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认知隐喻学相关理论,对吉祥图案代表性语料中多种模态隐喻的界定以及各类隐喻运作方式的分析,发现吉祥图案中的隐喻可通过自然形纹样、吉祥语文字、文字图符、颜色、造型、几何纹样及语境等多种模态呈现;根据概念隐喻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关系,吉祥图案中的多模态隐喻运作方式可分为七类:"源域自然形纹样—目标域语境""源域自然形纹样兼文字—目标域语境""源域自然形纹样—目标域吉祥语文字""源域自然形纹样兼文字图符—目标域吉祥语文字""源域颜色—目标域语境""源域造型—目标域语境"以及"源域几何纹样—目标域语境".拓宽多模态隐喻研究范围,为吉祥图案文化隐喻的解读和应用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是文章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视角,分析外交宣传短视频《世界舞台上的习近平》中多模态隐喻表征特点和隐喻意义构建模式,阐明了多模态隐喻在外交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作用。分析发现《世界舞台上的习近平》中源域并非直接映射外交意识形态,两者之间存在将意识形态具象化了的靶域概念。旁白声音是提供靶域概念的主要模态,而源域则由图像、元素动态、人物表情姿势、音乐等其他模态得以实现。一个靶域概念在多模态隐喻中通常由多个源域模态同时映射,而靶域概念又进一步映射外交意识形态,促进了外交意识形态的传播和理解效率。  相似文献   

3.
多模态隐喻指源域和目标域由不同的符号模式呈现而形成的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讨论多模态隐喻不同于传统隐喻的区别特征,阐释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过程,并且分析多模态隐喻解读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政治漫画是一种视觉语言型的舆论新闻话语,它结合了图像和语言两种符号。多模态隐喻指的是隐喻的一种,其中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的符号形成。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将概念隐喻、转喻与政治漫画的特征相结合,试图分析源域选择和源域文化内涵在多模态隐喻过程中对身份构建的作用,从而对漫画进行细致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多模态隐喻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符号模式呈现的隐喻。政治漫画是图像和语言文字这两种符号相结合的一种视觉模态语篇,属于多模态话语;其通过图像和语言文字共同作用构建意义,创造出完整的交际事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的视觉图像分析理论,尝试分析3幅漫画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及文化内涵,并分析漫画创作者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对隐喻和转喻的源域选择的重要性,进而说明政治漫画如何依托概念隐喻将事件、人物、环境等不同要素进行整合,实现构图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模态隐喻的概念映射是通过多种模态资源协同作用建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关系和完成意义表征的认知过程,受到语境、主体、语类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一立体、复杂、动态的认知过程使隐喻意义也更加多元化。因此,解读多模态隐喻意义应考虑其构建过程中的实时语境、设计主体、语类特点和文化规约等因素的影响,以消除理解的歧义性、随意性和主观性。  相似文献   

7.
多模态隐喻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符号模式呈现的隐喻。政治漫画是图像和语言文字这两种符号相结合的一种视觉模态语篇,属于多模态话语;其通过图像和语言文字共同作用构建意义,创造出完整的交际事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本文探究政治漫画的概念组织结构:概念隐喻和转喻,聚焦政治漫画如何通过视觉图像和文字的互动来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构建和传达创作者的思想,进而影响公众思维。对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隐喻和转喻的动态构建及操作机制,对语言隐喻和转喻研究是一个强有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新冠疫情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常以场景形式呈现,具有叙事功能。漫画元素之间、不同漫画之间存在逻辑联系,具体表现为多模态隐喻场景内部元素互动形成的单个多模态隐喻情节(微叙事)以及多个多模态隐喻情节联动构筑的隐喻叙事。两者的认知表征有所区别:前者是源域某个框架到靶域对应框架的映射,而后者是源域多个相关的框架联动到靶域对应框架群的映射。它们的叙事性都基于源域和靶域中框架元素之间对应映射产生的系列隐喻,由此发挥独特的语用功能,并成为抗疫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多模态隐喻指某映射的源域或目标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符号资源中实现的隐喻。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校园精神等诸多元素的总和,它内容丰富,形式各样。文章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识别并解读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并以此为基础概括校园文化多模态隐喻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多模态隐喻是多模态化时代的产物,多模态隐喻研究日渐兴起。本研究基于多模态隐喻的概念和优势,对一则动漫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分析,力图回答两个问题:(1)这则广告中存在哪些多模态隐喻?(2)这些多模态隐喻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模态呈现的?研究发现,广告中的图像模态,语言模态和声音模态协同作用来完成多模态的呈现,由此实现更好地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美  王华 《海外英语》2012,(17):239-240
采用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分析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投射,探讨概念隐喻如何构建语篇的连贯。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通过映射有助于人类从源域到目标域来认知世界。《围城》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英汉两种文化模式的异同决定了有些隐喻可译,有些隐喻不可译,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小说《围城》中色彩瑰丽、新奇独特的隐喻,构成了钱钟书独特的写作风格,但同时也向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茅国权在翻译此部小说时,对其中的诸多隐喻进行了传神达意的翻译,赋予了读者极大的阅读享受。但是,由于译者忽视了英汉文化间的细微差异,某些意象翻译出现了误差。从概念隐喻理论来看,《围城》英译中的意象误差主要有两种情况:隐喻认知的偏离和隐喻认知的缺省。有可能导致译语读者对原文理解的偏差,难以领略小说原文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表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目标概念域和始源概念域中两个意象相互映射的结果。在小说文本中,个体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体现在思维风格的差异之上。阐述从隐喻角度研究小说《飞越疯人院》方法,重点从概念隐喻表达,分析概念隐喻的变化与其叙述者的思维风格之间关系,从认知的角度解读文本中传达出的深刻隐喻含义。  相似文献   

15.
人体在人类认知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体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本研究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认知角度研究英汉成语中的身体隐喻,并将英汉成语中的身体隐喻划分为四种类型:身体作为源域;身体作为靶域;身体同为源域和靶域;身体部位之间关系与其它事物或人之间关系的投射。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闻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表达,这些语言层次的隐喻表达背后隐藏着系统的概念隐喻映射。这些概念隐喻植根于人们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人们依据熟悉的概念构建抽象概念。英汉经济语篇中主要的几种映射模式有健康隐喻、战争隐喻、婚姻隐喻。这些概念隐喻在英汉语篇中存在着概念映射层面和语言表达层面的差异,受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语言系统的精华,是人类认知、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它产生于建立在相似形基础之上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概念隐喻是隐喻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意象是概念隐喻的知识来源和建构基础。概念隐喻是由人类经验和文化意象衍生而来,其形成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和类比。本文以以上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文化意象形成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取向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和简单的语言产物,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人们借助熟悉的具体概念建立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构建陌生的抽象概念.文章以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为研究文本,抽取并分析小说中关于“女人”的隐喻.通过分析各个隐喻的始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不难发现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带有消极负面特点.这也反映了在20世纪初的美国,普通大众对“女人”有很深的偏见.  相似文献   

19.
隐喻普遍存在。从本质上来说,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概念体系。概念隐喻就是将具体的、熟悉的始源域概念映射到抽象的、陌生的目标域概念上,以理解抽象的、内在结构欠清晰的事物。概念隐喻主要研究隐喻概念中一般的、常规的模式,即常规隐喻,从而揭示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人类的认知始于身体经验的物质基础,因此,本文根据隐喻概念理论,以英汉身体部位词“脸(face)”、“限(eye)”为例,探讨身体部位词的常规隐喻,旨在对常规隐喻的研究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20.
在认知隐喻理论的框架内,以自建的小型商务英语语料库为基础,揭示隐喻“商务即战争”(BUSINESS IS WAR)在商务语篇中的表现形态,并在Halliday语域学说的视角下,进行了商务语篇与政治语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战争隐喻在商务语篇中构成了严密、完整、和谐的语义网络系统,极大地支持了商务英语语篇信息的构建和传达.与政治语篇相比,商务语篇的隐喻密度很小,源始域倾向于战争策略、靶等战争外围概念,而非杀戮、战斗等核心概念.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是语域学说中的语场和语式元素,与语旨没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