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对化学教科书上碘升华实验演示的讨论现行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2版,以下简称新教科书)第73页的[实验4-8]碘的升华,实验装置为图4-11(如图1所示),实验方法是将碘晶体装在密封好的玻璃管内,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来演示碘的升华实验。而原高中教科书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2版,以下简称原教科书)第23页[实验1-13]碘的升华,第25页实验装置图1-15(…  相似文献   

2.
新编中师化学教材第一册(人教社1993 年11月第l版)实验1—7是将碘晶体密封在 玻璃管内,然后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的一端来 演示碘的升华实验的。但笔者在多次实验中 发现,将盛有碘晶体的密封玻璃管倾斜着微热 片刻时,产生的紫色碘蒸气不是直接凝结成固 体碘,而是凝结成紫黑色的液体碘,在密封玻 璃管内壁1/2处从上而下流动。然而碘的升华 实验应该自始至终在常压下进行,并且要清楚 地观察到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再由气态直 接变成固态的过程,但绝不允许有液体碘出 现。否则,学生不能准确地形成升华的概念, 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按照新材料的实验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2003年6月第1版)中有一个学生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其装置(如图1所示)与原版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有着细微差异.可见是编者经过修改以后得到的,那么这种修改是否科学、合理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中演示碘升华的实验方法 ,不足之处是 :烧杯内形成的碘蒸气从烧杯与烧瓶的缝隙中大量外逸 ,污染室内空气 ,影响师生健康。现行中师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是将碘晶体密封在玻璃管内 ,然后用酒精灯加热 ,但将盛有碘的密封玻璃管倾斜着微热时 ,产生的紫色碘蒸气会凝结成紫黑色的液态碘 ,在密封玻璃管内壁 1 / 2处自上而下流动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整个实验过程不是在常压下进行的。当管内温度上升为 3 88K(1 1 5℃ ) ,碘的饱和蒸气压增大为 1 2kPa时就达到碘的三相点 ,从而使密封管内的碘出现气、液、固三态同时共…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第一册中关于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是这样叙述的:“在烧瓶里放入少量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注意烧瓶中碘的状态的变化”.(图1为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我认为此实验应作如下改进:“将少量碘放入烧杯内,把烧杯放在铁架台石棉网上,再将装有适量的冷水的圆底烧瓶放在烧杯上,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和停止加热后碘的状态的变化.(图2为改进后实验的装置)图1       图2  教材中实验存在的问题:1.用手拿着烧瓶并用酒精灯对其加热不当.用手拿着演示,教师距…  相似文献   

6.
从电磁波的图像可以折射出电磁波的性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78页图14.1-3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243页图18-10都分别画出了沿z轴传播的电磁波在某一时刻的图像(如图1所示)。由图  相似文献   

7.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但学生接受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做好运动的合成演示实验是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关键.若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物理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83页介绍的实验方法(如图1所示)进行实验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很难做到使红蜡烛块匀速上升.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全日制普通高级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第80页[实验4-1]"铝箔的燃烧"及第81页[实验4-3]"镁条在二氧化碳里燃烧"2个实验(如图1、图2所示),如果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做起来比较繁琐,其主要原因是在集气瓶中收集氧气或二氧化碳时,  相似文献   

9.
胡尊山 《物理教师》2003,24(8):24-24
在《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2000年12月第2版)学生实验五“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中,测定电流表的内阻r_g所用的方法是半偏法,实验电路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0.
1 问题的提出 在石棉网上点燃金属钠生成Na2O2的实验,从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到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近20年来实验设计一成不变,但实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第七册P12 页 (鄂教版 ) ,在做土壤中含有盐类实验时 ,用木夹夹牢玻璃片 ,用滴管取上层清液 (从土壤溶液中 )滴在玻璃上 ,再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 ,使水分蒸发 ,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我认为这个实验过于简单 ,实验效果也不甚明显。本图 1人对此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 ,在教学中演示效果较明显。改进后 ,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  实验时 ,先把土壤清液倒入烧杯中 ,半杯为止 ;然后用酒精灯均匀加热到土壤清液蒸发完为止 ;最后 ,把烧杯底部的物质用玻璃棒蘸一些 ,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烧 ,当火焰突然变亮或变色 ,并且伴有轻微响声 ,就可以…  相似文献   

12.
一、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取一只试管 (大小都可以 ) ,在试管中装入几小粒碘块并用橡皮塞塞紧 ,如图 1所示 .实验时 ,一手捏住试管上口 ,一手用打火图 1机对试管底部加热 ,加热的同时 ,不时地摇动试管 .几秒钟后就可以观察到试管内有了一团团紫色的碘蒸气 ,且越来越浓 .停止加热继续摇动试管 ,试管内仍有响声 ,这说明管内的固态碘未完全升华 .冷却片刻后就可看到试管内壁粘满了针状的有光泽的碘晶粒 .本实验有以下优点 :1 .用打火机代替酒精灯加热 ,操作简单且方便 ,更重要的是酒精灯外焰温度约 80 0℃左右 ,大大超过了碘的熔点 1 1 4.5℃的温度 ,因而用酒精灯加热试管 ,在碘蒸气产生的同时 ,碘也开始熔化了 .而用打火机加热 ,火焰温度较低 ,且可以控制 ,学生对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直接”两字深信不疑 .2 .试管加塞防止了剧毒——碘蒸气外溢 ,避免污染环境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二、演示利用双金属片受热弯曲制成自动控制电路的实验找一个废弃的日光灯起动器 ,去掉金属 (或塑料 )外壳 ,小心地把玻璃泡打破 (注意不要把下边的金属线弄断 ) ,这样就露出了它的静触片和动触片 ,U形的动触片就是双金...  相似文献   

13.
1.投影机的妙用 在做"碘的升华"演示实验时,通过投影机把实验放大,效果很好. 卸掉投影机上的反射平面镜,使投影光线成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再把投影机侧向放置,使影像仍能投射在屏幕上,把酒精灯和碘升华管放在投影平台前,如图(2)所示.调节投影机直至在屏幕上得到碘升华管清晰的像,点燃酒精灯即可看到放大的碘升华现象.投影机的这种使用方法还可以运用在其它物理实验中,如:"摩擦起电"、"验电器带电"等.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一直沿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将该实验装置改装为如图2所示。贵刊2005年第4期登载了张钊老师的“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改装值得商榷”一文,作者认为实验改装值得商榷。果真值得商榷吗?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对实验装置改装的必要性,即沿用已久的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为什么要改装?  相似文献   

15.
1.投影机的妙用   在做“碘的升华“演示实验时,通过投影机把实验放大,效果很好.   卸掉投影机上的反射平面镜,使投影光线成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再把投影机侧向放置,使影像仍能投射在屏幕上,把酒精灯和碘升华管放在投影平台前,如图(2)所示.调节投影机直至在屏幕上得到碘升华管清晰的像,点燃酒精灯即可看到放大的碘升华现象.投影机的这种使用方法还可以运用在其它物理实验中,如:“摩擦起电“、“验电器带电“等.   ……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选修)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中关于铁与水蒸汽的反应的演示实验,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有些核反应释放能量,而有些核反应吸收能量,且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时都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利用质量亏损的概念引入了核子平均质量及核子的平均质量曲线(如图1所示),而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则引入了原子核结合能的概念,并介绍了核子的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曲线(如图2所示)。其实,早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化学>(必修加选修) 82页一个演示实验"乙二酸晶体受热分解",笔者经多次实验,认为该装置问题较大,不能使实验成功进行.  相似文献   

19.
新编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P .73关于碘的升华实验的方法是 :取内装碘晶体且预先密封好的玻璃管 ,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盛碘的一端 ,观察管内发生的现象。对于此实验 ,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①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碘是否熔化 ,而实际上此现象不易观察。②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 ,“微热”难以把握 ,因为酒精灯火焰温度可达 5 0 0℃以上 ,而碘的熔点只有 1 1 3℃左右 ,而影响实验效果。针对本实验的不足 ,教学过程中 ,笔者进行了如下改进。在一个小烧杯中注入沸水 ,将玻璃管盛有碘的一端插入沸水中加热 ,立即产生大量紫色蒸气 ,在玻璃管另一端…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实验2-2吸热反应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演示实验之一。该实验是将大约20 g 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约10 g 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用手触摸烧杯下部,并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然后试着用手拿起烧杯,观察实验现象。教材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