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才能显现真正的实效。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  相似文献   

2.
一、晓庄师范之成长"生活教育"第一次的发现,是民国七年在南京高等师范演讲。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我们应以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以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秩序的生活。民国八年是生活教育思想上的萌芽。  相似文献   

3.
刘国臣 《考试周刊》2013,(35):57-57
<正>高投入、低回报是当前高中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现笔者谈谈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想法。1.丰富、充实生活,提高写作技巧写作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生活从哪里来?笔者认为,学生的生活包括间接生活和直接生活两个方面。间接生活来自读物,阅读文学名著,是丰富、了解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直接生活是学生学习期间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但接触生活并不一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了解其"精蕴",才能将其总结为写作的材料。怎样把材料转化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看一堂课是否适合幼儿,也可从生活角度出发,看其是否来源于幼儿生活,是不是孩子们所熟悉的、理解的、需要的。幼儿的生活,丰富多彩;幼儿园的教育,也要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扎根在生活的教育,才是适  相似文献   

6.
教育生活的多重融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奠基于教育世界的教育生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多重融合性即是其一。这主要表现为过去生活、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融合,教师生活与学生生活的融合,认知生活与感情生活的融合,直接生活与间接生活的融合,制度生活与自由生活的融合等层面。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处理好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却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理清教育、语文教育、生活、语文生活之间的关系,解决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生活环境的问题。一.语文生活与社会生活1.语文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生活就是人在社会上的各种活动,或者说是人的生存状态。语文生活就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教学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回归生活,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更是如此。把生活中甚至是身边的人和事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切入点,从生活中总结出道理,再用这种道理回归生活,指导生活。  相似文献   

9.
生活德育中的“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与德育密切相关的,生活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它同时又具有条件性。生活德育研究中存在着生活扩大化、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忽视其他基础等误区。因此科学定位生活德育中的“生活”,回归“生活”的本真是落实生活德育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生活教育"?陶先生回答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强调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意义在于改造生活,主张冲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社会乃至大自然中去,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可见,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11.
中国漆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世界漆艺的源头,对世界漆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有着“气韵生动的线”、“精彩绝艳的色”,是“宇宙生命的象征”和“上古东方的现代派绘画”;有着极强的防水、防蛀、防腐和装饰的实用价值。她品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2.
墨白的中篇小说《民间使者》是一部充满了隐喻意味的文本,通过讲述"我"的民间艺术寻访之旅,带我们领略了民间艺术的精神和魅力,揭示了民间艺术在当下的尴尬境遇。民间艺术中存在着艺术之根,蕴含了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本真之言说,就精神而言是超越时空的,"我"的民间艺术寻访之旅,因而也是一次灵魂的返乡之旅,是对失落了的艺术精神、生命精神的寻找。  相似文献   

13.
感觉是人先天所固有的一种微妙的心理活动,需要用全身心地去感受才可能玄妙。艺术作品的效果有相似的倾向性,且能展示艺术家不同的生命状态,所以说艺术活动是艺术家整个生命过程的体现。如果艺术发展到玩弄感觉的程度,那则是艺术的悲哀。  相似文献   

14.
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艺术化曾经是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当生活艺术化真正来临,怀抱人文理想的精英知识分子却发现,艺术不仅没有发挥他们预期的塑造审美人格的作用,相反成为物质时代消解人类精神的得力工具。当艺术遭遇技术复制和传媒播撒时,当艺术的审美特性被泛滥地使用和消费时,当艺术沦落为商业手段时,当艺术赖以汲取生命之源的生活世界也被逼真的仿制时,我们不能不深刻的体验到艺术的危机正是人类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民族艺术的乡土情结及当代际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本民族生命体验与心中祈愿的表达的各少数民族艺术,无不自然而然深深切切地从本原意义上相系着自己的“乡土”,以至形成独具内涵的“乡土情结”。对于表现当代生活的民族艺术而言,其“乡土情结”则有新的内涵,新的美学机缘。这意味着,从人们的精神期待看,当代城市化的挑战,不但不会远离民族艺术的乡土情结、乡土内涵,反而会使之更加彰显。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末"架上艺术"概念的形成是时代文化背景变化的产物。这一称谓的出现预示着我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中,即在装置、行为、新媒体等艺术形式对传统视觉感受形式的冲击下,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新理解。架上艺术,因其直面生活的鲜活性和独特的个性化手感经验,在面对新媒体视觉文化带来的人与鲜活生活的隔膜和对人的同质化"规训"中,显示出了它独特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写作情感可分为理性情感、艺术情感、生活情感,此三类情感各有其特点,作为生活情感应视之为写作的基础,需要提炼、加工;艺术情感是对人的情感世界的丰富和再现,可以借鉴、运用;理性情感是对人生境界、写作水平的评价和体验,可以培养并提高。此三类情感的结合,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艺术家的人生体验与艺术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创作归根到底都要表现艺术家感受和体验过的人生,而且须有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映照;真切的生活及生命体验,是形成创作冲动及艺术生命的重要依据和前提。艺术家在不同人生遭际中生命体验的差异,对不同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作用;艺术家人生体验的深切独到与浮泛从俗之别,在艺术创作中有差异分明的体现。艺术作品的高质量,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则是创作者投入了高“成本”,那就是注入其真切的生活、生命体验,以及因此而生成对自然、人生独特的领悟与理解。这应该成为目前出现的某些艺术创作中的浮躁现象的一种启迪或参照。  相似文献   

19.
客家民俗艺术是与生活同行的艺术,它的创作者不是文人显贵、艺术名家,而是亿万辛劳耕作在广袤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它是一种充满吉祥、美好祝愿的艺术形式,历经千百年的洗礼,在世事沧桑的更迭中,历久弥新。从民俗学的视点,结合艺术学的形式法则,从客家民俗艺术的广泛性、生活化、象征性、传承性以及创新性诸方面探究客家民俗艺术的视觉化过程及表现形式,剖析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艺术需要,是人类在享受视听体验、扩大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提升生命质量的特殊精神需要;它根源于物质需要和功利性意识行为。艺术需要生成艺术行为,艺术行为产生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构成艺术价值,艺术价值衍生新的艺术需要。以体验性精神需要为逻辑起点,艺术学基础理论就可能发挥作为其他艺术门类“基础规律”的原理功能,并具备开放性、科学性和有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