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方看过去,西方看过来,这仅是视觉方位上的来来去去.更是一种对比参照式的反思。有对自己的反思,也有对参照物的反思,这是一种开放的视野.同时又积极的探寻。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图书馆精神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稌年 《图书与情报》2005,(1):36-37,41
中国近代图书馆精神是对藏书楼精神的继承和扬弃,是对西方近代图书馆精神的吸纳与表达,这一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得以升华。文中以典型人物与事例,对这一精神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艺复兴不可能离开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女子十二乐坊的神话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中国经济神话的另一层延展。多年以来,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是没有文化、没有艺术、没有音乐的,中国上下五千年、一万年的历史在那些所谓西方文明人的眼里也不过是与猴子或猿人站在一个台阶上,与西方的钢琴、小提琴等比起来,中国的古筝、扬琴等不过就是画眉、八哥等上帝的另一个创造。  相似文献   

4.
由于市场经济以利益的追逐为根本目标,只能带来少量经济利益甚至不能带来利润收获的文化传播自然也就无法显示出它的诱惑力,因此出现了传统的名著和价值观念少有顾及和关注的状况。随着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加深,并直接体现在对中国大众文化传播的诱导上。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也开始在全世界发生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世界的西方化”。“世界的西方化”大量通过大众传播途径四散开来,其诱导核心是创造了一大批模仿西方大众文化生产创作的大众文化生产者。他们在生产…  相似文献   

5.
童兵 《当代传播》2001,(6):28-30
经济全球化影响着中国新闻化的消长。1978年以来,中国新闻化历经两次发展高潮。中国新闻化的每个进步,朝阳 不断反对来自“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潮干扰的结果。经济全球化和随之而入的西方化影响,对中国新闻化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我们要用其利,避其害,激浊扬清,争取中国的新闻化在新世纪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业兴 《历史档案》2001,1(2):108-113,119
中国的近代化是被延误了的近代化,这一观点是90年代初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心历史学教授罗荣渠先生提出的。国内许多关注这一问题的学者均认为,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了中国近代化的中断,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然而,在国家间的横向比较中,我们发现中国和日本同属后发国家,在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起步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包括四个向度,即中国电影在西方主要电影节上获得承认;中国电影进入西方主流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赢得西方主流观众认可;中国电影不仅在西方也在东方得到传播。这一进程是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艺术原因复杂运作的结果。其中中国电影的西方电影节之旅或多或少是东方主义的后果,下一步则要超越东方主义。走向西方市场主要是个商业行为,但不限于通过院线,还可以通过电视台和互联网来传播。走向世界归根到底是要让西方观众接受,这需要中国电影学会用当代中国故事传达普世关怀。而在西方世界之外,中国还必须重视东方世界,在东方,中国既有便利性也面临东方被文化殖民的新的困难。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更多地是在承担一份文化责任,而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17日,隆冬的北京。 这一天是中国广播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是中国广播人为之振奋、思绪万千的一天。这一天,2008年全国广播电台台长座谈会在北京举行,42家广播电台负责人在《关于成立中国广播联盟的备忘录》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相似文献   

9.
一 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是在对中国历史上新闻理论研究成果有所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吸收西方新闻理论研究成果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研究者和新闻从业人员思考、回答当下新闻实践所提出的理实问题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提升的。这就是说,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既包含着对历史上的新闻理论精髓的纵向继承,又受到了西方新闻理论和学术思潮的横向影响,同时也注入了对新闻最新实践的同步性的理性探讨的内容。 改革开放20年多来,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成果是相当丰硕的,是令人欣慰的。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有着深厚的…  相似文献   

10.
“我特别钦佩西南联大人在政治、经济压力下仍然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民主,学术自由,思想多元化,以及对不同意识形态和学术观点的包容。这种价值,是最佳的中国传统和最佳的西方传统的相结合,它不仅是中国大学最鲜活的血液,也是全世界的。西南联大人使得这种原则成为了西南联大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西南联大能够在漫长而黑暗的战争年代中存在的基础,这确实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在世界教育史中写下了独特的一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于德山 《新闻界》2005,(3):97-98
对比来看,中国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并不具备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相同的背景、条件。西方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受到人文学者的强烈质疑与批判,但是其根基却得到西方近代社会体制、工业文明、经济发展与实证主义等思想观念的逻辑支撑;即使是西方人文的批判思潮,本质上也不是“异质化”的,而是更多地基于资本主义思想或与其一脉相传。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我们可以认为所谓的西方人文批判思潮作为一种独特的力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见证、监督、框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外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是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动机。此话准确与否需要时间检验,但从几乎世界上所有有影响的国家(地区)和经济体对中国频频“示爱”这一点看,中国无疑已成为世界经济多极化中最受关注和追捧的一极。2004年,我国政府的“经济外交”重拳出击,把中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传播学起源于西方,但传播是任何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中国在传播思想方面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与西方社会的科学精神相比.中国更加注重于人文精神的培育,而且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也就是一部中国文化传播史,其中有着丰富的传播实践活动和深刻的传播思想,这是一座亟待挖掘整理的传播学宝库.  相似文献   

14.
叶俊 《青年记者》2020,(9):83-84
中国特色新闻学与西方“客观主义”新闻学有何本质上的不同,是政治上的、道德上的还是科学上的?这个问题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的基础和重中之重,也是我们树立理论自信的一部分.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人类能否生产出一种超越二者对立的更具兼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范式?对这问题的回答是提升中国新闻学国际话语权、对世界学术作出理论贡献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5.
汤潮 《出版参考》2005,(9S):1-1
近百年来,中国注重把眼光瞄向西方,学习他们的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优秀文化,并没有真正走向世界舞台。我们的图书、期刊等,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只能是边缘点缀,无法进入主流市场。这对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对世界了解中国都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胡俊荣 《图书馆》2002,(4):88-91,85
该文论述了西方传教士在晚清时期介绍和创办新式图书馆活动,参与中国图书馆的变革是抱着强烈的个人动机,具有鲜明的殖民主义色彩。但在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图书馆起到了启蒙与示范作用,带来了西方近代图书馆建设的思想和模式,带来了杜威法和新式管理方式及公开、开放与共享的观念。从而在客观上对中国图书馆的近代化产生事实上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的理论、制度和方法首先是从西方产生的,这就是说,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兴起、变革和发展,总是离不开对西方国家教育理论、制度和方法的引进与吸纳,而伴随这一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就是各式各样的教育实验。因此,从教育实验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无疑是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生长点,也是从历史研究角度来进行当代中国教育实验健康发展的一项十分有益的尝试。由熊明安教授、周洪宇教授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就是这样一部视角敏锐、集思广益、精心建构而成的教育史新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偏见报道有所减少,客观、平衡的报道比例加大.但由于中国在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上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加之中国崛起对当今西方构成的心理冲击导致西方种种质疑与非难,西方媒体的对华报道仍然存在偏见,尤其是在政治议题上.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炒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9.
伍新明 《新闻窗》2005,(2):35-37
真人秀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进入部分中国电视受众的视野,由于当前中国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几乎是移植、模仿西方的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形态,这就给中国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带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是节目内容背后的文化背景。任何一种电视节目在背后支撑它的就是特有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以直观的影像展现人群生活的电视真人秀节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图书馆学"的建设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清菊 《图书馆杂志》2005,24(7):3-5,16
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图书馆学的发端、发展过程不仅是一个引进西方文化或西方科学的历程,而且也是中国人思考如何创建中国自身的图书馆学的历程。在这方面,梁启超所提出的“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的思路,至今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思想意义。本文以梁启超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辞为切入点,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探讨了这一思路的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