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基博先生所著《名家五种校读记》,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三十一日出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自印本,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之九,无锡民生印书馆印刷.《名家五种校读记》是钱先生对先秦名家五种著作《尹文子》、《邓析子》、《慎子》、《惠子》和《公孙龙子》所作的校读记,既校勘善本,又阐发了其中要义.除《惠子》分“征文记”、“传”两部分外,其余四种皆分“校读记”、“传”、“后叙(或序)”三部分;在“校读记”中,又于各篇分“校勘”和“提要”两种.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天堂与五月》和《花一般的罪恶》1926年邵洵美自欧洲回国,到上海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访《狮吼》杂志同人,与滕固、章克标成了至交,并成了《狮吼》的主要撰稿者.1927年1月,他的第一本诗集《天堂与五月》作为“狮吼社”丛书,由光华书店出版发行.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在《选诗杂记》中说:“还有邵洵美先生的《天堂与五月》,到底没找着.赵家璧先生来信说,上海也没有.清华有,丢了.我托李健吾先生问过沈从文,同时自己写信去;他写过《我  相似文献   

3.
王剑冰先生的散文创作颇似山泉,汩汩外溢,自然而然地汇成悠远隽逸之溪,漫漫浸润心扉,这是心底的流韵,心与心相读,使你情不自禁地和作者一起陶醉在优美的韵律中。这是我读《有缘伴你》的总体感受。 这本书,收录王剑冰先生的近作80余篇,分为“你的深情是我家”、“晨雨中走进一个境界”、“五月的情感”、“有缘伴你”四辑,选材之广,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年龄层  相似文献   

4.
正十余年前,刘宗超先生的《中国书法现代史》出版,我曾为之撰写了《精察·思辨·客观》的书评。多年来,他专注于当代书法史的研究,经常有宏论大篇发表,每次我都会细细赏读,被他的才气、他的思辨、他的敏锐而打动,心中一直以青年才俊仰之。后收到他墨香洋溢的作品集,不胜欣喜,随即拜读。此集为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系列作品集之一,刊载着刘宗  相似文献   

5.
<正>《葡萄月令》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最能代表其语体风格的散文作品。其女儿汪明在《名家之后读名家之作》中如是说:"写完了这篇散文,他(指汪曾祺,笔者注)自己的得意之色已浮在脸上……"。显然,汪曾祺先生对自己的这篇作品也是非常满意的。然而,对于这样一篇内容与写法都非常别致的散文作品,学生在交流读后的最初感受时,却说:像流水账,看不出有什么好;像是说明文,写如何种葡萄的等等。看来,这篇散文教什么,如何教,怎样消除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正>1.阅读教学重在激发兴趣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家名篇,教学前后,教师有意识地加点花絮介绍名家或写作背景(如学习《落花生》,讲一点落花生的由来,引导读许地山的作品);有些课文是名家名篇的节选或缩写,教师把作者的原文推荐给学生,如学习《少年闰土》,指导学生阅读描写老年闰土的文字,引导学生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有些文章是名著的梗概,教师带着学生欣赏,并适当点拨欣赏方法的同时,推荐学生读原文,然后班级开展综合性  相似文献   

7.
    
读齐邦嫒女士的《巨流河》,书中有一个细节很令我感动,是齐邦嫒回忆关于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一件往事。有一年,朱光潜先生邀请齐邦嫒等人去他家喝茶,时令已然是深秋,走进朱先生的小院,见满地都堆满了厚厚的落叶,人走在上面,发出“飒飒”的响声。有一位男同学见此情景,便拿起院中的一把扫帚,  相似文献   

8.
小引《金瓶梅词话》虽然是一部自话长篇小说,但是读懂读通并不容易。香港学者马力先生在《评梅节点校本<金瓶梅词话>》中说到:“大陆研究《金瓶梅》的学者王汝梅也承认,《金瓶梅词话》‘有很多句子、词语尚读不懂、读不通’。”(《明报月刊》1988年3月号)他引述的这句话是我本着实事求是精神说的。我深感读《金瓶梅》之难。概言之,读《金瓶梅》之难有三:  相似文献   

9.
1935年,也就是鲁迅先生逝世的前一年,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已》、《药》等,陆续的出现,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为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点’,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以后虽然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画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但一面也减少了热情,不为读者所注意了。”这段话谈的问题很多,也曾引起重视,但其中涉及到的关于《呐喊》、《彷徨》的读  相似文献   

10.
我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早有耳闻,他的著作我也读过一些,像《八只小猫》、《趵突泉》等。不愧是名作家,他的作品读起来总是那么自然、亲切和实在,像《养花》,平凡中有伟大,朴实中有真理。  相似文献   

11.
近读《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其中有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治学之道·学风先导》,文章中深情地回忆了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在论文选题和标题其实也就是学风、文风问题上对他的教导。  相似文献   

12.
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如撬杠终于撬翻了“文字狱”的巍巍高墙, 也使老作家胡风先生告别了漫长的囚徒生活。回到充满阳光的人间。二十五年来,他是怎样走过来的?读者朋友一定很想知道吧!《山西青年》八一年第一期上发表了报告文学《胡风先生出狱前后》,介绍了胡风先生的情况。在一九五五年五月十三日《人民日报》上公布了  相似文献   

13.
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贬永州五年之后,从河东龙兴寺迁居河西“愚溪”之畔.他改冉溪为愚溪.并写了《愚溪诗序》、《愚溪对》、《八愚诗》等诗文,大谈特谈其“愚”.可以说,这是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饱经五年打击摧残与  相似文献   

14.
一、早自习让学生抄读名家诗词。开头见好诗词就抄,比较零散,后来要求按诗的内容和风格组成诗组,把鲁迅先生《自题小象》、《自嘲》,周总理的《大江歌罢掉头东》,组成献身诗组,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的《游山西村》组成田园诗组。我还编写了边塞诗、送别诗、豪放诗、朴素诗等等不同类型的诗组,在抄读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不同风格、流派等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15.
拜读吴金华先生的《<建康实录>十二题》,思绪不禁回到了四年前的复旦。2002年10月, 我去母校复旦大学参加吴金华先生主持的“《三国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收获良多:其一,交了两位朋友,《文史》编辑部的于涛,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胡宝国。《文史》是常看的,为它的文献考证扎实有力;宝国是久闻大名的名家公子,其时正在做着汉唐史籍与史学的研究。与于、胡两位借助烟酒、围绕文献的学术交流,十分愉快。其二,有了一种警觉,中华本《三国志》从此不敢拿来就用了,会间所读吴金华先生的一篇《中华书局校点本<三国志>修  相似文献   

16.
已故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的《奴隶制时代》一书,对先秦社会的研究多有精辟见解。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读了此书中“墨家节葬不非殉”一文,觉得有不妥之处;现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请大家讨论指正。 墨家主张“节葬”而又“非殉”,这是我读了《墨子》和《奴隶制时代》后新的体会。郭沫若提出墨家“把物殉看得比较重,而把人殉却看得比较轻”;进而导出了他的“墨家  相似文献   

17.
黄元罗 《今日教育》2012,(12):40-41
我是2000年读的大学,2004年大学毕业走出校门后一直战斗在高中教学第一线,忙碌疲惫中仿佛忘记了曾经度过的许多与名家名作相伴的幸福和温馨时光,感觉心中荒芜不堪。其中在大学就选修过钱理群先生主编的《现代文学》专题,可惜已过而立之年的我似乎忘了大概。  相似文献   

18.
邓牧、字牧心、浙江钱塘人。生于宋理宗淳祐七年(公元一二四七年),死于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一三○六年)。关于他的事迹,史书上没有记载,在《洞霄图志》中有《邓文行先生传》,说他“年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追古作者。及壮,视名利薄之;遍游方外,历览名山。逢寓止,辄杜门危坐,昼夜唯一食”。他自己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1902年出生于浙江温州地区一个偏僻的穷山村。家门前一带都是山,乡里根本没有学校,十来个孩子请了一位没考上秀才的先生教他们《论语》。苏步青除了读先生教的书外,还抓紧一切时间读其他古书。平时放牛,他就在牛背上念《千家诗》。稍大一些的时候,他就背诵《唐诗》《宋词》等。《唐诗三百首》他篇篇能背出来。再大一些,随着对古文兴趣的增加,就阅读《左传》《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等名著。  相似文献   

20.
几点说明     
一九六四年五月,我教学茅盾先生的著名散文《风景谈》,由于作者当时写作环境所使,写得比较含蓄,有些意思不易理解。我决定写信向茅盾先生讨教,几天后他给我复了信,使我十分感激。六六年冬,我又到北京,拜访茅盾先生,他亲切地接见了我,跟我谈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勉励我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对我说:“你还年轻,做老师是光荣的,不要怕挫折。”“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的出处,我根据茅盾先生的指点,在孟昌同志翻译的高尔基《论文学》一书中找到了。例如《谈谈〈诗人丛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说,我们的时代正在把一些崭新的题材列入诗歌的领域,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