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定位为地方性、综合性、教学型,怎么做好这些高校的学科建设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充分考虑新建本科院校特殊性的基础上,至少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学科建设包括什么;主要着力于建设什么;如何认识与对待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着力点。经过"211工程""985工程"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持续推动,"2011计划"进一步提出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那么,当前形势下,应当如何理解学科建设的内涵?在学科建设中应当重视什么?如何看待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在实践中,应当如何进行学科布局?如何做好学科团队和制度环境建设?如何通过资源配置协调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优势学科与非重点学科的关系?围绕这些问题,本期"高端访谈"栏目对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非师范类高校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探讨了教育技术学科整体建设对非师范类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与意义;从中观层面探讨了非师范类高校学科建设中如何具体建设教育技术学科;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教育技术学科实际建设中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如何促进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紧密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学研究是知识的生产、应用、传授的主要途径,其科研水平高低通常成为判断该校学科建设实力的重要指标.而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永恒主题,是高校一项根本性的任务,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如何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对高校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其他高校无法替代的作用。地方高校如何把握"双一流"建设的机遇,更好地促进一流学科建设,从而建成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大学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基于此,通过界定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地方高校如何强化一流学科建设提出建议:一是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凝练重点建设学科方向;二是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增强师资实力;三是以社会支持为依托,筹措学科经费;四是以制度改革为突破,完善学科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中的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问题.研究和探讨两者的关系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主要功能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基本的出发点、立脚点和主要服务对象.  相似文献   

7.
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系;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性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8.
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几个关系,从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关系、学科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学科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入手,说明了切实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教学型高校学科建设工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覃利 《高教探索》2005,(2):62-64
本在论述教学型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其开展学科建设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列举了教学型高校中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教学型高校中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阐述了教学型高校学科建设的定位及学科的设置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关系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也提出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问题。课程是学校范畴的概念,学科首先是学术范畴的概念,其次是学校范畴的概念。课程建设的用力方向在于"教",即在于建构适合受教育者能够接受的教学体系;学科建设的用力方向在于"研",即在于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探究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相关性很强,二者相互支撑,互为作用,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课程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教学实践推力。不同类型属性的学科课程与之相关的学科关系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目前的学科体系中,没有哪门学科的建设发展像高等教育学这样特殊。潘懋元的学科建设思想影响了这门学科的建设历程。其学科建设思想可总结为五条:立足需要,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内外结合,加快学科全面建设;聚众所长,倡导多学科研究方法;海纳百川,推动群众性高等教育研究;双管齐下,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这一思想体现了大科学时代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创新,对其他新兴学科的创生建设和科学体系的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阐述落实治党从严的方针。  相似文献   

13.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四型目标”,大力推进党的建设,为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实现同步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思想政治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和基层党建、党的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电大专业及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是电大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电大教学团队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与电大传统的教学组织相比有许多优势,作为教学团队存在的一种形式与个例也有其鲜明的特征。电大教学团队的建设应以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并同开放大学的学科建设与电大的系统建设结合起来,同时还必须建立完善的电大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修辞、修辞学在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出发,从中外修辞学的学科地位差异等,对修辞学学科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应对修辞学的学科地位、教学地位进行重新考量.本文提出了建立以修辞为纲的语言教学体系和建立以修辞学为中心的学科体系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基础性建设。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调整学科布局、完善学科组织、确定学科方向、组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确立学科项目、建立学科制度、营造学科环境等。学科建设没有统一的方法,但一般应遵循统一领导、制定规划、组织实施、评估检查、总结完善这一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7.
地下结构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结构工程这门课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确保教学效果,值得深思。从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及课程设计等方面对地下结构工程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探讨。通过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不仅能能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熟悉地下结构工程施工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提升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是20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带普遍性的经验教训,其思想障碍主要不在这个或那个具体问题上,而存在于总的指导思想上没有理解和处理好社会主义与以下几个主义的关系,即低估了资本主义,造成了总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高估了社会主义,导致不自觉地重新陷入乌托邦;看近了共产主义,造成建设实践中超越发展阶段;忽视了封建主义,使社会主义发生了严重扭曲;教条主义、封建主义的特殊结合害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许多理解上的偏差。本文拟从建设重点、建设主体、建设的整体协调、建设的长期性等四个方面阐述理解上的偏差,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思路。  相似文献   

20.
Content analyses of computer databases parsed into notes or ideas do not shed adequate light on the role of collaboration and the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knowledge building; analysis of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classroom and how students interpret that is also needed. This study used ethnographic methods to explore activity theory as an analytic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building, drawing from a class of Grade 4 students’ contributions to online and face-to-face discourse over a period of five months, as well as end-of-year interviews with the students.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four issues: community; rules; mediating artefacts; and division of labour. The findings indicate how understanding such issues can lead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llaboration and of the role of the online environment. The use of 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improving pedagogy aimed at knowledge building is also outl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