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京病逝。先生以105岁高龄悄然告别人世,全国广大读者陷入悲哀。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思虑再三精心策划的"读书·致敬人物"选定为杨绛先生,而杨绛先生终其一生,是完全担当得起这个称号的。让我们走进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去领略杨绛先生的书香生活。在我们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  相似文献   

2.
对于杨绛,我了解不多,只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妻子,只读过她的《洗澡》。最近,看了她写的《我们仨》,对她连同她与钱钟书的女儿"他们仨"多了些了解。 贤妻杨绛 易中天曾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正家若巨木,这或许就是杨绛先生最执著的惦念。杨绛出名比她丈夫钱钟书要早,但婚后她逐渐将角色转化成"钱夫人",有意无意地淡化了"杨绛先生"的名气。她夸赞"默存中西贯通",鼎力相助丈夫做学问。她说,"我这样付出,是出于对丈夫的爱,但更重要的是对他价值的了解,是自觉的相互支持。"1989年,令钱钟书名声大振的《围城》将要搬上银幕时,也是杨绛,为他添上全书的重要一笔:"围在  相似文献   

4.
<正>老王是北京人,是失群落伍的单干户,靠一辆破三轮车活命;老王是田螺眼,住在破落大杂院的塌败小屋,无妻无子一个人活命;老王是杨绛下放到五七干校时认识的熟悉陌生人,是杨绛很多年后创作的《老王》中的老王。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是杨绛的丈夫钱钟书对她的评语;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这是  相似文献   

5.
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几乎囊括了她在"文革"期间所有刻骨铭心的遭遇和心路历程。杨绛韬光养晦的生存方式使她避免了在"文革"中卷入更大的灾难,其"文革"记忆富有浓郁人情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杨绛的"文革"记忆几乎全部停留在个人境遇的陈述上,她对于自己的生存方式缺乏反思,缺少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不争的境界     
<正>"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英国诗人兰德晚年写出的诗句,被杨绛翻译出来,把它作为《杨绛散文》卷首的题词。而这也正是杨绛内心的写照,她低调内敛,与世无争。杨绛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精通英语、法语,后来又自学西班牙语,翻译了西班牙巨著  相似文献   

7.
杨绛先生是一位有多方面学修养的作家,她的喜剧、散、小说创作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杨绛的学风格与其温婉的性情、融合中西的学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她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她的语言朴实、自然,又洋溢着幽默的机趣。  相似文献   

8.
杨绛先生是一位有多方面学修养的作家,她的喜剧、散、小说创作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杨绛的学风格与其温婉的性情、融合中西的学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她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她的语言朴实、自然,又洋溢着幽默的机趣。  相似文献   

9.
<正>杨绛先生《老王》一文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历来是大家关注的关键句,“她究竟在愧怍什么”是大家研究的核心问题。反复阅读作品可知,杨绛愧怍的是她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感情付出的不对等:老王待她如亲人,而她待老王只是比对其他人多了些关心,并没有把老王当亲人。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前,杨绛在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内心是平静的,只是同情老王,善待老王,关心老王,在物质上时不时接济老王。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后,杨绛的内心不再平静,而是经历了“抱歉—不安—愧怍”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0.
将就和讲究     
<正>1935年,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钱钟书是我国庚子赔款留学的公费生,而杨绛在牛津却是自费生,不忍心向已患高血压的父亲开口要钱交付牛津昂贵的学费和导师费,就做了一名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手头的拮据让一向节俭的杨绛更加精打细算起来,钱虽少,但她宽打窄用,从未向钱钟书闹过饥荒,钱钟书对此很是佩服。他们在房东家住,吃的由房东提供,杨绛从未有过挑剔。她笑着说,能吃饱就行。而在穿着上,她更是  相似文献   

11.
杨绛作为一位小说家、评论家和翻译家,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人民出版社近期推出了八卷本的《杨绛文集》。杨绛在《自序》里自谦地说:“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其实众所周知,杨绛先生不论是创作还是翻译都是用“心”在进行的,尤其是散文。她的散文文风恬淡、平和、睿智,似水,又胜酒,淡泊中寓着浓郁,平静中饱含深情,干净明晰的语言在她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杨绛先生文学创作、翻译的研究众多,但是在她翻译的数十年间,其翻译的理念、策略、译本的选择等都受到惯习的影响,她的译者主体性和惯习之间的关系还缺乏针对性研究。本文以布迪厄惯习理论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杨绛译者主体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93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出版了<我们仨>后,依然深居简出,每天在三里河南沙沟的寓所里看书写字.只是在傍晚时分,才由一个孙女辈的保姆陪着,到外面散散步.2004年是<堂吉诃德>问世400周年,同时,包括<堂吉诃德>中译本在内的<杨绛文集>也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4月下旬同广大读者见面.我作为责任编辑,在工作中有幸与杨绛先生有所接触.众所周知,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一贯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杨绛文集>即将出版了,我们希望她能出席该书发布会或接受记者采访,但她平静地说:"没有必要嘛,我是一滴水,不是肥皂沫,吹不成气泡的."然而,当我提出要登门拜访,请她谈谈<堂吉诃德>时,她却没有拒绝.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杨绛散文创作的历程,剖析了其创作面貌与时代的内在渊源,力求凸现一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精神历程。第一部分结合文本与时代,勾勒出杨绛在20世纪历史动荡中柔中见刚的身影;第二部分探讨了杨绛对人生世事的态度,温厚、善良与幽默构成她对待人生的基本姿态;第三部分着力探索杨绛复杂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5.
杨绛纪事     
明红 《职业技术》2006,(5):20-22
杨绛先生的家在北京西城南沙沟。杨绛先生是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最令人感佩的是她的淡泊宁静,她对名利及其他身外之物的超然心绪,始终与纸笔和书本相依,活了一辈子,读了一辈子,写了一辈子。她立身处世很"特殊"──从不在任何会议上露面,杜门谢客,蜗居书斋,专心治学,过着出世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经历了文革的磨难之后,回到我们视野中的杨绛焕发出人生第二次艺术生命力.新时期以来,杨绛创作了一系列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解读杨绛作品时,会发现她以一种与其它作家迥然不同的眼光去审视那个年代.平淡而旷达.含蓄而蕴籍。  相似文献   

17.
我读杨绛,首选她的散文,而她的各种散文书籍,我读的次数最多的要算《干校六记》。读过多遍后,渐渐悟出了潜到文字深处的"杨绛味道"。这种味道很早就被人提出过,而这也正是这本书得以出版的尚方宝剑。重新捧读杨绛先生这本《干校六记》初版本,我又想到已经去世的著名出版人范用先生。这本书的出版,离不开这位当时三联书店的总经理。  相似文献   

18.
母爱有时表现得既不波澜壮阔,也不轰轰烈烈。杨绛先生的《尖兵的钱瑗》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故事,写的不过寻常小事,却一字一句浸透了母亲的爱意,让我们聆听到母亲的诉说,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杨绛先生称钱瑗为她“平生唯一杰作”,简单平淡的语言中透出无尽的自豪与满意。热心教书,关怀学生,为人真诚,治学严谨,孝顺谦和,富有情趣,这些都是作为母亲的杨绛对女儿的赞美与爱怜之词。对英国派来的监管人的“和气”和“十二分的满意”,杨绛写道:“我想她该是一名好的小兵,称得上尖兵。”透过一学生“假如我妈能像钱瑗老师这样,我就服她了”的话语,我…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杨绛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绛,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卓尔不群的学者兼作家。她学贯中西,成就涵盖文学创作、文艺理论和作品翻译三个领域。近年来,她的特殊学术地位愈益受到现当代文学界的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杨绛研究领域涌现出大量创新性成果。学者们提供了诸多新的研究视角和观点,从而提升了杨绛研究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在小说研究、散文研究、喜剧研究和综合研究等方面成果喜人,今后应在文论、译作、悲剧,以及对比研究方面进一步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师:同学们好!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学习杨绛先生的文章.读杨绛的作品,徜徉在她朴素干净的文字里,贴近“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代,走进当时可怜活命的人物的真实内心,同学们会被平凡交往中人性的至善深深感动.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杨绛简洁质朴的文字,了解老王的生活,贴近老王的内心,体味杨绛的不安与表达善意的温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