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部外国影片叫《风流寡妇》,如若改成《风流遗孀》,就会立刻韵昧全无。再如《旧事重题》是鲁迅先生回忆往事的一组散,后来结集出版时。先生已将其更名为《朝花夕拾》,使之立即有了浓重的诗情。试想,在黄昏时分捡起早晨的花朵细看细想。那思绪之联翩。那感慨之万千,不是足以让人品味再三再四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袁行霈先生指出:“盖《世说》一书,魏晋风流之生动图画耳。虽系小说家言,未可直以小说视之。其于魏晋社会政治、哲学、宗教、文学以及士人之生活风貌、心理状态,莫不有真实纪录。故治《世说》亦未可囿于一门,须置诸广阔背景之上,博采群书,详加推究,方能有所创获。而《世说》之书名、撰者、门类、版本等问题亦待厘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数理化》创刊之初,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欣然题写了刊名,并为创刊号撰写《熟能生巧,勤能补拙》一文.如今当我们重读华老的这篇文章时,那朴实语言中蕴涵的深刻道理仍如醍醐灌顶.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数理化》创刊之初,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欣然题写了刊名,并为创刊号撰写《熟能生巧,勤能补拙》一文.如今当我们重读华老的这篇文章时,那朴实语言中蕴涵的深刻道理仍如醍醐灌顶.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数理化》创刊之初,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欣然题写了刊名,并为创刊号撰写《熟能生巧,勤能补拙》一文.如今当我们重读华老的这篇文章时,那朴实语言中蕴涵的深刻道理仍如醍醐灌顶.  相似文献   

6.
“义山诗句最风流 ,五十年华锦瑟愁” ,这是郁达夫先生对李商隐《锦瑟》一类无题诗的评价。李商隐的无题诗以深微朦胧的意境、恍惚凄迷的情感、断续迷离的意向、珠圆玉润的节律、瑰丽华彩的语言构筑了古诗从未有过的美仑美奂的境界 ,似是六朝诗歌的华美又比之蕴义精深 ,似是杜诗的深情又比之典雅 ,似韩愈之奇又避之险 ,似李贺之瑰而弃之诞。郁达夫先生称其为“最风流” ,实可为义山千古之下的知音。《锦瑟》取其首两字为题 ,这样的标题在李商隐诗集中还有不少 ,不少研究者都认为它们相当于《无题》诗。这些《无题》诗皆深情绵邈、典丽静工、…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的评点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小说、戏剧之有评点,不始于金圣叹;但因金圣叹之评点《水浒》、《西厢》,从而确定了评点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并由此出现了一个队伍庞大的评点派.从明末清初直到晚清,始终不衰,正如廖燕在《金圣叹先生传》中所说: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又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也说:杭永年仿金圣叹笔法,批《三国演义》,似(?)效颦……《金瓶梅》以淫说法,彭城张竹坡为之先总大纲,次则逐卷逐段分注批点,可以继武圣叹.所以,将金圣叹誉为评点派的奠基人,那是毫不夸张的.  相似文献   

8.
正第九讲高古与风流世人每谓东晋书风曰"江左风流",楼兰残纸文书与其年代相近而略早于羲、献时期,故与东晋书风颇多相通之处,盖是时代使然。孙过庭论书谓"古质而今妍",见血之言也,以后人观魏晋人书,可谓高古中见风流,风流中寓古意。启功先生论书绝句有云:"风流江左有同音,折简书怀语倍深。一自楼兰神物见,人间不复重来禽。""来禽"指王羲之《十七帖》,《宣和书谱》  相似文献   

9.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中职和中学语文教材共有的一篇课文,可见其在古典诗词中的重要地位.本教学设计,受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论苏轼赤壁的豪杰风流之梦》(《文学遗产》2010年05期,第89页)一文的启发,一改传统的教学思路,尝试从探讨周瑜的风流形象入手,去感受作者苏轼的内心感受与情感.  相似文献   

10.
汉代出现的风流一词,指社会风尚(风气)及其流播,并被赋予了儒家的教化和移风易俗之义。《后汉纪》、《后汉书》以风流形容汉末党锢名士的正气、风骨及其影响。两晋时,是名士必风流,风流成为名士的要件,其主要内涵为精神、个性之美,特别是神韵、仪态之美。南朝的吴歌、西曲中,进而在梁陈宫体诗乃至唐代诗歌中,风流的意涵已指向佳丽的服饰声色之美,指向两性间缠绵浪漫的情爱,成为风流涵义的重要构成。汉唐间风流意涵的演化,深刻反映了此间社会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品书录     
《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5月出版)余英时先生毕业于香港新亚书院,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新亚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并担任过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和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主攻中国历史,有中英文著作数十种。这本命名为《中国《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李长之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5月出版)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先生(1910-1978)一生勤勉,著述甚丰,著作和译述有近30种,单篇论文也在百万字以上。长之先生的代表作《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版,1984年又由三联书店出版,前后相距36年。我买到的就是1984年的三联书店版,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成都春熙路的旧书摊上淘到的。此书小32开,328页,定价1.10元。而封底还盖有大号的"特价"印章,可知当时买这本书只花了几角钱。但这本书的价值,却正好与那刺目的"特价"相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而今,距长之先生此书初版已经60多年了,又有多少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著作能够超越它呢?我之所以在辗转多地、数次搬家的情况下保留此书,完全出于对长之先生及其学术的钦佩。此书也是我在成都三年求学期间,无数次逛春熙路旧书摊的一份收获。读长之先生此书,扑面而来的,就是他对于研究对象的专注和深情。在此书的《自序》中,长之先生向我们吐露了他写作的艰辛,而"写完了,校完了,也觉得仍是十分空虚,仿佛有一种莫名其妙地若有所失之感似的。只是在初写时,最不满意的是关于李陵案的一章,谁知在重校时,我却为这一章哭了,泪水一直模糊着我的眼"。"李陵案"是司马迁一生的转折点,司马迁因此案而受到的巨大创痛,激发出来的强大人格力量,长之先生感同身受,不能不哭。此书论及司马迁在"李陵案"后感慨于资财缺乏、伤心于世态炎凉、痛恨于狱吏惨酷的文字,如"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等,长之先生也曾直书"真读之欲哭!"我们不能忽视此书写作的时代和地点,那是上世纪40年代中期,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长之先生身处战时陪都的重庆,此书的一些重要章节就是在当时的重庆完成的。追慕先贤,感时伤事,李先生难免锥心之痛。这使得长之先生在论述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的时候,几乎字字饱含深情,而又不失逻辑的严密。这种对于研究对象的真情灌注,正是我们当下的学术研究所欠缺的。长之先生对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研究,无疑具有世界的视野。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就像王国维先生率先运用西方哲学观点研究《红楼梦》一样,长之先生也是运用西方现代批评理论研究司马迁的先行者。我们注意到,在此书中,长之先生特别注重司马迁的历史传承,直言"司马迁是第二个孔子,《史记》是第二部《春秋》"。我们更应该注意到,长之先生还将司马迁与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左拉、渥兹渥斯等比较,称"莎士比亚号称具有世界的眼睛,司马迁也便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确是亚里斯多德那一型的哲人!"甚至柏拉图、莱布尼茨、弗洛伊德等西哲的观点,也被长之先生运用到司马迁的研究中。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相信,你读了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先生的论断有更为深切和丰富的认识。正如长之先生在此书中所说,"驰骋,冲决,豪气,追求无限,苦闷,深情,这是那一个时代的共同情调,而作为其焦点,又留了一个永远不朽的记录的,那就是司马迁的著作!"毫无疑问,通过长之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深入司马迁的灵魂和情感世界,体会司马迁的雄心、伤痛和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通过《史记》,我们可以回望司马迁所处的伟大的时代,感受那狂飙突进的青春气息、如日中天的帝国气象和光怪陆离的社会世相。  相似文献   

12.
“文有以不言者”,许多文章在文字之外,多有“不言”之笔,言外之意,这种精致的“空白”在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能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里“空白”艺术的运用,可谓别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笔者认为可以简单地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体会。  相似文献   

13.
六十年前,朱光潜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美学论文《无言之美》,它是这位当代著名美学家的第一篇美学著作。虽时隔多年,今天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示。但也不无可以商榷的地方。怎样理解“无言之美”,怎样理解古人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对写作的表现手法,有何启发?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大力将军》中的查孝廉,名继佐,字伊璜,号与斋,又号东山钓史,人称东山先生或朴园先生,淅江海宁人。《海宁州志稿》说他“生有异才,诗文词曲皆作,未经人道语.崇祯癸酉举于乡.淅东授职方主事。后不复出,寄情诗酒,一时推风流人豪。晚辟敬修堂于杭之铁冶岭讲学,其中弟子著录甚众,学者称为敬修先生.平生有知人鉴,赏识海阳吴六奇于微时,及  相似文献   

15.
唐初诗歌,深为后世所诟病.《新唐书·文艺上》:“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①这里所谓“陈、隋风流”、“浮靡”的具体含义不很明确,但这个观点历代相因,却渐渐演变成一种具体、明确的批评:唐初诗是梁陈宫体诗风的继续,宫体诗充斥着唐初诗坛.闻一多先生把唐太宗的宫廷看作与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的宫廷一样,是写作宫体诗的中心,“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②我们现在几部影响较大的文学史,也作了类似的论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当时文士诗人陈叔达、袁朗、杨师道、虞世南、孔绍安、李百药诸子,俱为陈、隋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独特的思想家、文学家的鲁迅先生以力透纸背的笔触写下《阿Q正传》以来,便有了说不完道不尽的“阿Q”.而学生时代的自己愈读它,愈觉得它就是先生《呐喊》自序中说的“从密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的那一只只冰冷的槐蚕,不断落在一代一代读者的头颈上,但在惊骇、厌恶、拂之唯恐不及的直接反应之后,仍然能触及先生执笔之际锥心腐骨的伤痛.意想不到的是成了教师之后给学生再讲《阿Q正传》,除了对阿Q精神,对先生对历史的反省、文化的检视、现实的鞭笞及透过嘲讽那份滴血的爱怜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外,更体会到了它在语言及结构上独立且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的实践上,不仅有描写朦胧美的佳句,而且有体现朦胧美的诗篇。如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严羽的"空中之音,相中之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写了大量的喜剧。从一五九三年起到一六○○年止,他写有《错误的喜剧》、《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驯悍记》、《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十个喜剧。这些喜剧的基本主题,既不同于古代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讽刺、夸张  相似文献   

19.
论禅与诗     
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图《诗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韩驹《赠赵伯鱼》:学诗当如学参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吴可、龚相、都穆、游潜四人各有"学诗浑似学参禅"诗三首。陆游《赠王伯长主簿》:学诗大略似参禅,且下工夫二十年。由此可见,学诗如学禅、以禅喻诗已成诗家常谈。本文拟分析禅宗对诗学的影响与两者之间的异同,并着重参考钱钟书先生的相关评论。  相似文献   

20.
学生能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应当说完全得益于学生的学习.郭毅浩先生编撰的《高效课堂:模式与案例》所提课堂模式之名近二十种,读毕该书使我心胸开朗,深深感到虽然模式之名有异,但有一条主线贯穿于各模式之中,那就是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