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卢蒲癸的“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一语出,论者论及先秦人对《诗》的态度,便皆一言以蔽之曰:断章取义。近世以来,此评语渐含贬意。故对先人之不泥于文句的做法,多所不齿,而鲜有为之一辩者。其实,先秦人之于《诗》,除赋《诗》以明志者外,尚有引《诗》以证事、解《诗》以发微、借《诗》以取譬、评《诗》以论道者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复杂的情况,仅以“断章取义”一语,是难以概括的;而且,即使断章取义,也未必一无是处。笔者不揣浅陋,试为辨析,尚祈读者匡正。  相似文献   

2.
《左传》所记赋诗三十二例中,或云某某赋某诗,或云某某赋某诗之某章。前者即赋全诗。后者则仅赋某诗中之某一章或某几章,此即春秋时期所称的“赋诗断章”。《左传》于此,记载十分清楚,本不存什么问题。晋杜预注《左传》,倡“断章取义”之说,硬把左氏所记的赋全诗与“赋诗断章”二者混淆起来,并强调“其全称诗篇者,多取前章之义”。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对杜氏之说多般回护。谬误流传于今,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3.
《文选》赋、诗、骚三类的排序与《诗》的隐显颇有关联。《诗》虽不入《文选》,但三者的排序是以其与《诗》义的关系来衡量的:《文选》中的"赋"为《诗》之代表,故居首;"诗"虽发展渐异,但与《诗》仍属同途,故而次之;"骚"异于"赋"而疏离于《诗》,故又次之。  相似文献   

4.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5.
《诗经》"经"化是从孔子开始的,中间经孟荀诸子的推动,至秦统一天下不久最终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所推行的"《诗》言是,其志"的解《诗》原则及对"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和"传"、"故"、"章句"等解《诗》体式的采用,是实现《诗经》"经"化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思无邪”语出《诗经·鲁颂·駉》篇,在《论语·为政》篇中被孔子所征引。关于其内涵,历代释者主要形成“正”“诚”两条主流阐释路径,现当代学者在前贤基础上又提出“思”为祝辞、“无邪”为“无穷无尽”的新解。结合《駉》篇实为颂马诗的背景,“思无邪”本义当理解为“祝愿骏马繁多”。而孔子之意则是“思想纯正”,既指《诗经》作者感发惩创、劝善惩恶的创作意图,也指其对读者道德层面的感发与引导作用,体现了孔门解《诗》断章取义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是春秋“赋《诗》断章”之风与儒家重现实功用、重伦理教化理念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7.
赋史述略     
赋是一种非文非诗或是兼有诗歌散文特点的特殊文体.它既有散文的铺叙直陈而无其散漫无韵,它有诗歌的音韵节奏而又无其严整格律.但是,对于赋这一文体定义的界定,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掌握的.《诗经·大雅·烝民》“毛传”云:“赋,布也.”王逸《楚辞章句》云:“赋,铺也.”刘熙《释名》云:“敷布其义谓之赋.”钟嵘《诗品》云:“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文选·<文赋>注》云:“赋以陈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而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则云:“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三都赋序> 》云:“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无非诗.”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云:“诗与赋未离也.”又司马迁《司马相如叙传》云:“作辞以讽谏.”扬雄《甘泉赋序》云:“奏《甘泉赋》以风.”《羽猎赋序》云:“聊因《校猎赋》以风之.”皇甫谧《三都赋序》云:“昔之为文者,……本乎劝戒也.”又《西京杂记》记司马相如云:“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又,“依类托寓.”皇甫谧《三都赋序》:“赋也者,所  相似文献   

8.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9.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0.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1.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2.
《汉书·艺文志》收录的赋包括辞与赋两类,说明辞、赋本属一体。第一个以赋名篇的是荀卿,贾谊用荀卿"赋"之名和屈原"辞"之实,创汉初骚体赋,枚乘《七发》始定汉赋体式。追溯屈、荀之辞、赋,当根于《易》而宗于《诗》。  相似文献   

13.
汉大赋新探     
作为汉代文学正宗的赋,千百年来惹得人们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但谁也无法否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什么是赋呢?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赋者,古诗之流也”和《艺文志》所说的“不歌而颂为之赋”,大约是赋最古的定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搞文,体物写志也。”又说“赋自《诗》出,分岐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刘熙载《艺概·赋概》篇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也不畅,畅无或竭,”并对赋作了别具一格的诠释:“赋从贝,欲其言物也;从武,欲其言有序也。”概而言之,赋出于诗又有别于诗,“诗较近于音律,赋则较近于图画”,“诗本是‘时间艺术’,赋则有几分接近于‘空间艺术。’”“从贝”、“从武”、“有物”、“有序”深刻地揭示出赋是用时间上“层见迭出”的语言表现空间上“千态万状”的物态。于是,赋之时空意识便成了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大,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佹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两都赋序》首以"赋者古诗之流"为辞,对应两汉之际流行的"周苍汉赤"、"大汉继周"等观念,实是包含"汉赋"继承、取代"周诗"的企图,建立在新五德终始学说基础之上。贬斥赋体品格、质疑洛阳地位的思潮在东汉前期影响甚巨,班固以"古诗之流"为依据,在《两都赋》中设置独特的文章结构,变"诗可以观"为"赋可以观",实现赋观风俗、推尊洛阳的目的。"观"有"多"的义项,"物多而后可观"、"示于人必多于人",从侧面为赋之骋辞博物的修辞手段寻找到了存在的合理性。班固视汉赋为"礼-文"的集合体,其以"汉赋"取代"周诗",确立"大汉文章"的地位,再通过《两都赋》议礼,进而制礼,这是"三王不同礼,五帝不同乐"思想的体现,汉赋成为新时代、新礼乐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清代孙濩孙《华国编文选》和《华国编赋选》不但于选文选赋极为精审,其赋论尤多警策。其谓"赋之自诗而文者,复约文而近于诗",不但揭示了赋史发展历程,也揭陈了他对"赋"、"文"关系的历时性探讨。在此基础上,他摆脱长久以来受诗学影响的赋学传统的"正变"之说,重新审视了古赋与律赋的相契相融关系,并且对赋体评点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美学审鉴标准。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向又认为:“不歌而诵谓之赋。”二者从不同角度说明诗和赋的密切关系。把诗和赋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赋”是专取“诗”中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之一的赋的手法来体物的。但它又和诗有明显区别,是文而不是诗,诗“兴”多而“比”少,赋则“兴”少而“比”多。正如元代祝尧《古赋辨体》所说:楚辞虽有诗兴义,却已是风雅变体。而汉赋祖于楚辞,专取骚中赡丽之辞。这样,汉赋便形成了既有诗中赋的特点,又有骚中辞的特点的一种半诗半文的形式。这就  相似文献   

18.
一、“赋”名来源于《诗》“六义”之“赋”“赋”,作为文体的一种,其命名的由来,一般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来源《诗》之“六义”;一是按《汉书、艺文志》所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两种说法究竟何是何非,尚需作一番认真而细致的考察。《诗》之“六义”,一见于《周礼》,再见于《毛诗序》,其内容为曰风、曰赋、  相似文献   

19.
汉代四言咏物赋是对《诗经》的继承和变异,从《诗经》的"比",荀赋和其他先秦韵文中的"隐",到四言咏物赋的状物,诗的表现方式异化为非诗的再现。这一倾向的辐射又形成咏物赋与箴铭同体异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诗、骚、赋的关系,历来众说纷坛。以《离骚》、《九辩》为代表的骚,在形式、意境、情调、风格上,对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歌及南楚民歌都有着深厚的继承关系。以《高唐赋》、《神女赋》为代表的赋则继承并发展了《诗》的描摹、讽刺特征。由于骚体兼诗、赋的双重特征,它在形式、布局与抒情性上对赋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