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可椿 《成才之路》2021,(11):48-49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深入解读文本,善于从文本中挖掘语用训练点,引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习得语言,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一门关乎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追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写作特色,在整合模仿中历练语用能力;紧扣文本留白,在联想拓展中历练语用能力;整合插图资源,在感悟运用中历练语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统编教材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要素具体落实在阅读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通过对比体悟、迁移实践等途径,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语用知识,发展语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选取语用教学点的时候,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按照年段的教学目标,同时要关注文章的表达特色,选取适合学生掌握的语用知识,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5,(85):57-58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重在"用"字,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教学中,要一眼看课文内容,一眼看文章的写作方法,要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对课文的深度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尝试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找准语用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重在“用”字.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将童年生活的状态及经验同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相结合;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准确把握年段特点,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解读的同时,注重在阅读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语用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对课文的深度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去尝试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找准“语用”点,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植根于语言环境,聚焦语用,直面文本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不断归类整合、拓展延伸、积极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积淀语言文化,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陈兆云 《快乐阅读》2012,(16):23-24
新课程标准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要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教师要教育学生有理解,才会运用,教师要积极引导在对话的过程中加深理解,重视对文体的运用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发现,才有创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有亲近,才有可能超越。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增长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才华。  相似文献   

9.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用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共识,进入了广大语文教师的研究范围。语文教师如何在语用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文章从把握学段特点、抓住语言特点、抓住文体特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正式纳入语文教学当中,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根据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应循着言语实践的路径,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经历真实的语言运用过程,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内涵、积累“语用”经验,才能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正>“审美语用”是一种教学取向,也是一种教学形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学习语用,在学习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体会语文之美。教材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挖掘潜藏在教材里的逻辑思维点,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厘清各项语文元素间的逻辑关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美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用。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课程。因此,目前的语文课堂普遍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基于语用的语文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阅读训练和迁移仿写等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4.
说明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体裁。在说明文教学中,要突显语用学习内容,以促进语文教学的理性回归。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解读、目标定位、鉴赏体验、认知构建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展开语用实践,使学生既理解文章内容,又能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博 《文教资料》2010,(25):61-62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教师在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习体现"语文味";重视实践性,锻炼学生多渠道获取资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发展学生语用能力,必须关照文本,包括语词、文体、语境等。关照"整体文本",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语用能力。一、品咂文字,发展学生语用能力"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基,能最大限度地表达情感。维果  相似文献   

17.
“语用能力”即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更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如何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如何完成这一“独当之任”,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三反一”进行语用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举三反一”的“一”指的是地道规范的言语范式,“三”是围绕“一”进行的多项读写训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运用掌握“一”。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点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课堂问题设计的指向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即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读懂句子的意思,这就是读懂语言之“意”,但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的。因此,着眼语用,引导学生揣摩表达就要成为课堂问题的指向。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就是要教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语文教学的根,可以简称为"语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也就是语用教学。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运用的程度?从教学现状来看,基本上处于教师个性化解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0,(3):30-31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要学生会正确地表达文章的含义和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进行学习,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