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境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中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知识。数学的学习与情境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恰当、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能让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我们经常遗憾地看到,有些问题情境流于形式,思考性不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诚然,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一、联系生活、引导观察、建立数感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概念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数概念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观察,加强联系对比,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诚然,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一、联系生活、引导观察、建立数感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概念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数概念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观察,加强联系对比,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通过数学课堂创设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建立起生活和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构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才能激活课堂呢?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并学习数学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也注重生活和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但教师更多的是从教材出发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而忽  相似文献   

5.
从初中生思维品质来看,数感与符号感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应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感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重复演练与变式教学,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数感和符号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技能。  相似文献   

6.
初中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学习过程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生活感悟中学到知识。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用心观察与体验生活,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计算素养,是需要教师精心打磨的,其核心就是让学生经历计算学习的每一步,学习分析相应的每一个过程,让他们的计算在思考的支持下进行,在不同的逻辑分析中发展。故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抓实解析口算方法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计算原理;还需要引导学生分析笔算过程,促使他们初建计算模型;更要指导学生进行解析不同计算学习之间的联系,以期提增思维活力等。以此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的活力,发展好他们的计算能力,也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更显智慧。  相似文献   

8.
一、把词句训练同培养观察,发展语言、思维结合起来 “看图学词学句”中每课的图画都与词句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借助图画帮助学习词句,又在词句训练中培养观察,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有的课文,图和文,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比较含蓄,这就更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弄清联系,发展思维。如《热爱中国共产党》图上画的窗户,太阳,蓝天上飞翔的小鸟,窗外的花朵,窗内的书桌、书本、笔、像片等,这些事物有什么关系呢?这要同学习词句结合起来才能了解,同时学习词句也得同观察图画结合起来,启发思维,激发想象,才能理解句子中分句间的关系。教学第一句话时,读后让学生思考: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两个意思,是哪两个意思?花儿为什么喜欢太阳?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结合看图,体会花儿和太阳的关系。第三句是教学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部对教学有了更多的要求,对数学与生活情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详细的阐述。数学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帮助人们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能够让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学会对数量进行计算、推论与论证。数学模型所描述的自然与社会现象,更利于学生接受,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讲授课本中的一些概念性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这些知识。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数学的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二元一次方程组起始课要关注数学学习的长期隐性目标,通过提供思维支架,让学生有条理地梳理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积累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学习经验。通过分析所列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感悟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铺垫。  相似文献   

11.
戴春阳 《考试周刊》2013,(75):93-93
情境教学是英语课堂中常用的方法 ,旨在帮助学生激活认知感悟思维,深化理解体验。情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在创设和谐学习环境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相互表达交际。情境化合作探究能让学生在外部环境氛围的引导推动下,更主动地学习和应用英语,更好地发挥英语的交际性功能。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约分"教学为例,运用联系的观点,揭开看似不相干的知识、方法背后重要的和潜在的联系,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由"形"到数找联系,让学习有心向;由此及彼找联系,让学生会建构;由繁到简找联系,让思维更凝练;由表及里找联系,让思维更深刻;由近及远找联系,让思维不断流。  相似文献   

13.
数学新课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探索意识、实践能力。具体地说,要摄取生活现象;感受生活细节;表演生活情境;妙用生活数学;与时代共进步。  相似文献   

14.
税洪 《理科爱好者》2004,(22):65-65
在数学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注意培养解题技能和解题方法,更应该注意培养解题的思维方法,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通过适当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猜想,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所谓直觉思维,简单地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关系的一种迅速的判断与敏锐的想象.直觉思维的核心就是猜想.  相似文献   

15.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素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把知识蕴藏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学生在浓烈的情境中学习更主动、质疑更大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生活和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  相似文献   

16.
数学模型是沟通实际问题与数学思维之间的桥梁。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主要指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间的关系等,大多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构建数学模型。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将思维过程用语言、符号外化为模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7.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经常是由解决问题开始的,没有发现问题,就无从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尽可能利用语言情境、思维情境、实验情境给学生创设疑问,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强化学生产生问题,鼓励学生多问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引导学习的目的。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的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观察物理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写出观察现象后所想到的问题,而按照逻辑思维的形式,可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创设富有探索性的情境训练思维品质,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创设具有活动性的情境,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实践应用水平;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情境化能引导学生沉浸式学习,提升语文素养。教师要依据文本,创设语言情境;适当联系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巧妙结合问题,创设探究情境,进而让学生在富有语文学科特点的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20.
吴秋香 《考试周刊》2014,(90):70-71
课堂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提问是教师进行有效引导的重要方式,是联系教师、学生与教材的纽带。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有一定层次、内容丰富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教学时机进行追问,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恰当利用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在提问中让学生展开思考,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