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名道姓     
您别费神了,姓氏大全里也找不到“朱李”这个复姓。还是听我给您讲一讲我这个名字的故事吧! 当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奶奶以为我是个小男孩,她就费尽心思给我起了个名字——“皓月”。大概是被年饭的香味诱惑的,我竟提前出生了,是个女孩。妈妈没说什么,但还是把“皓月”这个名字留给了叔叔家的弟弟。可我也总得有个名字吧!当时,奶奶正被一部连续剧中的主人公“白若薇”吸引着,随口说道:“就叫若薇吧!”妈妈到底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她既不想违背奶奶之意,又不愿意自己心爱的宝贝女儿如小草一般。妈妈巧改一个“玮”字,便把自己对女儿的珍爱及期望寄托其中。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说名道姓”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7·学和做》中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姓名,研究姓名,知道姓名的重要性,并根据所给的题目进行想象作文。教学这个练习,不能局限于书本,应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通过亲身实践,更多地了解姓氏。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学和做"(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以"姓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古今人物姓名的有关常识,了解〈百家姓〉,能读准姓氏中特殊的字音. 2.了解一些名人名字的意思以及自己名字的由来和寓意,感受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对我们寄托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1.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体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理念。3.通过主动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活动目标:1.通过以“姓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了解《百家姓》,知道姓氏中多数是单姓,部分是复姓,能读准姓氏中特殊的字音。2.写一篇有关姓名的纪实作文或想象作文。3.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增进人文素养,培养热…  相似文献   

5.
趣说千家姓     
在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偶尔看到一个较陌生的姓,我们就会惊讶:还有姓这个字的哪!而当你有兴趣翻阅一下《现代汉语字典》,就会知道汉民族的单姓(不算复姓)已经不少于一千三四百个了,我们平常熟悉的张王李刘只因为姓的人多才成为大姓,而历史上通行的《百家姓》也不过是500多个。明清时期就相继有了千家姓,因此,我们没见过的姓多得很,不妨学学千家姓,对我们会有许多启示呢。  相似文献   

6.
一、课题内容 在学习《百家姓》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了解自己姓名的由来,能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名的含义,在了解自己喜欢的名人的过程中,树立远大志向。  相似文献   

7.
一、课题内容在学习《百家姓》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了解自己姓名的由来,能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名的含义,在了解自己喜欢的名人的过程中,树立远大志向。  相似文献   

8.
徐晓红 《考试周刊》2011,(93):36-36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它没有现成的教材、案例,靠的是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拓宽学习的空间、时间,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让他们在广阔的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9.
正这学期,学校五年级(5)班的班主任生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我就"临危受命","被班主任"了。虽说是"被班主任",我也渴望能有所作为。"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是接手新班的首要工作,也是建立良好班级气氛和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石。如果班主任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就能为之后顺利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打下基础。如何才能更快地认识了  相似文献   

10.
北宋初年有一本影响深广的蒙学读物《百家姓》,收录了四百三十八个姓,后来的增补本增加到五百零六个。但这并非汉姓的全部。在这之前,唐林宝的《元和姓纂》收录的姓就有一千四百多个;在这之后,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里所收的姓更增至二千六百多个;而现在一般认为的汉姓有三千多个,也有认为五千多个,甚至有认为汉姓已达一万多的。然而实际上真正的汉姓是很少的,不过几十个,大部分姓原先都是氏。姓和氏现在已连用为双音节词,氏的意义已经虚化,姓氏就是姓。但若从姓氏发展的历史看,现在所说的“姓氏”,大部分应该是氏而不是姓。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单音节词,姓是姓,氏是氏,不能含混。中国社会在秦汉以前是一个既有姓又有氏的社会,两者的区分相当严格。  相似文献   

11.
按照当代历史学家的说法,姓是母系币族社会的图腾和族徽演变来的。当时,实行族外同辈婚,甲氏族的同辈众男子,嫁到乙氏族,成为乙氏族同辈众女子的共同丈夫,因而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一母系氏族只知道自己的始祖母。人们探讨自身的来历,却又无法解释清楚,于是就把某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人格化、神化,认为自己的祖先即始祖母是被这一神化了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所感化而生。因此,这一神物将会永远保护自己。这一神物,就成了这一氏族共同崇拜的“图腾”,成为了甲氏族区别于乙氏族的“族徽”,成为了这一氏族的姓。也许夏氏族是以薏苡为图腾,商氏族是以燕卵为图腾,周氏族是以巨人脚迹为腾图。后人不了解这一历史真象,于是把它看成神话故事。又正因为这一现象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所以写成文字时,“姓”大多被后人加上“女”旁。《说文》说,神农姓“姜”,黄帝姓”姬”,黄帝之后百(鱼攸)姓“姞”,少昊氏姓“嬴”,藻朦姓“姚”,祝融之后姓“(女云)”,等等,全都从“女”。  相似文献   

12.
当你遇到陌生人,你会问他姓氏名谁。可是,你知道姓的由来吗?  相似文献   

13.
《说文》“女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乎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许慎的意思是:姓,是用来表明人们出生的缘由、地点或人们的德性的。古代的神圣的始祖母,被上天感应,生下后代,这后代因此被称为天子。“姓”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左传·隐公八年》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的话。 “因生以赐姓”,前人异说较多。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所渭“张氏”、“李氏”,换言之即“姓张的”、“姓李的”。但在先秦时代,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奴隶更没有姓氏,有的连名也没有,而且姓和氏是有区别的。中国姓氏的产生,大概可远溯到原始社会。姓从女生,该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产物,同一姓代表有共同的血缘关系。《说文》释“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这表示姓是同一母亲所生育的后代。所以,古帝王其姓多  相似文献   

15.
呈孔 《教师博览》2003,(10):45-46
强烈的数典认祖、追宗寻根意识,是中国姓名文化的核心所在。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姓氏有5662个(不包括元、清两朝移居中原的蒙、清两族之姓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姓氏)。其中,单姓3484个,  相似文献   

16.
<正>姓氏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姓"和"氏"原来有分别,"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改随父姓。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一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  相似文献   

17.
姓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明家族的字”。其实,“姓”与“氏”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一、“姓”是一种族号,用以表明家族系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的。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源,“氏”是分支。所以,“姓”与“氏”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后代“姓”与“氏”不分了,如“张氏”、“王氏”,即“姓张”、“姓王”。 二、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后来,“氏”又用来区别贵贱了。如:对显贵之家称“氏”,而低贱之家则有“名”无“氏”。在婚姻方面,“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姓”众多纷繁,五彩斑斓,据1984年《中国姓氏汇编》统计,单、复姓共计5730个,究其由来,大致由以下六种途径形成。一是图腾化好创造了姓。《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所谓“母感天而生子”,实为母感“物”而生子,此“物”就是氏族人们崇拜的图腾。某些古性正是由日腾名称转化而来的。《论衡·奇怪篇》载:“禹母吞装饮而生离,故夏姓日‘拟’;离(契)母吞燕卵而生离,故殷姓日‘子(好)’;后稷母记大人迹而生稷,故周姓‘姬’。”这句话无疑说的是有关图腾为…  相似文献   

19.
说“氏”     
《说文》:“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土隋)者,曰氏。氏崩,声闻数百里。象形,声。”意思是:氏字是巴蜀一带叫山岸边附箸的、样子象要堕落的岩块做氏。这样的“氏”一崩塌,响声传到数百里之外。 由“氏”的“旁附”引申“支系”,引申为“姓氏”的“氏”。当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母权向父权过渡时,女子嫁到男方,为了区别甲父系氏族和乙父系氏族,就产生了“氏”。“姓”,表示同出一始祖母;“氏”,是姓的支系。到氏族社会解体时,“氏”就演变成了古代贵族  相似文献   

20.
说“氏”     
现今姓氏合称,而古者“姓”“氏”有别,姓为族号,氏为姓的分支。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产生了“姓”,用以区分血缘、辨别部落和婚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大量繁衍,从老部落中间开始分化出一些新的支系来。“氏”作为这些分支的称号便产生了。据考证,氏的产生始于周代,《左传·隐公八年》大夫众仲曾对姓和氏的关系加以描述:“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