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以诚信为本,反映了人们对自我完善的不断追求。在日本,有关诚信方面的教育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始终,所开设的一门“伦理课”,就是以诚实、善良、向上、奉献、谦让、名誉、正义为主要内容。中小学生人手一册的《心的笔记》,其实就是一本道德手册,里面印有各种道德规范规定,主题就是诚信。2001年7月开始实行的学校改革教育法规定,学生必须参加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志愿活动。  相似文献   

2.
张红  郭平 《中国德育》2005,(2):53-53
有位朋友向我提起他对儿子进行的“吃苦教育”:  相似文献   

3.
从幼儿园开始,日本人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这首先体现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幼儿园的保育大纲上都有这样的明确规定:从三岁开始,就要训练孩子怎样端碗拿筷自己吃饭,怎样自己排解大小便,怎样在保育员的指导下学会穿衣脱裤系鞋带;到了六岁,就必须养成独立着装、饮食、刷牙、洗脸的习惯。日本的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乎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鸟学校”或“森林学校”,组织孩子们到田间、海岛或森林去“留学”,不仅让孩子了解农村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经风雨,见世面,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毅…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从小就应该让孩子们吃点苦、受点累,培养他们的意志和毅力。在许多西方国家,家长们通过各种途径对孩子们进行培养……美国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  相似文献   

5.
黄乙 《今日教育》2006,(4):43-43
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各国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  相似文献   

6.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受很多家长推崇的教育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很多家长也认为物质与财富的给予.能够换来孩子们的成才与成功。更要命的是,一些家长的物质给予完全脱离了精神意义.孕育出一大批社会的所谓“非主流”接班人.这些孩子的群体心理和意志品质状态令人堪忧。其中的很多人对艰苦朴素嗤之以鼻.对勤俭节约冷嘲热讽,热衷于用名牌扮酷自己,用金钱武装空虚。  相似文献   

7.
在华盛顿州的GigHarbor高级中学,整个学校大楼的中间就是一个很大的学生餐厅。我们走进学校的时候,正是学生用餐的时间。校长告诉我们,因为学生多、餐厅小,全校的学生要分三批进餐,但只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果然,不到20分钟,1900名学生便就餐完毕。然后,同学们把带轮子的餐桌推到旁边,餐厅立刻变成了两个球场。美国的中小学,没有多少学校有专门的餐厅。在他们看来,搞那么一个很大的建筑,却只是在午餐的时候用上十几分钟,这种浪费太不可思议了。走进学校图书馆,发现阅览室的一角早已摆放得像一个报告厅,演讲台、听众席…  相似文献   

8.
美国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孩子不管其家里多富有,12岁以后都要帮着邻居或父母在家里修剪草坪、送报赚些零用钱。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相似文献   

9.
北洋 《家长》2009,(1):9-10
这是牛群冯巩二人在1998年春节晚会上的一段相声,这段相声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不着调的爹,在其后一段时问内引发了人们对究竟该如何教育独生子女这一问题的思考。相声里的这两个爹,在孩子考试失利之后,煞有介事地反思起自己的教育方法。虽然他们都意识到,在对自己孩子的教养上存在“溺爱”的问题,但是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两个人却想尽了馊主意,  相似文献   

10.
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各国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为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教育报》,2014年8月21日日前,《中国青年报》发布的调查显示,81.8%的受访者赞同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责任感,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无中生有或者说不是问题的教育问题。当下,"吃苦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体验农村生活、暑期打工、家庭劳动等。正是因为许多人把这些寻常事当成教育问题,才导致所谓的"吃苦训练营""行走学校"等教育现象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句古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中国父母坚信,只有经历千辛万苦的磨练,才能让孩子成为杰出的人才.2012年中国妈妈许静带着儿子移民荷兰,却在那里体味到不一样的教育方式——荷兰人并不崇尚吃苦教育,而是依循孩子的天赋和兴趣,让他们更快乐地生活. 不久前,刚回国探亲的许静向本刊记者描述了她在国外所经历的不吃苦教育.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推崇“吃苦教育”.反映了一种教育的无奈和无力。生活本来就有苦有甜.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一点.并从中获得教益和锻炼。那么,为什么有些家长们还要送孩子专门去接受“吃苦教育”呢?这涉及独生子女时代的种种教育误区,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编按]  相似文献   

14.
有个叫山姆的农村孩子,一连几个月都没有吃到过肉。所以每当邻居的院子里飘来肉香时,他就会使劲地吸气,尽可能把香气吸到自己的身体里。有一天,他实在经不住肉香的诱惑,情不自禁地站在邻居家门口,看他们一家  相似文献   

15.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用苦瓜做莱佐食,有消暑去热、明目解毒的功效,同时让人胃口大开,因而苦瓜成了夏季人们喜爱的美食。而凉拌苦瓜是最常见的做法,因为没有过度受热,其中的营养成分保留得较多,防暑的功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常用"能吃苦"来形容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苦"当然不是它的本意。苦的本意是一种味道,一种不令人愉悦的味道。科学家认为,人类对苦味的感知是一种保护机制。因为自然界中苦的那些物质,比如植物中的生物碱,往往是有毒的。对苦味敏感的人,就更容易发现有毒的食物,从而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1931年,一位名叫福克斯的化学家报道了一项发现:同样的苦味物质苯硫  相似文献   

17.
《小读者》2003,(6)
从幼儿园开始,日本人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这首先体现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幼儿园的保育大纲上这样明确规定: “从三岁开始,就要训练孩子怎样端碗拿筷自己吃饭;怎样自己排解大小便;怎样在保育员的指导下学会穿衣脱裤系鞋带。到了6岁,就必须养成独立着装、饮食、刷牙、洗脸的习惯。”日本的中学和小学高年级,几乎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海岛学校”或“森林学校”,组织学生们到田间、海岛或森林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语文能力和学生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观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块,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具有语文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人就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所在。语文教育应该树立语文课程培育人的价值观的教育理念,以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习惯培养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乃至终生习惯,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在阅读中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使道德、品格和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9.
正策划人语:秋高气爽,温度宜人,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黄金季节已至。在很多学校的活动安排中,观看艰苦奋斗史迹展览、与贫困地区学校互动、远足拉练、劳动体验等吃苦教育活动赫然在列。如今的中小学生,大都在物质供应充足、家长万般宠爱的环境下长大,吃苦的机会少之又少。缺乏吃苦耐劳的体验,对成长不利。学校开展吃苦教育十分必要。但吃苦教育该怎么搞——例如,让学生吃苦的度如何把握、采取何种形式、怎样才能产生长效等,值得讨论、总结。本刊特邀几位嘉宾发表各自见解。  相似文献   

20.
邱茜 《山东教育》2002,(10):28-28
针对当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特点,许多有识之士纷纷主张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吃苦教育,一时间吃苦教育(或曰“挫折教育”)在全国四处开花,迅速开展起来。但时至今日,其效果究竟如何呢?成都金苹果幼儿园从1997年6月开始对幼儿园进行“寒冷教育”。由于当时正值夏季,全园160个幼儿的家长,90%为孩子报名参加了此项锻炼。随着冬季的临近,一些家长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有近40名幼儿陆续退出了“寒冷教育”的锻炼,但其余100多名幼儿却在其家长的鼓励下坚持了下来。经过近一年的寒冷教育,这些孩子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都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