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思想的历史趋向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由于孔子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前学术界一般据此认为孔子思想是倒退的,但孔子“仁”的思想显示孔子主张“爱人”,“德治”等,反对奴隶制把被统治不当人看待的观念。孔子的“礼”在性质上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奴隶主贵族特有的空洞的行为形成,而成为调整封建社会关系的准则,故孔于思想的历史趋向是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2.
仁和礼是孔子社会思想最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其社会思想的核心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在孔子那里,这两个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多重内涵,而在最高层次上,它们是同一的,因此不能说哪一个概念更为根本。无论是仁还是礼,孔子都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层而言的;“仁者爱人”中的仁者和所爱的人,都有特定的等级意义,并非泛指所有的人。如果排除仁和礼这两个基本概念,排除周代的社会规范即周礼,关于孔子的社会思想我们不能说出任何具体的有意义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3.
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道之行下的大同社会,王道之行下的小康社会则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总纲,“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孔子思想有三个理论支撑点,即君子、仁、礼。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是孔子思想的人道理想:为仁是成就君子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循礼是塑造君子理想人格的外在规范。这三者互相规定、互为条件,使孔子思想充满了十分丰富的人道意蕴。  相似文献   

5.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孔子"仁"之要旨的实质即是教人如何"礼",从而实现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而后使天下平的社会理想.儒家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其思想体系是以小农经济的血缘亲情之下的大众心理自觉即"仁"为根本出发点,目的在于唤醒中原社会的道德理性与伦理责任,从而使分崩离析的"无道"社会复归于"礼"的秩序状态与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孔子"仁"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根源便是"亲亲"和"爱人"。"仁"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应勇于挑战旧有模式,善于创新;对老人的孝敬不应仅体现在物质上的给予,更要关注其精神世界的满足;要以一颗智慧的善心去关爱他人。  相似文献   

7.
“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孔子先言“礼”后讲“仁”,反映了其思想的升华和演进,是他随着社会政治实践的发展,认识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礼”作为社会规范,具有法的性质,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作为人的内心修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的品格。具备了“仁”的道德操守,才能自觉遵循“礼”的法度;“齐之以礼”,才能起到“礼”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8.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之为"君子"在于"德"。"君子"的内涵包含内外两个方面:一是"仁",一是"礼"。"仁"是"君子"的内在根源——"情理"。追溯历史痕迹,"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仁"、"礼"统一于"君子""文质彬彬"风范之中。于"君子""文质彬彬"的风范中,孔子解决了生民的"安身立命"问题。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仁"、"礼"思想有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仁",提出"仁是什么","如何实现仁","仁与人格养成有什么关系",以"仁礼"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阐明仁与礼之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孔子的"仁礼"思想,引起对于当代教师修养功夫的思考——教师修养不仅要"仁者爱人"——以忠恕为主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乐于奉献,推己及人;教师修养过程中要注意"仁"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还要"以礼节制",为教师修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孔子之前,"礼”是一个核心范畴,成为春秋时代思想和社会政治观念中的最高层次.但在<论语>中,这种"礼”的中心地位已经逐渐转换成"仁”中心.对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来看,具体包含有四个层面的内涵,是一个生命本体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明代中期以后,对旅游的肯定已成一时之风,而旅游则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系统的梳理.指出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又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明代的游人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将其归为贵人之游、豪士之游、布衣之游与民众之游四类。  相似文献   

12.
仁、礼、中庸等道德规范,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关于礼和仁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核心及本质,礼是以仁为条件的,礼是受仁制约的,没有仁的真情实感,礼便失去意义。孔子并没有主张无条件地恢复周礼,而是以仁来充实周礼,在政治意义上是改良主义的,不是革命的。孔子的中庸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而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仁和礼。孔子的中庸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三纲”并不是孔子的思想,君臣、父子、夫妻这几种人伦关系,依孔子的原意,都是相对的,没有片面和绝对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仁”是孔予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始终贯穿看来自根源的不断被推广、升华的爱,且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在这里孔予给世人指出了两条实现“仁”的途径:一条是“忠恕”之道,即由内向外推广爱,使情感升华井最终内化为人的本性;另一条是由外向内、由礼归仁,使理性融入情感并最终亦内化为人的本性。这两条途径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亦可谓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14.
闲暇时间日益增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关注人的闲暇是不可忽视的永久话题。基于此,文章对休闲、闲暇时间、闲暇生活等一系列基本概念予以厘清,进而深入挖掘蕴含于闲暇生活中的教育价值,提出了关于闲暇教育、闲暇德育的一些理论观点,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安"是孔子对于仁的一种重要态度,一指"安守仁道",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做到久处约、常处乐;二指儒家安其仁而无适不然、从心所欲的境界,这体现出儒家高度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境界。孔子"安于仁"的思想内含着仁与天命、仁与礼的关系的合理解决。新儒家学者从直觉主义出发,多以"不安"来指点仁,最终目的却是求得"安于仁"。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在孔子对"仁"的多重规定中逐步丰富开显。孔子认为"仁"是人的存在本质。就仁与礼的关系言,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部表现;就仁与孝、忠恕的关系言,孝、忠恕都是以仁心待人,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17.
任晓锋 《文教资料》2011,(5):124-125
孔子消费思想明显表现出以礼为原则和崇尚节俭的特点,以礼为原则实质上主张的是一种等级消费,崇尚节俭则是在守礼前提下倡导的一种消费倾向。孔子衡量消费"奢"与"俭"的标准,归根结底依然是礼,当节俭的消费理念与以礼为原则的消费观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孔子宁愿在消费方面"奢侈"一点,也要坚决地维护礼的原则与规定。  相似文献   

18.
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必须紧密联系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反映孔子所处春秋时代的背景,即以大都耦国政治现象为背景。孔子的政治思想正是针对大都耦国现象而展开的,并企图予以彻底解决之,继而以周礼为手段,最终达到天下归仁的治世。由此可知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不是礼。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人学方法论,是一个自发的环境熏染、自觉的社会引导,以“礼”为杠杆的“外君子化”过程和以“仁”为轴心的“内君子化”过程。这是一个人我双向同构的动态过程。这一成人方法论无论是从社会功能来讲,还是从哲学性质来讲,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衣着具有护体、御寒之类的功能,孔子所重不在于此,而在它所折射出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境界.孔子对衣着的认知,从一个侧面呈现了他的仁礼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