,那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很难有效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习得语言,从而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的。我们平常备课对文本的深度、广度关注比较多,相对而言对文本语言的细微处、细小处、细密处关注得就不够了。  相似文献   

10.
吴振华 《湖北教育》2005,(11):55-56
语言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叩问”课文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11.
综观现在的小学阅读教学,过多地关注内容和现代技术,与语言实践渐行渐远。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对语言产生兴趣并能够熟练运用,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在不断改进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一、问题呈现过多地依赖科技而忽视了课堂上的语言启发和感悟,这是在教学中所出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许多教师没有借助语言这个中介去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温度,在技术横行  相似文献   

12.
拓展阅读,是以课内阅读文本为中心,以课内文本的一点、一情、一法等为生发点,拓展到阅读相关作品。拓展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拓展阅读的范围扩展学生的视野,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连成一体互相比较,互相融合,形成整体,促进学生知识的立体化与综合化。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拓展阅读等同于课外阅读,它  相似文献   

13.
古典音乐是一门语言,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是人类共通的语言,这门语言包含着的内涵美世代继承与发展。演奏家的二度创作关键是理解与诠释这门语言的价值并扩大古典音乐的影响和表现力,使古典音乐作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作者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15.
传统指令型课程范式中“教师文本”二度创造的缺失,使得教师话语自主权沦丧,创造意识泯灭.创生能力丧失.值得母语教育工作者深深反思。“教师文本”应是对“作者文本”的教学化超越。文本二度创造具有多个前提和若干维度,它包括重塑性转化、创新性转化、批判性转化,具有春风化雨.促进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个三维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对话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是否有效。可见,“生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与核心。那么,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呢?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试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传统指令型课程范式中“教师文本”二度创造的缺失,使得教师话语自主权沦丧,创造意识泯灭.创生能力丧失.值得母语教育工作者深深反思。“教师文本”应是对“作者文本”的教学化超越。文本二度创造具有多个前提和若干维度,它包括重塑性转化、创新性转化、批判性转化,具有春风化雨.促进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吕虹 《小学语文》2007,(4):64-64
在课堂阅读中当学生的触觉触摸到了一些敏感的生字时,教师如果能捕捉住这个小意外,注重生成,就能把识字和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9.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研读、研透教材开始.研读教材是教师与文本进行个体对话、交流的过程.教材中的文本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不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享受吗?教师研读教材,应该做到“走进教材”和“跳出教材”.  相似文献   

20.
一、回环诵读,重组文本语言朗读,是语言实践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课堂上,教师应注意诵读的方法方式,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荷叶圆圆》是一篇儿童诗,语言清新活泼,富有节奏感。如"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一句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荷叶的形状美和颜色美时,如果一味地诵读,学生必将进入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