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改革和发展教育必须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离开了教师的现代素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具备现代素质的教师、才能引导学校教育现代化系统工程的启动.师范学校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其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对加强自身素质的建设更为迫切和重要.提高师范教师素质,优化师范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本文就师范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教师队伍的管理等问题进行探索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学校的好坏有赖于教师队伍的优劣.我校之所以在社会上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办学声誉,是因为我们一贯地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优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2000年以后,大批新教师来到学校,工作5年内的新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70%.在这种态势下,如何遵循精细化管理精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了我校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了一支思想觉悟高、作风扎实、业务能力强、具有献身精神的教师队伍,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学校先后被评为“课改先导性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究其原因就是我校一贯注重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了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在师德教育方面我校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培养教师,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性工作.对于我们学校而言,狠抓青年教师的培养尤为关键.我校目前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共有46名,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有36名,占近80%.而且我校因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不利因素导致新进的教师与兄弟学校相比,素质有明显差距.因此,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我们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下面,简单谈一谈我们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青年教师的培养更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的培养决定学校发展的未来,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近三年来,从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大力提升办学水平的战略高度,我们提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积极探索和创新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实施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为我校创办高品质初中学校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学校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学校的培养。学校只有把培养教师素质放在应有的战略高度,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质。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已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校园,成了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谈谈我校校本教研的一些粗浅做法:  相似文献   

7.
中等师范学校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基地.但是,十多年来,师范教育受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摧残,中等师范学校的办学方向被改变了,给教师队伍的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目前,中等师范学校如何把工作着重点放在培养又红又专的学校教师方面来,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而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不断探索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建设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2004年秋季开始,基于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状况和学校教育质量,围绕学校和教师队伍长远发展目标及规划,我校开展了主题为"建设和谐团队"的教研组建设活动。几年来,学校探索出了一条提升教  相似文献   

9.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特殊的基础建设,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随着我校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增添了新生的力量,对我校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一支强有力的后备军.因此,我们面临着的新问题是:怎样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在较短时间内胜任教师  相似文献   

10.
以师为本,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江苏省连云港师范学校校长周宁近年来,我们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和中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了以培养高素质现代化师资队伍为目标的《青蓝工程》方案,确立了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对...  相似文献   

11.
教师学校是19世纪早期美国独创的教师教育机构.它是培养美国农村教师的主要机构,与师范学校同时发展,与师范学校授课内容和所起的作用一样,但它没有固定的场所,其授课时间灵活,教学人员多样化,因此被称作“移动的或巡回的”师范学校.它是一种非师范学校的教师培养机构,它紧密地把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适应了当时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它为美国缓解教师数量的短缺和满足教师队伍多样化的需求作出了一定贡献,弥补了美国师范学校的不足,尤其受到地广人稀的农村地区的欢迎.通过描述教师学校的起源、发展的过程、消失的原因和贡献,梳理和研究美国教师学校,可以为我国教师机构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要办好学校,必须建设一支立场坚定、作风扎实、师德高尚、素质精良、业务能力较强的稳定发展的教师队伍。柳斌同志曾说:“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几年来,我校教导处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监督指导作用,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尤其是在对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我们根据我校青年教师多,思想业务水平亟待提高的实际情况,探索途径,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3.
李雪林 《中国教师》2014,(16):64-65
<正>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保证,如何培养优秀教师特别是学术型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成败的关键。为追求我校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加强教师的培养,笔者曾在《建设研究型学校,追求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提出"让科研成为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工作学习化,研究课堂化,课题问题化,成果多样化"为策略,全力培养学术型教师。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科研层面谈一谈对学术型教师的培养。一、让教师在科研的氛围中工作,实现向  相似文献   

14.
学校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学校的培养。学校只有把培养教师素质放在应有的战略高度,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质。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已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校园,成了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谈谈我校校本教研的一些粗浅做法:一、建立组织,健全机构,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  相似文献   

15.
我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校近几年追求跨越式发展中,建设一支富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校的实践表明,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有利于培养优秀教师、用好优秀人才、留住骨干力量、带动教师整体的提高,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建设一支善教育、精教学、能科研的教师队伍,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提高当代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校努力探索出一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办学之路,为学校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办学活力.……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根本,所以在内涵建设中,应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本文将对我校实际阐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的一些思考,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把提高教师素质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我校是2000年成立的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教师有的没有担任过高中教学,有的刚毕业,都缺乏教学经验。针对我校教师队伍素质现状,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经过努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二期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智慧和专业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我校是地处上海郊区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受学校地理位置的限制,教师对外的交流也比较有限.伴随着老教师的退休和优秀师资的严重外流,我校教师队伍迅速年轻化.新的课程、新的理念必须要有具备新理念的教师来加以实现,仅仅依靠上级部门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因此,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不仅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也就是说,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始建于1958年,现有教学班20个,学生近700人,教职工81人。多年来,学校始终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当作大事来抓,在师德建设、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教师队伍的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师德建设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崇高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