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佳伟 《文教资料》2014,(11):124-125
苏霍姆林斯基希望学生用各种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要培养出这样的学生,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教师要研究教学和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和微妙之处.需要有育人之心、博爱之心、求知之心、公正之心.以“心”育人。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活动中简单套用市场营销中的"顾客就是上帝"理念,很容易得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结论,凡是"学生的需要"都被视为正面的、应该满足的。但"学生的需要"有对错之分、高低之别,需要老师予以指导和纠偏。这种指导必然赋予教师在知识和职能上的权威地位,教师的权威地位是为了保障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不意味着对学生尊严和人格的践踏。因此,因为"顾客就是上帝"就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显得于理不足,也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3.
王开叶 《考试周刊》2011,(37):124-126
"新课改"无论是从政治、发展要求还是从教育规范上都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达到这种要求,教师必须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要通过研究学生当前情况下对体育的心理需求,构架出和谐的课堂指向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心理动力和主动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和求知欲望,以达到终身体育之功效。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注重渗透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教育的灵魂,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不仅仅要求教师讲明道理,更需要教师以饱满之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之情,即进行情感教学.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和指导学生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特定场景中的行为表现,是其内在的关系意义的表达。经验和前见使得教师往往受对学生行为情势评估之支配而常常忽略学生行为的关系意义,仅专注于学生的行为表现,致使教育出发点选择发生谬误,导致教育的无效或低效。有效的教育实践需要教师准确地理解学生行为的关系意义,重构学生行为由以发生的背景、处境、意图与决定之关系。为此,教师应该采取以质问方式而显现的对话方法,借此解除教师对于学生的理解之蔽。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教育必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教师无论是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智力,或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意志,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活动,也都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因而,大力增强教师的影响力,使教师成为点燃火把的火种,才能让外界的教育影响成为学生自觉接受并为之内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在学校教育中,优秀教师常常被誉为"善于敏锐捕捉教育契机"的人。"敏锐捕捉教育契机"需要教师对学生个体表现出的一切,诸如行为、语言、脸色、眼神、状态、想法等都能细致地观察分析并及时给予关怀和帮助。这样敏锐的感觉、敏捷的行动如果用得恰如其分,无疑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然而,事物都有其两面,敏感的心灵、敏锐的能力、敏捷的行动也常常因为用之不当,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给学生和教师自  相似文献   

8.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 ,教育之不能没有爱 ,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一语点破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 ,只有对学生怀有真诚的爱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才会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常言道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后进生也不例外 ,他们也希望老师多关注。可往往班主任教师就会忽略这一点 ,他们对优秀生比较喜爱、器重。大家知道 ,得不到爱的人更需要有人爱 ,后进生比优秀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爱护。教师应该把关爱的目光投向后进生 ,从“爱”字开始 ,以慈母般的爱去关怀、鼓励后进生 ,…  相似文献   

9.
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创新教育有所认识,逐渐形成以创新价值为目标转化为内在的需要,使之自觉地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理解学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解学生不仅是决定教育成败的一个要素,而且也是教育实践对教师的理性要求,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应有之义。理解学生将会产生长期效应。然而,理解学生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事情,误解现象时有发生。理解学生需要教师具有爱心、适当迎合学生的需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换位思考、移情、宽容、自我理解与自我反思等,同时需要消除理解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学生,还需要教师进行理解性教学,建立理解型师生关系,并开发一些理解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1.
黄文龙 《教书育人》2011,(35):42-43
中小学校长都知道,教育的发展、质量的提升,其决定性力量在于教师。学生发展需要教师引导,而教师发展需要校长引导,因为校长是"师者之师"。教师不能把引导学生的责任推给社会或推给旁人,校长也不能把引导教师的责任推给他人或推给别的单位,而是应  相似文献   

12.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等这些理念都是非常科学的,但也是抽象的。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在教学中的确需要贯彻这些科学的理念,将这一抽象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提高心理辅导品质,必须基于学生成长性需要。心理教师要明晰学生的三种发展需要,即缺失性需要、维持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心理教师要创造温馨、民主、安全的课堂氛围,以专业之心体悟学生的成长性需要。结合多年的学校心理教育实践,心理教师要用好由远及近说自己、故事启发重体验、关注情感促成长三大策略,关注学生的成长性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为了真正走进“理解教育”,还是让我们以宁静之心来听听“理解教育”发自内心深处的话语吧! 教育本来就需要理解。也是为了最终达成多方的理解。教师不理解学生,怎么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不理解教师,怎么能接受教师的教诲?  相似文献   

15.
为了真正走进“理解教育”,还是让我们以宁静之心来听听“理解教育”发自内心深处的话语吧! 教育本来就需要理解。也是为了最终达成多方的理解。教师不理解学生,怎么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不理解教师,怎么能接受教师的教诲?  相似文献   

16.
不让每个学生落下,这一口号蕴含了以现行教育对每个孩子进行改造的合理性与普遍性。它要求学校与教师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和其他孩子相近或相当的教育结果,这是一种对标准化教学与评价的吁求。为了这一口号,学校教育变异为对数字结果的敏感与对自身的保护,学生们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需被操纵、强制与压迫的工具。"不让每个学生落下"并不等同于尊重与关心不同学生之不同需要。实际上,这一口号旨在消除不同学生之不同需要,迫使他们将赚取分数、学习文化课作为惟一真实的教育需要。为了孩子们更为丰富的生活和个性发展,"落下者"的意义需要重新被思寻。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学以学生为对象,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的认知与回应。结合教学实际,论证了应学生之所需的必要性。从前提和必备要素两大方面,对怎样做到及时有效回应学生之所需给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既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反思和探索,也是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引领。  相似文献   

18.
胡弼成在《大学教育科研》2008年2期撰文指出,“教”和“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但不是两个过程。学生的”学“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一面;教师是教育实践的实施者之一,其永远处于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我们没必要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否认教师足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行为者,二者共同构成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教育过程的完整主体,既有教的一而,也有学的一面。“一面两体”构成了教育过程的唯一主体。他们协同地认识和改造着满足其需要的客体。因而,需要提倡把师生关系建立在教育主体两面之间的平等交往基础之上,把教育双方都看作是统一教育活动的两面。  相似文献   

19.
"双师型"教师概念是中国职业教育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尚未长大、成熟、完善。从新工业革命的研究视角来看,"双师型"教师概念亟待创新,不仅需要进一步明确已有的内涵,而且需要赋之以新的内涵。无论是文化基础课教师或辅导员,还是专业课或实训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也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应具备职业生涯教育的素质与能力并参与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的始终,这是未来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教师角色的定位会随教学理念的变化而不同。国内实施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都存在优势和弊端。现在很多学者和教师考虑到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性,提出教师的作用不可完全偏废,需要有更明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理念。文章吸纳前人的成果,提出一个融汇多种理论,按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基础理论的"核心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师艺术性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