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叶春 《现代语文》2006,(12):33-35
杜甫被称作诗圣,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儒家诗人的代表。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为官”的家庭,青年时代就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窃比稷与契”,且“老大意转拙”,其爱国爱民之心犹如“霍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无论从出身、一生的志向,还是其一生的行为来说,杜甫被看作儒家诗人的代表一点也不过分,这也是历来公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论杜诗体现的儒家"仁"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唐代,儒学获得了较大发展。杜甫便是出身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并以儒家者流自居,自小苦读儒家经典,奉行儒家的思想道德。其诗歌亦主要体现了儒家文化内涵。本文就杜诗中所体现的儒家“仁”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白和杜甫都具有强烈的英雄崇拜倾向,由此反映了各自的人格取向。比较而言,李白的英雄崇拜是通过对历史英雄的艺术再造,展现自己的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和批判精神。杜甫的英雄崇拜以“奉儒守官”的家族传统为起点,将儒家所倡导的社会责任感、原则性以及忠诚执的品质作为他不懈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4.
一杜甫的政治思想当然是渊源于儒家的,他自己也经常以儒者自命,在《进颼赋表》里曾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可见他是承受着“奉儒守官”的家世传统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杜甫汲取了儒家的积极用世精神,并随着他各个阶段思想的发展而愈益深化。他不同于历史上一般儒者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而是无论“穷”、“达”,直至老死,这种兼济之志迄未衰退。他既不同于李白的“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也不同于白居易的“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思想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人权理念,它们大都隐含在人伦道德思想中的“民贵君轻”、“仁者爱人”、“义利统一”及“有教无类”诸方面。近世以来先秦儒家的人权理念,对欧洲的启蒙思想和西方的人权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挖掘先秦儒家的人权理念,对推进现代世界人权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庆志 《考试周刊》2014,(53):17-17
<正>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杜甫的诗歌格外明亮、耀眼。千百年来,其以真、善、美的星光闪烁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由于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染,杜甫心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诗人用毕生心血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仁爱精髓熔铸到诗歌中,融化到血液和骨髓之中。杜甫一生坚持"奉儒守官",形成了积极用世、忠慈仁爱的性格和襟怀。纵观其诗,儒家的仁者情怀与关注民生疾苦的精  相似文献   

7.
忠爱是杜甫精神的精髓。杜甫忠爱精神在南渡时期得以传承。安徽王之道可为例证。王之道和杜甫曾处于相似的历史境遇。王之道对待君主的情感,有同于杜甫对君主的忠爱之情。王之道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杜甫忠爱精神的自觉接受。  相似文献   

8.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奉儒守官"、"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与陈子昂、李白以及元结文学主张的比较,侧重分析杜甫诗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杜甫主张"历代各清规","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以他所坚守的儒家标准,使其文学主张取得了"好古而不遗今,务华而不去实"的"中和"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杜甫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9.
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偶题》这是杜甫在五十五岁那年(即唐代宗大历元年)秋天,对自己的思想和创作所作的总结。意思是说,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致力于诗歌创作,思想多取法于儒家。杜甫一生每每以“老儒”自诩,又以“腐儒”自怜。后人研究杜甫,也多从这方面去探索他的思想渊源,研究他的诗歌创作与世界观的关系,在文学史上是很少有人把他看成儒家的异教徒。只是前些年,在“四人帮”鼓吹的“儒法斗争”的谬论的影响下,有些人才用儒  相似文献   

10.
禅宗以心性思想为核心,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成为杜甫的重要思想来源。在儒禅互补影响下,杜甫逐渐在回问内心中进行本体思考,在处世态度上采取不执一端的中和心态,在人生理想中张扬着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从而构成了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以有为本的儒者,与王维、白居易等儒禅兼具的文士不同,杜甫对儒禅的互补必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杜甫研究》是一门学习、研究杜甫生平、思想、诗歌创伤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课程,是中文专业本科段专业课中的选考课之一。如何自学这门选修课程?下面就课程内容作一择要提示。一、杜甫的生平与创作杜甫一生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一)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杜甫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  相似文献   

12.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他们或是“先儒后贾”,或是“先贾后儒”,或是“亦贾亦儒”。“贾”与“儒”的结合,便是徽商为“儒商”的内在根据。徽商以儒学指导“贾行”,以儒家“仁”,“善”思想和“以义统利”思想指导商务活动。“儒商”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儒家“仁”的学主与现代公司的公众利益;第二,儒家义利观与现代公司的互惠互利,第三,儒家的“人和”思想与商务管理的“双向对称”。  相似文献   

13.
佛教思想是杜甫思想中的重要部分,其中的劝善、博爱与儒家的仁民爱物在杜甫思想中达到一种互补和融合,特别是在晚年,成为杜甫重要的思想资源,丰富了杜甫的儒学精神。本文试从作品入手,对杜甫的思想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4.
彳亍 《现代语文》2004,(12):6-6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在公元712年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族,自幼便接受了儒家思想和诗学传统的双重影响杜甫从小就好学,7岁时已能吟诗从20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10年以上的漫游、先是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在漫游中,他结识了不少当时的名流,和诗人高适、李白都结下了终生的友谊,也开阔了眼界。  相似文献   

15.
“狂”是中国古代文士的一种特殊的个性气质和文化精神,历代不乏以“狂”闻名的人物。杜甫虽自称“奉官守儒”,又被树立为儒家文士典范,然细察其生平与创作,“诗圣”也有极为狂放的一面。杜甫之狂既不同于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之狂,也不同于盛唐时代的“诗仙”李白之狂。杜甫的“狂”主要表现出对自我人生的自信,对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执著追求,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入世之狂”。  相似文献   

16.
作为儒家经典的“圣经”,《论语》存在误读、误解,其映射的儒家思维理念也有历史的局限性。表现在:“义”与“利”在客观上有所对立;儒家民本思想主宰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人伦思维至上;思维取向重继承、回归。  相似文献   

17.
第四章 杜甫 一、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杜甫即生于此。他出身官僚家庭,他的家庭有两个特点: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这种家风对他有很深的影响。他一生可分四期: (一)读书与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四十四岁—四十八岁); (四)飘泊西南时期(四十八岁至五十九岁)。 (注:各时期的社会背景与主要作品略。存诗一千四百余首。)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思想可谓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动态体系中,道家始终能够与儒家比肩并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主动脉之一。道家为什么能够在以儒家为正统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中始终保持活力与生机?正是本文意趣所在,即尝试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和谐”与“外适应”角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杜甫富有儒家传统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不仅集中表现在他的忠君恋阙、仁民爱物思想中,也鲜明地反映在他对乱世亲人的关爱与牵挂上.纵观杜甫创作的一千四百余首诗歌,诗人想望家乡、牵挂弟妹、照顾妻子、抚育子女,可谓是万虑丛集,操碎柔肠.解读杜甫诗歌,诗人堪称怀乡恋土的赤子、棠棣相依的贤兄、百结柔肠的良夫、舐犊情深的慈父.杜甫描述人伦亲情的诗歌,十分真切地反映了诗人的儒家仁爱情怀和宗亲观念.  相似文献   

20.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其诗歌中也存在大量“野”字,体现了杜甫独特的创作心态与诗学理念:一是身份意识的体现,将自身形象定位为“野老”;二是诗学境界的体现,具体表现在诗歌内容、题材、风格方面;三是通过对野景的呈现,抒发心中野趣。考察杜甫诗歌中的“野”,对于研究杜甫及其创作心态、诗学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