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所谓“大语文”,是“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作为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大语文”,让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的综合能力为己任,促进学生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者经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一直在孜孜探索一条“大语文”教学之路,以作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本文即作者“大语文”观指导下语文教学实践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孙阳 《现代语文》2014,(12):41-44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期刊《语文学习》曾连续地在封面上印上了这句话。这也是我们通常认同的大语文观。今天再谈大语文教育,读者不能不对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有所了解。对张孝纯的主张,温钧陶作过很好的概括:“‘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张建超 《考试周刊》2009,(45):214-214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育理念。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教学教育。  相似文献   

5.
魏娜 《成才之路》2011,(27):94-95
语文教学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在一天、一个月能看出语文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它需要教和学双方长时间不懈的努力。“大语文”教学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相似文献   

6.
大语文观是最近几年语文教学改革提的颇多的一个观念,很多人认为以大语文观来指导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甚至有人认为要突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瓶颈状态必须推行大语文观。但笔者认为,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当前在过于功利化的教学状态下谈“大”不一定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旺 《考试周刊》2010,(55):49-49
由“教”到“不需要教”,中间的过程长短不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缩短这一进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程彩萍 《成才之路》2010,(20):65-65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封闭型”状态,教学内容固定。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呆板。这种教学组织的后果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缩小了学生的语文视野,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的是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呢?  相似文献   

9.
高士军 《成才之路》2012,(29):11-11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高耗低效”的状况,这种状况很大程度是当前语文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看语文分数不看语文水平,只看语文成绩,不看语文能力,只看作文字数,不看作文内容。要想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我们就必须牢固树立“大语文”观,以学生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根据我个人教学感受,要树立大语文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黄敏 《考试周刊》2011,(73):39-39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当调动他们积极的创新兴趣.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着手,建立起科学的“学生观”,努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扩大语文课的外延,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变语文课堂教学为语文教学活动,真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几年的“大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开展“文学社”——“大语文”活动,本着一个宗旨,经历了两大步骤,采取了三种形式.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一个宗旨——以人为本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语)。语文教育应关注人文精神,关注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努力坚  相似文献   

12.
刘恩明 《小学生》2010,(2):39-39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不单单要走进文本,去体会,去理解,去诠释文本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更应该走进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孩子,和他们一同遨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这样,教师的教学理念就要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就要不断调整,真正地把新课程倡导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新型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让语文课堂真正灵动起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在“小”语文中探求“大”智慧,在“小”课堂中追寻“大”生活,在“小”文本中激发“大”情感。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写作教学的目的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师工作的重点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著名教育专家刘国正在谈到“开放式”教学时说:“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语文教改要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不断汲取时代的活水,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4.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它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训练,以此来深化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在大单元的教学视野下,小学阶段的语文习作教学十分重要。习作教学要立足于整体,帮助学生建构起系统、完整性的知识框架,将多种知识内容融入于写作实践,充分彰显立足于大单元视角的写作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感悟与体会,借此促进他们的发展。文章基于此点,对“大单元”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吴波 《黑河教育》2012,(11):16-16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人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系统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树立“大单元”、“大语文”的观念系统论开放原理强调,一个系统如果与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它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开放的系统,其开放的程度越高,发展水平就越高。语文教学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的、开放的教育体系,树立“大单元”、“大语文”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吴淑桦 《江西教育》2024,(19):25-27
在“大单元”的视域下,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应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教材为中心,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规划学生的习作学习;应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促使学生进行习作素材积累与分享;应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习作“记一次游戏”为例,对如何在“大单元”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要从学科特点出发,在智育中渗透德育.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悟”、“读”、“说”、“写”等多种方法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发展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  相似文献   

20.
学语文是需要感情的。麻木的人只会学死板的语文,当然也学不好语文。语文教学更要讲一个“趣”字,一个“情”字,一个“活”字。我们常常高喊让学生去感悟、去感知、去体验,但我们往往少了些耐心,少了点童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