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筷"作为一个会意字,同时也是一个后起字。从竹,快声。意思是夹取食物的用具,原本称"箸",由于各地民间都有些避讳,比如舟行避讳住、翻,故改为筷。字形上边为竹字,表示竹制,下边为快,取其快速、方便之意。小时候读《水浒》,第一次见到"筯"这个字。初见之时,还不认得,觉得这个字颇奇怪,是"筋"字多一横。按照上下文,也就猜到"筯"便是筷子。让我清楚记住这个"筯"字的情节,  相似文献   

2.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时,在一次宴会上,他问周恩来总理:"总理先生,人们都知道您智慧过人,今天,您能否用贵国的4根竹筷,摆出我名字中的‘田’字来?"周恩来总理略加思索,把4根竹筷轻轻放在一张方桌上,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晏子春秋》中"酣""酲"二字字义的分析,以及对后世不同时期文献中这两个字的字义的分析,并结合《说文解字注》《王力古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的查阅,更加直观具体的理解"酣""酲"二字字义的发展变化情况和一字多义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与"四书"之《论语》、《孟子》和《大学》相比,《中庸》中的"中庸"字义,自古至今都是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前人的研究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分别对前人对"中"、"庸"二字的解释做出辨析,采用了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期析出《中庸》的字义。  相似文献   

5.
由"谯"字"酷烈"义为缘起,笔者通过分析《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中"谯"字的释义处理,结合大型语文辞书义项的设立原则,探讨"酷烈"的义项设立问题。  相似文献   

6.
《辞源》释“怨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书·礼乐志》所言《诗经》"怨利之诗",此"刺"字非个语"讽刺"之意,当依《毛传》《瞻印》释为"责"。验证《诗经》"怨刺"一类诗.其内容绝没有嘲讽朝政之意,而只是黄其想咎,欧其改过,重振朝纲;检索先秦两汉文献中所允之"刺"字,皆没有含"嘲讽"意味的义项;考查"讽刺"一词的由来及其意义演变,个语"讽刺"之意是"刺"字的后起义项,大约始于唐宋间。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经典巨著,也是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它开创了汉字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一传统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说文解字注》)。那么,它为什么要命名为《说文解字》呢?"文"和"字"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8.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说文解字》说:"竞,强语也,一日逐也。"殆非本义。"竞"字的本义应为"强",如《诗经·周颂·执竞》中"执竞武王",大意是:能慑服强敌的周武王。由"强"可以引申为"争逐"之义,如《商君书·错法》:"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互相争胜就可以成为"竞争",如《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对"竞争"一词,郭象的注解释得明白:"并逐日竞,对辩日争。"  相似文献   

9.
<正>"其"字在古汉语中运用较多,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二十处之多。为全面掌握古汉语中"其"字用法及含义,本文以《游褒禅山记》为载体,对"其"字用法及含义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这样,既可掌握"其"的用法及含义,又有助于理解文意主旨,更好地捕捉游记之灵魂。一、代词文中"其"用作代词,多用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一)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10.
"谭"字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作姓氏,二是用作谈话、谈论",谭"同"谈"。但《天方夜谭》的"谭"字为什么不写作"谈"呢?《天方夜谭》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本书。"夜谭"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  相似文献   

11.
对于《庄子·逍遥游》开篇的"冥"字,经常作"溟"解,从而背离了《庄子》所要强调的道的存在境界,本论文试图对"冥"、"溟"二字进行辨析,还原《庄子·逍遥游》中"冥"的本来意思,以利于对《庄子》及道家思想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说"字共出现12次,其读音和意义与今有所不同。在《诗经》中"说"字有三种音义,"说"字音"悦"表喜悦之意;音"税"表达的是停滞休息之义;音"脱"时表示的是解脱逃离之义。《诗经》中"说"有第一个音义,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说"字,后起字"悦"分走了本属于"说"字表喜悦的意义;有后两个音义是由于"说"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字,古人就习惯性地把本字"税"和"脱"写成"说"字。  相似文献   

13.
<正>"既东封郑"是高中语文教材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短短四字,理解起来却颇有争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东"和"封"的用法,笔者不揣谫陋,撰此小文,对"东"、"封"二字用法进行分析,就教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一."封"字是使动还是意动?"既东封郑",教材的解释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很显然,教材的处理是把"封"字当作使动用法。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14.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氓》中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句出现"二"和"贰"字,在必修五的《郑伯克段于鄢》中"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国不堪贰","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等几次出现"贰"字,在古汉语中"二"和"贰"分开使用,他们有没有异同呢?在这里做一个简要探讨。首先看看"二"的字义。参看2006年版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p369)、2013年陕西出版社出版的《字海寻趣》(p117)、2012新世  相似文献   

15.
"学而不思则罔"中"罔"字当解释为"欺骗"之义。首先从字形、字音、字义角度辨析与"罔"字近似的字包括"网""網""惘""亡"等,梳理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揭示"罔"字"欺骗""迷茫"等义项的来源。其次利用训诂学上的"对文"和《论语》中其他"罔"字的用例来阐释其具体含义。最后通过归纳与《论语》同时期的其他著作中"罔"字的释义来进一步佐证结论,即"学而不思则罔"中"罔"字的含义为"欺骗",而非"迷茫"。  相似文献   

16.
《鹿柴》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读起来朗朗上口。可是,一直以来"响"字的意义却饱受争议。因此,文章围绕"响"字的本义、权威版本诗歌鉴赏辞典中关于响字的解释以及从绝句句式的特点三个层面来对"响"字的字义加以界定,进而促进师生对《鹿柴》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中出现"江""河"二字甚多,这两个字可以按照本义专指"长江""黄河",也可泛指其他河流。其泛指的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说“壑”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张公夫人麴娘墓志铭》中的"■"为"壑"的俗字。在"壑"到"■"的俗变过程中,文字类化起了重要作用。类化分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是众多俗字产生的重要途径,《集注》中"(頁頁)"和"■"也是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字内类化字。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梦回"一词多用来表示"梦醒"之义,一些人将其释为"梦中回到"其实是一种误读。"梦回"一词的用法有四种:一是紧接"梦回"二字,下文叙写抒情主人公梦醒后感受到的现实情境;二是紧接"梦回"二字,下文叙写抒情主人公从何样的梦境中醒来;三是"梦回"二字后本句结束或整首诗词结束;四是只以"梦回"二字作为题目,而此二字文中不出现。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梦回"当为其第二种用法。  相似文献   

20.
1988年1月10日《人民日报》第八版摘要刊登了《四川民族》1987年第6期王康荣的文章,标题是《"吐蕃"的"蕃"字不读"番"》,摘要的全文如下: 目前,一些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一些地方在历史教学中,把吐蕃的"蕃"(bo)字, 错读为"番"(fan)的情况屡见不鲜,如电视风光片《阿坝漫行》等。 吐蕃是古代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称谓,又作"图伯特"、"土伯特"或"图白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