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义教新课标的颁布,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促进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学习方式,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对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中“一亿有多大”这一主题,教师基于EPBL系统开展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习,并通过“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调查实验,协作探究”“建立模型,形成方案”“创作作品,汇报交流”“评价修改,总结反思”等环节,有效落实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运用数学符号、图形描述现实世界,建立数感、符号感和抽象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为主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健 《四川教育》2006,(7):75-76
教学目标: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并在用近似数进行数据表述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数感;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求出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让学生会"数学地"思考,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体验、感悟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3页。教学目标: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2.在探究活动中体会、领悟"由局部推算出整体"的研究方法。3.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意识。4.在活动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  相似文献   

6.
数感是课程标准界定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数感培养正当其时.北师大版三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数感培养的机会.数学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数感现状,建立恰当的数感理解,以利用合适的数感教学策略去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培养还是洞察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窗口,教学中宜深研之.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到,铭记在心;做过的,浃髓沦肌。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剖析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不乏激情飞扬,结果却索然无味,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课堂便没有了活力。其实,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新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将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活动过程。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角  相似文献   

8.
数感是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具体论述应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感根植于生活中,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渗透数感的踪迹。  相似文献   

9.
数感主要是指对数进行主动分析,并加以运用的方式,这是重要的数学内容,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数感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建立、增强数感,通过适时估算与合理解释来发展数感。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少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导致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认数不必花过多的工夫进行教学,学生自然就会。针对这一现象,通过教学分析,我们认为应通过重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数感攻难点,弄清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讲应用,熟练数的组成与分解辨数位,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四个途径引导学生认识数,因为小知识里藏大文章。  相似文献   

11.
数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的培养和发展要渗透在每个教学内容中,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采用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数词+大+NP"结构运用得非常普遍,能表示几种不同的语义内容,相比之下,"数词+小+NP"结构则极为少见。"大"和"小"数名结构中的不对称性体现得极为明显。探讨这种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主张让学生自主探究,集体合作。生本课堂不再让老师唱主角,而是让学生尽情展示,尽显风采。为了淡化教师的"先生"位置,体现出学生的"主人"地位,我们可以转变数学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良好的数感应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一点一滴中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下面,笔者对培养学生数感谈一些看法和认识,希望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5.
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或情境,通过在实践操作中,感悟数感的形成过程;在比较辨析中,促进数感的积累与发展;在拓展应用中,深化数感认识的品质,实现对数感的深度学习和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16.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08,(9):F0004-F0004
“100万有多大?”是个怪问题.100万就是100万嘛.据说这是要形成“数感”.哦,这个连专家们都争论不休的“数感”,已经付诸实践了.于是,“100万有多大?”进入7年级数学课程,有大块文章发表,有博士论文研究.一个公开发表的教案,让学生研究“100万粒米有多少?”实际上,成人也不知道其答案,因为没有用.更令人称奇的是,问学生“100万人民币要用多大的箱子装?”  相似文献   

17.
数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拥有良好的数感,才能更好地认识数学问题、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开展多样的数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体验数、感悟数,从而发展数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关于培养学生数感问题的研究愈发引起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数感有内隐的特点,但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是数字、数位、计数单位,数的大小关系等整合而成的产物。教学时,可以以认数学习为载体,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拨珠数数、读数写数、收集交流、猜测调整等数学活动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使数感逐渐生长起来。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校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质和能力,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实践探索,应运了在"大学校"中开展"大学习"实践活动的研究,积极有效探索由学科知识为核心向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转变的学校教育的途径,通过四个渠道助推"大学习":开发社区资源,拓展"大学习"渠道;设计主题教育,建立"大学习"基地;联合社会单位,共谋"大学习"策略;检测学生成长,记录"大学习"活动,使学生走向社区、社会,在更广阔的天地进行学习,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