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汪秋萍 《教学月刊》2008,(10):48-49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其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强调了社会课程的实践性,“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穆华娟 《考试周刊》2011,(23):81-82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并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其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强调了社会课程的实践性,"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突现实践活动在本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与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从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次质的飞跃。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了解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6.
徐成忠 《考试周刊》2011,(83):192-192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新课程下的化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新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多年来,我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坚持让品德与生活课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的生活以活动、模拟等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一、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虽然来源于学生生活,但是它与生动的社会现实有一定距离。因此,为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生活,在教学中我尽量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表达出来。我结合班内存在的浪费现象:教室里的电灯  相似文献   

8.
本教学设计从社会热点出发,充分利用模型和实验,以问题引领学生探究乙烯结构和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促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与化学应用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化学品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社会热点新闻作为教学情境或课堂教学主线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社会生活既是课程的源泉,也是课程的归宿,把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因此,"回归生活、关注学生体验"成了历史与社会教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历史与社会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历史与社会问题,主动地运用历史与社会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历史与社会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历史与社会生活化。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旨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着提高德育的有效性这一宗旨,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给予基本的价值导向的同时,让学生直接面对这些问题,通过调查、讨论或辩论提升认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更理智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不再首先强调教师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引导学生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实例都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一、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实例、插图、阅读材料苏科版物理教材中编写的"生活、物理、社会"阅  相似文献   

16.
本节围绕物理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让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体会物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没有生命,没有情感,但它来源于生活,表现的是生活,也为生活服务,因此,字里行间往往传递着生活的气息,渗透着生活的情感。缘于以上思考,笔者认识到教师要通过间接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认识感知。学生通过参与活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系统地传授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视角去观察社会、科技发展、生产生活中各类与之相关的问题,去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使学生感受身边的科学现象,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达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均来源于生活,是一门经验性、实践性的综合课程。要求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在内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良好的个性品质。这说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而应该扩大到自然和社区。但是教学中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比  相似文献   

20.
胡绪美 《中小学电教》2009,(12):151-151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