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课文悟读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可文章却写得…  相似文献   

2.
本篇是孟子和齐宣王第一次谈话的记录.它系统地阐明了孟子关于推行“王道”的理论和实现“王道”的具体办法.他认为只有“保民”,才能成就王业;要实现“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国君就要有“不忍之心”.指出只要有“不忍之心”,就可行“仁政”,即所谓“推恩足以保四海”;反之,如果以武力争霸,就必定失败.  相似文献   

3.
吴伟 《学语文》2008,(3):48-48
《孟子》中“若”字共出现96次,而《齐桓晋文之事》中就出现了11次,其例如下: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2)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6)若是其甚与?  相似文献   

4.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有效。有效备课,包括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要让教师有效地教,让学生有效地学。备课,要从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要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逻辑科学原理告诉我们,推理不是盲目的任意组合,而是由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判断构成;推理也不是先天固有或者人们主观随意创造,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思考对象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因而自古以来就深为论辩家所注意。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就极为注重推理在实际中的运用,提出了“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等逻辑思维与推理(《论语》),突出地强调了推理的作用。孟子作为孔子倡导的儒学继承人,由于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各派政客说峰迭起,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不得不以“好辩”的姿态出现,往往在交锋中获胜。他在《腾文公下》中明确说道:“予岂好辩哉?不得  相似文献   

6.
《齐桓晋文之事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文章,虽尚未脱离语录体,但较之《论语》有很大发展。它长于辩论,善设机巧,诱人入彀;而又气势充沛,感情奔放,富于鼓动性:具有鲜明的战国时期的散文特色。这篇文章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齐宣王是田氏齐国的第四代国君。他使用孙  相似文献   

7.
论题: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个(联言推理)硷巫崔立‘豁{一募黑赢_。鉴三{选言推理{必须保民而王{1如何保民而钊 个.’反证法}假言个推理,假言个推理!{)霸道、:不通}省略三段论以羊易牛{}是不为”;不能{,J、不““敌大┌────┐┌────┐│民无恒产││使民有恒││则不能保││产,并申││民而王 ││之以孝梯││ ││之义则可││ ││保内民而││ ││王 │└────┘└────┘方《齐桓晋文之事章》板书设计@王海涛$江苏淮阴师专附中~~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一书中阐述孟轲的“仁政”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也比较典型地表现了孟轲的论辩文章的写作风格。结合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的题目,确定教学目的如下:一、通过课文,了解孟轲的尊王贱霸,“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以及他的“仁政”理想,认识这种主张和理想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因素;二、了解孟轲的论  相似文献   

9.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晚年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的“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和实现这一主张的具体措施。按下例提纲自学:一、孟子诱导齐宣王认识自己具有保民而王的条件,为提出“保民而王”实施仁政的主张打下基础。提示:孟子用齐宣王以牛易羊的  相似文献   

10.
[定位 ]鉴赏孟子思想中“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切入 ]1 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孟子及其作品”资料搜集 ,课上交流切入。要求学生能说出已学过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篇孟子作品 ,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 ,学生对《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特色已有一定的了解。2 关于孟子与《孟子》。 (从介绍作家切入 )课前布置搜集 ,课上学生交流 ,教师补充。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人们常把他和孔子并称。古人认为《孟子》是“拟圣人作” ,因而也常把它和《论语》相提并论。[探究 ]文言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学情分析策略我校学生总体水平不高,尖子班生源质量仅相当于重点学校的普通班,重点班和普通班生源质量更是可想而知。面对自己无力改变的学情,在教学中,我只能尽最大努力以课堂为主阵地,采  相似文献   

12.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谈话记录。宣王是一个有图霸野心而无“发政施仁”意愿的君主,要想使他弃霸道、行王道,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孟子却以他善辩的才能说服了对方。其论辩艺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一、欲擒故纵,因势利导。孟子十分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争取主动,运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法来折服对方。齐宣王一心想称霸诸侯,因而见了孟子就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对此,孟子不说不肯讲,而托辞不知道来撤开,紧接着把对方引到自己要讲的论题范围“王天下”(以仁爱之道治天下)上来,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不过,孟子感到要使对方乐于参加这一论题的探讨,并接受这一主张,如果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或单刀直入地进行论证来压住对方  相似文献   

13.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少数长篇对话体议论文之一,集中体现了孟子思想和孟子散文的特色。学习的重点不宜限于读懂字词句的意思,而应在此基础上理解、评价孟子思想和《孟子》的写作特色。将《孟子》单元的教学重心设置于此篇,将此篇的教学思路定位于探究,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侧重整体感知,提出一些有质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孟子关于仁政的论述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子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靠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一直被选入高中的语文教科书,而且是必讲的篇目。过去对这篇文章内容的讲解,一般是着眼于孟子的“仁政”思想,这固然是对的。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全文,结合当下的素质教育背景,从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的角度去解读,就可以对它的主题有全新的当代性的讲解:生命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一致认为(孟子)有策上风,雄辩滔滔。这是对(孟子)风格较为准确的概括。然而,仅此大而化之的概括还万够,只有对其辩难技巧进行具体的把握才能略知形成辩难色彩的方法及所以然的原因。(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场辩论,足以体现《孟子》的辩风。宣王一方坚持霸道,孟子一方坚持王道,辩论以孟子获全胜而告终,孟子采用的辩难技巧如下:一、引人入毂击中要害其含义为:不是按照对方的思路辩下去,而是转移对方的话题,使之进入自己的圈套,然后击中要害。文章用了三个步骤引人入毂,才把话题由齐宣王南霸道最后…  相似文献   

17.
《齐桓晋文之事》注释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该文的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中的“保”字,一般的注本均采用传统的译法,解释为“安”,此说未妥,当训作“依靠”。另外,文中还有“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一句中的“欲”字,并非表意愿的动词“想要”,而应该训作表存在的动词“有”。  相似文献   

18.
一、抓住齐宣王的企图,开始话题文中,齐宣王开篇便问道:"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一句话看似平常,实际却包藏着齐宣王巨大的企图,也就是希望能够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通过武力的征伐,结盟诸侯,号令天下,成为"莫之能御"的霸主。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一直被选入高中的语文教科书,而且是必讲的篇目。过去对这篇文章内容的讲解,一般是着眼于孟子的"仁政"思想,这固然是对的。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全文,结合当下的素质教育背景,从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的角度去解读,就可以对它的主题有全新的当代性的讲解;生命启蒙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20.
《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文字。但就中学语文课本及目前所能见到的几种高校教材来看,它们对其内容的概括或某些词语的注释都似有商榷之处。孟子并未说服齐宣王弃霸图行仁政这篇文字是孟子用他关于施行仁政,“保民而王”的理论游说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