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部分,如何集兵应战,是所有国家统治者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略述汉代的兵和兵役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兵,是指战士,然而在汉代,作为军队基本要素和基础构成的战士,主要不用“兵”来名之。“兵”字在当时主要的含义是指武器,当时多用的名称是“士”或“卒”,如:“战士”、“甲士”、“介士”、“卫士”、“骑士”、“楼船士”;“士卒”、“吏卒”、“甲卒”、“县卒”、“戍卒”、“卫卒”、“正卒”、“更卒”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士卒”和“吏卒”。以“兵”指称战士个体,则比较少,而且往往是与“士”或“卒”相连为一个…  相似文献   

2.
“口”就是“嘴” ,但是“亲口”和“亲嘴”的意义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汉语中有两个“亲” ,一个是动词 ,一个是副词。“亲嘴、亲吻”中的“亲” ,是动词性的 ,用嘴唇接触表示亲热。“吻”就是嘴唇 ,也就是“口”(口的表面 )。“吻”也可以作动词用 ,用嘴唇接触表示亲热 ,这时“吻”是动词“亲”的同义词。“亲口”中的“亲”是副词 ,是“亲自”的意思。“亲笔、亲临、亲手、亲身、亲眼、亲征、亲政”等词中的“亲”都是副词。所以“亲口”和“亲嘴”的区别不是由“口”和“嘴”的差别所造成的。其实 ,“亲嘴”和“亲口”的通常意义 …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观”、“三义”、“三德”九个方面阐论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认为“三观”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思想方面;“三义”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思想和行为的联结方面;“三德”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行为方面和落脚点。“三观”、“三义”、“三德”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三者又代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不同层次,“三观”是根本和基础,“三义”是桥梁和纽带,“三德”是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中“和”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意义。“和”不是“同”。“和”承认、肯定矛盾,“同”则取消矛盾。“和”是事物矛盾多样性的统一、平衡和协调状态。平衡、协调是动态的平衡、协调。儒家常把“和”与“中”联系起来而为“中和”。从“中”字构形来看,是事物上下左右平衡的关节点。而且表明这平衡的关节点是一个“度”,具有“量”的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属于平衡,平衡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实生物”。“和”是事物的常态,“变”只是达到新事物“和”的一个短暂的过程。“和”是儒家追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孙绪华 《英语辅导》2010,(1):150-153,163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的核心理论,初创者是奥斯汀,发扬光大者是塞尔,它的中心思想是说话可以看成是做事。正如陈述句并非都表达“陈述”,祈使句并非都表达“命令”,疑问句也并非都表达“提问”,说话人可以越过字面意义实施多种言语行为,形式和功能并不是绝对的对应。本文探讨英语中疑问句实施“请求”、“邀请”、“建议”、“命令”、“陈述”、“不赞同”、“怀疑”、“阻止”、“惊讶”和“不知道”等言语行为,分析如何得体地回答这类疑问句,并用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解释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墨子》“攻伐”义语义场由“征”、“伐”、“侵”、“攻”、“击”、“诛”6个单音词和“攻战”、“攻伐”、“侵凌”3个复音词构成。其中,主导词是“攻”,“伐”和“攻伐”属常用词,其他词均属非常用词。除“诛”、“攻伐”和“侵凌”是《墨子》时期的新生词之外,其他词均是承用词。这些词在基义、陪义、语法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区别特征,分工明确,也反映出战国时期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有效”一词是当前的教育热词。“有效教学”、“有效教师”、“有效设计”、“有效课堂”不一而足。但从根本上说,“有效”与教育的根本结合点还是学生的学习问题,即“有效学习”。什么是有效学习呢?这得先解决什么是“学习”。有效教学理论认为,学习就是“探究”。这是一个过程性的描述,意指只有“探究”的过程的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这是课程改革所关注和追求的重点之一,在实践中也流布甚深,并有一批“经验”产出。毋庸讳言,这些“经验”还很“感性”和“个性”,尚处于“赏心悦目”和“轰轰烈烈”阶段,要变成一种“静悄悄的革命”.尚需时日以沉淀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谈起优质教育,人们一般想到的是“重点学校”、“选拔考试”、“尖子生”和“高升学率”等,但“尖子生”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学生都处于“一般”甚至“后进”状态。对这些学生来说,这样的“优质教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实上,当前困扰教育的最普遍问题正是“学习困难”、“学业不良”、“被动学习”、“厌学”、“辍学”、和“心理与品行  相似文献   

9.
李艳 《文学教育(上)》2010,(20):132-133
一.现代汉语中的三种“罢了” (一)“罢了” 孙锡信(1999)认为,近代汉语中的“罢了”是“罢”和“了”的组合,“罢”和“了”本都是动词,意思是“完结”、“结束”,组合在一起,“罢了”仍是“结束”、“完了”的意思,常充当谓语。如:  相似文献   

10.
<正>“和雅课堂”是一种追求“和”和“雅”相互统一的课堂。所谓“和”,有“合并”“中和”之意;所谓“雅”,有“美好”“高尚”之意。“和”“雅”是对课堂的质的规定。《诗经注》上说,“雅,正也”。建构“和雅课堂”,“和”是一种智慧,“雅”是一种美好。“和雅课堂”的建设,以学生的生命为中心,以问题为引擎,以知识为载体。基于“和雅课堂”的师生多维互动,不仅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要求物人互动。在多维互动中,学生的学习才有方向、有效能、有创新。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仅将对北京城市规划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必然会大大推动北京的生态城市建设。因此,奥林匹克公园建设主题不应是"奥运中国龙",而应当是"生态城市"。北京是中国的首善之区,奥运主题为"生态城市"更有积极影响。从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来看,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发展目标,而引领这一目标实现的应该是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应继承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四个显著特点:辨正方位、突出中心、讲求对称、注重风水,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是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它提出了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相融合,展示一届“和谐、交流与发展”的人文主题的奥运会,达到促进世界和平、友谊与进步的发展目标。“人文奥运”将成为以人为本,歌颂人、尊重人,塑造和谐发展的个人和城市形象的人文舞台,这一理念将对整个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人文奥运”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文化矛盾的分析,传统文化境况的剖析以及奥运会与文化相互作用的阐述,提出了中国文化发展应以“人文奥运”为契机,创新文化模式,并使“人文奥运”得到更全面诠释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奥运"人文精神"内涵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奥运会之所以举世瞩目,在于通过体育运动体现出了人的精神力量.奥运离不开人文精神.本文主要从解读"人文"及"人文精神"的内涵出发,重点探讨了奥运"人文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奥运经济浅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奥运经济”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奥运经济”是什么?北京奥运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针对有可能产生的“奥运低谷效应”,我们该做如何的规避与防范?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浅显的分析与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人文奥运"的内涵与实践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精神的塑造为奥林匹克运动赋予了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人文奥运”最主要目的是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推进奥林匹克思想,教育则是实践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我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奥林匹克教育势在必行,也是“人文奥运”实现的最终保障.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正呈现扩大的态势。而人类体育从自然体育到现代体育再到生态体育理念的发展,表明人们在体育的发展进程中更为关注自然、关注体育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北京奥运会倡导的"绿色奥运"理念,其意义在于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育发展观来举办奥运会。我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体育发展观的内涵、时代意义与实施过程进行探讨是为北京"绿色奥运"理念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和奥林匹克运动无论从起源、发展轨迹、民族性格,还是从具体操作来看,都是两个难以相容的主题.北京申奥成功与武术入奥、武术发展并不能画上等号,为求入奥而削足适履的武术项目不利于中华武术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武术入奥求发展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9.
“人文奥运”与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反映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确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民族文化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相融合应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青奥会及由来。阐述了青奥会的意义及南京青奥会通过选拨人才、体育教学进一步完善、加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场馆的建设等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建议学校体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将在南京举办青奥会的契机,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提高青少年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