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从形势场、动力条件、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探讨了2008年11月11日~12日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地区局地大雪天气过程。此次大雪天气影响系统是高空短波槽,大雪出现在贝加尔湖冷高压底部的偏东气流中,不属于内蒙古2类6型大雪、暴雪天气过程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2.
刘艳  阮惠华  张云惠  李杨 《资源科学》2012,34(4):629-635
利用新疆北疆地区51个地面站1961年-2008年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重点分析了年和冬季最大雪深及其均值和24h≥10cm积雪日数均值和最大值的空间分布和周期特征。结果显示:①北疆地区最大雪深和≥10cm积雪日数空间分布局地差异显著,多雪区具有沿山脉分布的空间特征,集中在北部阿勒泰和富蕴、青河一带、中天山博格达峰、塔城盆地和西天山伊犁河谷;②多雪区内,24h≥10cm年均和年最大日数分别为20~25d和65~75d;③多雪区内,最大雪深的周期特征显著,同属暖区降雪的阿勒泰地区和塔城盆地最大雪深具有7a左右和11a左右的第一和第二主周期。属冷锋降雪的伊犁河谷具有11a左右和7a左右的振荡周期;④塔城盆地和阿勒泰地区的第一、第二周期一致,而伊犁河谷周期分布与之相反,这主要与气候背景、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不同有关,其次是与地理位置、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CI指数的辽宁省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利用辽宁省22个气象站点1958年-2008年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从干旱强度、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频率三方面对辽宁省近50年年际和季节干旱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冬季无干旱事件发生;年际、夏季和秋季干旱程度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春季干旱程度略微增加;年际、春季、夏季和秋季干旱程度分别在2000年、2001年、2000年和1999年最强;辽宁省年际干旱分布特征较集中,辽东不易发生年际干旱且持续时间短,辽南发生年际干旱频繁且持续时间长;季节干旱分布特征较分散,辽东春季不易发生干旱且持续时间短,辽南和辽西夏季发生干旱频繁且持续时间长,辽宁省普遍发生秋旱较轻。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可为辽宁省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干旱特征制定相应抗旱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隆子站从1961~2005年的12月至4月份的各月沙尘暴出现频数资料,对隆子县近45年的冬春季沙尘暴的年际、年代际以及相应季节的月季的频数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隆子县历年的沙尘暴频数年际、年代际分布以80年为界,80年以前的频数多于历年的平均值,80年以后其频数基本少于历年平均值;70年代是沙尘暴的一个高峰期,60年代次之,进入90年代后沙尘暴天气很少出现;从月季分布上看1、2月份出现频数最多,12、3月次之,4月出现最少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从周期变化特征来看,不管是冬春季、还是冬季亦或春季均存在准3年和6年的明显周期振荡特征;从要素相关来看,大风天气是形成沙尘暴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两者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5.
张志富  希爽  刘娜  余予  范邵华  冯明农 《资源科学》2015,37(9):1765-1773
利用1961-2012年中国有固态降水观测且序列完整的1 400多站逐日降水量和天气现象数据,建立了完整性较好的降雪序列,选取雪季长度、降雪量、降雪日数、降雪强度和最大降雪量5个指标,分区域研究了中国降雪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降雪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新疆天山以北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降雪量以小雪等级占主要,华中地区以暴雪等级的降雪量占主要;5个区域的降雪日数均以小雪等级占主要,华中地区占65%,其余区域占84%左右;5个区域的雪季长度均为缩短趋势,新疆北部地区主要由于雪季开始期大幅滞后,青藏高原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主要由于雪季结束期大幅提前,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雪季缩短的原因中,雪季开始期滞后和雪季结束期提前各占一半;在降雪的时间变化上,新疆北部地区,降雪量和降雪日数为增加趋势,大雪等级降雪显著增加,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的降雪量和降雪日数无显著变化,其余3个区域的降雪量和降雪日数均有显著减少趋势,其中青藏高原地区暴雪和小雪等级的降雪量显著减少,华北地区的小雪等级降雪量减少显著,华中地区大雪和小雪等级降雪量减少显著。  相似文献   

6.
近50年浙江梅汛期降水分布的时空及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OF和REOF方法分解出浙江梅汛期降水的4种主要分布型,其空间分布年代际差异显著,浙西北分布年代际特征明显,而浙西南、浙东北、浙东南分布分别在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以后出现变化增强趋势.80年代以后,浙江降水分布趋于同相变化,区域间(浙东北型和浙东南型)降水变化震荡加剧.小波分析揭示了浙江梅汛期降水分布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周期.环流特征分析显示,浙江梅汛期降水分布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位置及冷空气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7.
昌都地区近40年冰雹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昌都地区7个气象站点逐日冰雹观测记录,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昌都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月变化、周期变化等。结果表明:昌都地区冰雹日数较多,其中北部丁青、类乌齐年平均冰雹日数在20d以上,昌都、左贡、芒康平均冰雹日数均〉10d,而洛隆、八宿冰雹出现机会很少;各地冰雹的年际变化有各自的变化特征,年际变化大,但总体上均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1-5d;各地冰雹出现频数月际变化并非完成一致北部的丁青、类乌齐、昌都、洛隆月际变化基本相似,均为呈双峰型分布;南部的左贡、芒康、八宿月际变化基本相似,为单峰型分布;昌都地区各地年冰雹日数存在着准2-4年、准5-8年的小周期,也存在着准12年、准15年、准16年、准20年的不同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伊春5个气象站点历史雷暴资料的统计,结合其地理气候特点,分析小兴安岭地区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月际、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兴安岭地区雷暴具有明显的局地和时效特征,地形地势是影响该地区雷暴的主要因子;南部地区雷暴日数明显多于中北部;春、夏、秋季是小兴安岭雷暴发生季节,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76%;雷暴日数的年际差异比较显著,雷暴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青海省42个站1973~2000年28a的逐日降雪资料,对青海省产生大~暴雪的天气气候特征和全省50个大~暴雪天气过程个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产生青海省大~暴雪天气过程的500hPa环流分型及主要影响系统,并利用T213和欧洲中心的相关数值预报产品对青海省大~暴雪天气的短期预报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Z指数的辽宁省气象干旱时空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永强  路璐  张兰霞  杨春祥  苏阳 《资源科学》2012,34(8):1518-1525
利用辽宁省21个气象站点1958年-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Z指数方法计算单站旱涝指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域旱涝等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辽宁省近51年年际和春季气象干旱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年际变化中,辽宁省旱涝交替发生,易发生连续性气象干旱,年际旱涝存在9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各个分区中辽西北地区干旱频次最大,辽南地区干旱频次最小;春季干旱变化与年际变化相似,春季旱涝存在3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各分区中辽西北与辽中地区春旱频次最大,而辽南地区春旱频次最小。空间上,年际干旱分布特征较集中,地域分布总体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其中重旱易发区为辽北和辽南,大旱易发区为辽西南部,偏旱易发区较分散;春旱分布特征较分散,其中重旱易发区为辽西北部,大旱易发区为辽北和辽南部分地区,而偏旱易发区较多且分散。研究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可为辽宁省相关部门制定抗旱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资料、NCEP资料对2004年12月20日~23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次大雪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属于弱冷空气类槽涡型,受低空风场辅合配合高空短波槽的影响造成的,大气层结不稳定,且低层有明显的水汽输送和辅合,并伴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为降雪提供有力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层结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9~2017年三江源核心区5个国家基准基本站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三江源核心区冰雹、寒潮、大雨、大雪、大风等主要气象灾害性天气的特征,并通过线性倾向方法对历年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7年三江源核心区的冰雹灾害呈减少趋势,且主要集中在夏季的6~9月份。寒潮灾害呈平稳变化趋势,与每年冷空气活动的关系较为密切,且主要发生在1月份;大雪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5月份和来年10月份,从历年大雪发生的趋势来年,呈现增加的趋势;大风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最大集中在12月份~次年3月份,从趋势线分析大风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近30年10月份的暴雪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以2011年10月21日至22日那曲出现了一次全地区性的降雪天气,其中那曲县的降雪量达到了17.5mm,积雪深度达到了19cm的天气过程为例;利用环流背景、FY2-2C卫星、物理场、地面气象要素等资料对导致这次暴雪天气行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雪具有局地性,因此出现暴雪不光要具备气候学上的环流特征,而且要具有局地气象要素的支配。  相似文献   

14.
利用西藏地区39个气象台站近42a(1971~2012年)的强降雨和强降雪统计资料,定义了西藏强降水标准,并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西藏地区强降雨和强降雪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强降雨和强降雪的空间分布分为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半年均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冬半年则有两个强降雪中心,一个是在那曲的嘉黎,由高原腹地向四周递减;另一个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分布。2强降雨次数的年际分布呈现出波动变化,逐渐增多的趋势,强降雪次数的年际分布呈现出波动变化,逐渐减少的趋势。3强降雨和强降雪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强降雨主要发生在6~9月,强降雪主要发生在2~5月。  相似文献   

15.
根据锡林郭勒盟地区1981年~2015年春季(3月~5月)的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锡林郭勒盟地区沙尘暴日数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沙尘暴天气出现的地理分布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基本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从年际变化趋势曲线可以看出沙尘暴年际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趋势,35年间出现了3个高发期,即2001年、2002年、2006年,从2007年开始总体又呈递减趋势。从月变化来看,4月份是沙尘暴最频发的月份,5月次之,3月最少。  相似文献   

16.
查贲  张炎  方汉杰 《科技通报》2010,26(1):63-66,76
通过对杭州1951年以来的48个大雪个例资料,结合海温、大气环流特征资料进行周期分析、突变检测、相关分析,给出杭州大雪出现频次的周期、突变点,发现大雪出现频次、降雪强度与海温冷暖事件存在高关联.特别是与NINO1+2区海温存在密切的联系,根据所得结论可以较好的对大雪发生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2012年黑龙江省大范围的暴雪和和鹤岗市的特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的不断补充、充足的水汽、阻高的存在、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以及地形的作用对这次大范围暴雪和特大暴雪天气的产生启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姜涛 《科技风》2013,(17):123-124
利用当地45年日照时数资料,经过气候学统计,分年、春、夏、秋、冬、生长季六个时段,从年际变化角度,详细分析其分布特征,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作物引种改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鄂尔多斯市11个台站1961年—2018年共58 a的冰雹观测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市冰雹的年际、月、日和冰雹持续时间,以及降雹落区等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降雹趋势和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20.
黄翀 《资源科学》2021,43(12):2393-2402
柬埔寨可耕地资源丰富,温度适宜,水稻生产极具潜力。及时监测水稻种植时空格局对于区域水稻生产管理、灾害风险评估和粮食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水稻遥感监测研究大多只提供年际尺度的水稻空间分布,缺乏年内尺度水稻种植与收获信息。本文首先利用一年内所有可获取的MODIS影像,构建基于像元的MODIS NDVI年时间序列曲线;然后,选取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标准差逐像元计算时序统计参数特征,采用FastDTW算法计算像元时序曲线与水稻参考时序曲线的相似性特征,将时序统计特征与时序曲线相似度特征相结合,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通过机器学习进行监督分类,提取水稻熟制信息;最后,结合时序曲线提取水稻物候特征,生成水稻收获时间信息,并对水稻耕作类型进行识别。研究表明:①柬埔寨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洞里萨湖周围的低地平原和南部的湄公河下游。尽管柬埔寨全年热量条件适宜,但水资源获取限制对柬埔寨水稻种植时空格局具有显著影响。②水稻熟制以单季稻为主,约占全年水稻种植面积的80%,且分布区域稳定;双季稻面积约占20%,年际种植空间分布变化较大。雨季稻是柬埔寨水稻的主要种植类型,种植面积约占全年水稻面积的70%左右,年际变化不大;旱季稻和前雨季稻面积约占30%,年际空间分布差异显著。③对2011年和2016年水稻种植模式分析可知,灌溉条件和洪水对柬埔寨水稻种植时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柬埔寨年内水稻种植时空格局的高精度监测,识别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因地制宜和有弹性的水稻种植制度、保障柬埔寨粮食安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