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军荣 《福建教育》2010,(5):38-39,43
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才真正步入第三学段的学习。第一、二学段的学习目标由此得以巩固,第三学段的学习目标由此得以奠基。因而,五年级下册的复习要在学段目标的观照下,选择适切的训练内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为宗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李伟 《家教世界》2013,(9X):58-58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然而不同的学段,书写指导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第一学段侧重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毛笔字的书写。10分钟的写字指导,重点是怎么做才能落到实处呢?  相似文献   

3.
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在每个年段都有体现,呈现方式也是灵活多样。有的安排在课文之后,有的则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出现。不同年段有不同的学习目标。第一学段是起步阶段,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兴趣、观察力以及参加活动上多下工夫,为以后的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学段在范围、方法与能力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的范围拓展到社会领域。第三学段与前两个学段相比,要求明显提高,教师要教会学生查找资料和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写研究报告、活动计划、活动总结,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策划活动、组织活动的能力。下面,就以第三学段为例,谈一谈我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及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写作的目标,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第二学段,学生要"观察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从"留心"到"观察"进而到"养成观察习惯",课程标准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观察"。第二学段,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观察的要求。由此可见,观察对第二学段的写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并对四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小学第三学段是要求学生真正大量接触课外读物的时候,将为学生进入初中后更广泛阅读甚至整部名著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奠定课外阅读基础.在指导第三学段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的统一:既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数量,更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6.
小学第二学段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分水岭,是由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过渡的桥梁,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课标”精神和对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要求,新世纪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教材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主题或情境,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  相似文献   

7.
正默读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读书方式之一,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且不同学段的默读学习要求是有区别的。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段来看:第一学段,学生开始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学生初步学会默读,主要体现在不出声和不指读上;第三学段,强调的是阅读速度,要求学生读一般读物每分钟达到300字以上。默读是  相似文献   

8.
正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仅有益于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语感,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强调要加强朗读,并将之贯穿于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朗读的目标要求在各学段的表述分别是这样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  相似文献   

9.
所谓有效性朗读,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充分地读,真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训练要有层次在不同学段,朗读的要求各有侧重: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不同阶  相似文献   

10.
实验稿课标关于习作字数在第三、第四学段分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三学段说"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第四学段说"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2011版课标做了调整,第三学段跟字数有关的要求被表述为"习作要有一定速度",第四学段没有变动。去掉了"40分钟、400字"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虽然课程标准说明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将知识内容融入主题活动中,但在实际课程设置时也可以在第三学段融入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渗透。  相似文献   

12.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各学段的默读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5~6年级),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朗读教学的要求关于朗读教学的要求,虽然各学段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关于使用“普通话”的要求却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学段是“学习用”,第二学段是“用”,而第三学段是“能用”。这不但对使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的熟练程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朗读指导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使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老师要适当加大“教”的比例,重点在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上下功夫;第二学段学生的普通话已比较流利,教师要适当放手,逐步加大“用”的比例,引导学生在读中“用”,在“用”中学,努力…  相似文献   

14.
<正>语用即语言文字运用,它既指口头语言表达,也指书面语言表达,主要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和文学创作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语用指学生在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写作实践、人际交往等活动中正确、规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语用教学呢?笔者试从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语用教学谈谈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对创造型人才和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第一学段设立“实践活动”;第二学段为“综合应用”;第三学段设立“课题学习”。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整体考虑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儿童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笔者在长期从事第一学段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这一学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另外受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在读题时的理解能力较弱,常常要依赖老师或家长帮助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读题的习惯,以至于  相似文献   

17.
对于学生作文,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叫"写话",第二、第三学段叫"习作",第四学段叫"写作".写话,就是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写自己想说的话,让学生乐于写话,养成"我手写我口"的习惯.学习写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模仿中学习,让学生效仿自己阅读的文章,进行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学生经历了习作...  相似文献   

18.
韩锋 《小学生》2010,(11):36-36
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三个学段(1-3,4-6,7-9年级分别为第一、二、三学段),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性,各学段(特别是第二、三学段)之间数学课程的联系更是密切。为了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使七年级的学生能够顺利自然地适应新学段数学的教学和学习,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工作。  相似文献   

19.
褚涓 《教师》2011,(8):42-4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整体考虑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儿童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笔者在长期从事第一学段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这一学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另外受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在读题时的理解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20.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小学三个学段对学生朗读分别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面看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是体现了对学生朗读要求的循序渐进.突出了朗读训练的重要性。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