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实践融入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地理学社会实践课程融入课程思政,体现了静态融合性和动态延伸性的内在逻辑。文章以乡村振兴与乡村地理社会实践“金课”为例,构建一套地理学社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设基于乡村振兴实践情景的社会实践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此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和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2.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而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会是高校实施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依托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会等组织力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探讨并构建“党团班”协同社会实践育人模式途径,重视实践育人系统化不高、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契合度不高、评价反馈机制有待完善等现实困境,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强化组织协同、构建正向激励、实施联动耦合,从组织管理、支持保障、评价考核、协同耦合等方面突破现实困境,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党团班协同耦合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贯彻落实党的高质量“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做到“知行合一,德技双磬”。  相似文献   

3.
"教学做合一"是教学法的界定,是生活法的说明,是真知识的源泉。内江师范学院坚持"教学做合一"的育人理念,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做中学,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育人平台;以校内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做中学,形成了学做互动的实践育人平台;以社会课堂为阵地,突出学生做中学,形成了校地联动的社会育人平台。  相似文献   

4.
5.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思想,强调"做"是教与学的中心,这一思想对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有指导意义。从教、学、做三个视角探讨教师怎样教及学生如何于学与做中创造新价值,尝试把"教学做合一"整合到生物实践教学课程中,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知行合一,可有效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2008年,我校首创并实施了"体验式教学"模式。5年来,我校每年暑假组织高中生参加农村义务支教等活动,并将此项活动正式纳入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管理,为每一名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给予相应的成绩评价和学分认定。至2014年底,已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四川、青海、江西、河北、山西、湖北的支教活动;完成授课1000多课时;为贫困儿童捐助文具、书籍、电脑等物品约合人民币3万元;整理出版了《北京四中高中学生考察文集》《此岸彼岸》《见微  相似文献   

7.
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是一种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性,能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素质和技能,是拓展教学空间和缩短培养周期的有效方法,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含义,说明了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阐述了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在商品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王骄 《生活教育》2012,(24):73-75
作为新课改的亮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兵,江苏省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综合社会实践为抓手,不断深化内涵建设,为培养和造就品德优良、素质全面、具有“三创”精神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0,(2):122-128
高校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造就新时代新青年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历来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工作,不断拓宽实践载体,创新实践内容,着力"专业联接促就业、项目联动促育人、阵地联网促活跃、机制联合促支撑",打造"四联四促"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新体系。文章研究以"博云"社会实践为例,立足"四联四促"构筑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新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出发,对"新体系"社会实践育人的目标任务、时代价值、实践路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新体系"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延伸,为高校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社会实践是高校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而目前高校在社会实践的组织与管理方面出现了某些偏差,以致影响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解决的路径在于统筹安排,统一组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实践的内容上注意结合专业方向与地方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拓展空间边界,延伸学习领域,改进学习方式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场馆课程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并且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创建自主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空间的非正式学习课程。在实践育人背景下,场馆课程的开发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承载学校的育人特色。以厦门集美区窗内小学为例,阐述“美窗”场馆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探寻“美窗”场馆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自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以"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挖掘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政元素应从构建融合社会的融合教育终极目标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中国融合教育的发展彰显中国的四个自信,从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认识融合教育的对象强化多元文化价值观意识。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以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式、教学方法改进和综合运用三个课堂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3.
项目课程能够突显职业教育特色,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现象,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实施项目课程,还可以使我们树立大教学观:本文以汽车发动机系统的维修实施项目课程为例,阐述大教学观的践行过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做中学;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做中学;以社会课堂为阵地,深化学生做中学。  相似文献   

14.
石金婵 《广西教育》2023,(14):67-70
本文论述“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和意义,论述普通中学实施“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策略:构建并完善“从解困到育人”资助管理体系,组织和开展资助励志育人活动,开发与研究资助励志育人校本课程,完善“从成长到回馈”的资助育人机制,深化回馈资助育人实践。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四中")人文研学是以人文教育为指向的研学旅行课程校本化实施成果;经过十几年的深耕细植,课程完成了体系化构建,确定了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北京四中人文研学在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达成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等师范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结构存在两个薄弱环节,一是教育实习前的见习,一是教育实习的后续课程。它反映出我们在师范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课程观念上的落后。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师范教育中的体现是“把理论与实习合为一炉而冶之”。一个合理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应符合师范生学习做教师的认知规律,是一个以时间、实践内容与层面、实践目标要求为三维坐标的立体结构,教育见习与实习应不间断地融入四年师范本科学习中,使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7.
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青年学生锻炼自身,理解社会,服务基层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在此背景下,河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入手,不断深化实践教育改革,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向广大学生明确提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  相似文献   

19.
育人方式改革是“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这项系统工程关乎育人过程的全面改革。基于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北京市月坛中学积极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以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为切入点,探索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平台建设,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20.
邓蕙 《天津教育》2013,(7):19-21
天津古镇杨柳青,素以展现古朴民风的杨柳青木版年画闻名于世,此外,当地的剪纸、风筝、砖雕、石刻、花会等民间艺术形式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品位。民间艺术中所描绘的喜乐富足的生活场景和由此营造出的欣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文化氛围,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使他们形成了热爱生活、创造幸福的积极人生态度。这就是美的熏陶对人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