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认识发现数学中的美,如:数学的概念美、符号美、抽象美、统一美、奇异美以及美妙的对称等,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中有很多美的东西,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这样不仅陶冶了情操,又让学生发现感受到数学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自然学科,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然而,对于尚处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阶段的小学学生来说,数学又是比较抽象、单调和枯燥无味的,因此需要丰富、有趣的外在表象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数学语言的“美”正是这样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感受数学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得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有味、有惑”。学习数学中简单图形的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有味”。通过发现数学中的和谐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发现数学中的残缺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也“有惑”,激发想学习下去的欲望。  相似文献   

4.
美,字典上解释:“好看”“令人满意的”好“得意”。数学美应是“数学中能带给人愉悦的东西”。学生学习数学枯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体会到“数学美”。不懂得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因此,充分挖掘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要发现美、认识美和运用美,赋予数学课生命。  相似文献   

5.
张景中院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有趣的事情,自己心甘情愿要做的事情,做起来就快乐;做枯燥乏味的事、不得不做而又不想做的事,做起来就痛苦。但这有趣或枯燥又因人因时而异,饮酒、下棋、踢球、学习数学都是这样。”的确,学习数学时有的孩子兴趣盎然,沉醉于数学的思考之乐、挑战之乐;而有的孩子学习数学如同食蜡,枯燥无味。因此,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如何让孩子们发现数学之美,感受到学数学之乐,进而爱上数学就先显得尤为重要了。其实,我想说:“数学,想说爱你也容易。”以下是笔者做的一些尝试。 一、共写教育随笔打穿课内外  相似文献   

6.
一、数学中存在美说起数学中的美,人们容易想到线段的黄金分割比,由于这个比值在绘画、音乐、建筑等方面的美学价值早为人们公认,所以成为数学中存在美的著名例证。其实,数学中的美处处可见。有人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华罗庚教授说过:“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枯燥无味一样。只有踏进了大门,你们随时会发现数学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东西。”例如巧合是一种艺术美,无巧不成书,文艺家  相似文献   

7.
杨象富 《数学教学》2004,(10):19-22
数学大师陈省身在《九十初度说数学》中深情追念德国数学家H.外尔:“我对他是十分崇拜的”,“历史上是否会再有像外尔这样广博精深的数学家,将是个有趣的问题”.正是这位外尔,他酷爱“对称”,晚年以传世逸品《对称》封笔.  相似文献   

8.
美,字典上解释:“好看”“令人满意的”“好”“得意”。数学美应是“数学中能带给人愉悦的东西”。学生学习数学枯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体会到“数学美”,不懂得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因此,充分挖掘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欣赏数学美。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美,古往今来,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尽管人们难以给美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然而,对于美的感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美的若干要素,还是得到了古今中外美学家的公认的。一、数学美怡情开普勒认为:“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数学拥有至高的真善美。数学的真体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数学的善体现了数学的社会价值,数学的美体现了数学的艺术价值。“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象数学这样泽被后人”。的确,数学科学直接影响经济竞争力的成败,数学文化在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提供给人的不仅是思维模式,同时又是一种有…  相似文献   

10.
华兹华斯是 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 ,他因不满于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喧嚣而甘居田园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适应的 ,人的心灵能反映出自然界中最美最有趣的东西 ,“人们的热情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二为一” ,由此而追求天人合一的优美境界。保持对自然敏感、虔诚的童心是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1.
美能益智。美的事物能给人们带来感性的愉快的体验,美的东西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实践也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深挖美的因素,渗透美育,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比较顺利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审美素质。1.感知“外在美”所谓“外在美”,就是通过学生的眼睛丰富学生对美的感性认识。外在美很多:数的美、形的美、对称美、颜色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数学美,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陶冶他…  相似文献   

12.
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美不是什么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有其确定的客观内容.数学美是数学理论的特征之一,在学习数学的概念和解题的活动中,如果发掘其中美的因素,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他所著的《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的序言中指出:“真正的教育旨趣”在于,“即使是学生把教给他的所有知识忘记了,但还能使他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的那种教育,才是最高最好的教育”。这里“受用终生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指数学思想方法。本文试述笔者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以及它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数学的至纯至美微分几何之父、世界级数学大师陈省身说,他一生只会做一件事,就是数学。天下美妙的事情不多,数学就是这样美妙的事之一。陈先生制作的向公众普及数学知识的桂历就取名为“数学之美”。如果只是从表面上看数学,那只是一些纯理论的枯燥的演绎与推理。在数学家看来至纯至美的东西,在外人看来如同天书,艰涩难懂。但是,如果把这些纯粹的理论与公式放到现实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件和原理中去理解,就容易看清它的至纯与至美。正如一个人体标本,人们只会看到纯粹的骨骼、神经、血管和肌肉,如果不与活生生的人的运动与行为结合起来,这些…  相似文献   

15.
数学中存在美的东西,而统一美、简单美、奇异美和抽象美作为数学美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数学家们对美的追求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从“五次及三次以上的方程不可能有一般的根式解”的这一奇异的结论中,开始重视研究代数方程何时存在有根式解的问题,从而创立了数学中的“群论”,使代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浅谈数学美     
"数学很美,数学很有趣,数学很有竞争性,她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玩的游戏."曾有人对数学作出这样风趣的描述.你认为数学美吗?美在哪里?李大潜院士说:"数学的美感在于它的简单、和谐、丝丝入扣,就像古代描写美人:增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数学就是这样的美人."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对数学有着极高的赞许,认为数学中充满着美的因素,闪现着美的光辉.数学中的美是壮丽多彩,引人入胜的,深深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它的欣赏.下面从一些大家常见的方面简单欣赏一下数学美.  相似文献   

17.
采蜜角     
于是我们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买的零食分一些给他,他买的也分一些给我。这样,我们吃的分量虽然还是差不多,但种类就丰富起来了。种类一多,我们好像也吃多些东西了。而且,两个人一起吃东西是比较有趣的,我们坐在大树下,把一粒一粒的鹰嘴豆丢到半空中,然后张大嘴巴去接,接得准了,就“噗”的一声咬碎吞下。这样我们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有东西可吃了。秦牧:《我和同桌是好朋友》  相似文献   

18.
做了10年的数学教师,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 问题:学生究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哪些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 数学有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数学学习赋予了一个人成长意义上的本质力量。 数学学习强烈而深远地影响着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数学跟语文不同,语文的价值取向可以多元化。面对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数学却要你去定性把握,当一个孩子开始知道1+1=2,而不是等于3时,他就开始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对”的东西,也有“不对”的东西。人总是在努力靠近“对”的东西,都希望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对”“错”的经历及由此引发的体验就构成人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在从学数学的开始就一直被持续强化着。  相似文献   

19.
刘斐 《少年读者》2008,(1):82-86
奇怪的藏宝图 “爸爸,这里还真有趣,没想到磁器口也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刘小学对他的爸爸说。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追求完美好不好?”在咨询中,有青年朋友这样问我。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是经常在生活中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应该说,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之一。有了它,人类才不满足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才有风起云涌浪浪相推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才有人类的进化和进步。但是,如果在生活中把原本美好的东西放到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它也可以变成完全不美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